橘颂读后感(4篇范文)

《橘颂》读后感是指对屈原的诗篇《橘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题思想的感悟和体会。它通常涵盖了个人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思考,以及对诗歌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的评价。读后感可以是对诗…

《橘颂》读后感是指对屈原的诗篇《橘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题思想的感悟和体会。它通常涵盖了个人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思考,以及对诗歌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的评价。读后感可以是对诗歌中体现的爱国、坚韧、追求理想等精神品质的认同和共鸣,也可以是对诗歌中表达的矛盾、困惑、反思等深层含义的解读和思考。总之,读后感应该是在深入阅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和人生体验,对诗歌主题和思想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接下来,小编为你分享一些橘颂读后感的范文,供你参考学习!

橘颂读后感(4篇范文)插图

橘颂读后感1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徒,更壹志兮”,橘受命生长在南国,不能迁移,根深蒂固,难于移栽,它是坚定专一的|橘果有着华丽灿烂的外表,剥去橘皮,那是美丽洁白的果肉,其象征着,愿意为国尽忠的贤人异士。

现今社会,就应当有着这类似的感恩之情,说为国,有些大,但感恩不限于此,就像橘一样,给我土地,我自当以美果相报。

父母,给你我生命,给你我包办衣食住行,对于当代的我们,不应该报以浓厚回报吗?社会上,于父母闹上法庭追究财产,屡见不鲜,我不希望社会在变质,人是有感情的生物,对于情,人不是应该高于动物吗?乌鸦尚能反哺,何况自视甚高的人呢?

感恩是一种温柔的情感寄托,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表达方式,心怀感激之情,能够使得社会更加和谐,使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加的融洽。

如若感恩之情不存在,在这个竞争愈加激烈的社会下,将会彻底暴露噬血贪婪的一幕,人只会为了自己而活着,而奋斗,全然不顾别人感受,不顾国家与集体利益。

没有了感恩,就没了唐山的振兴,没有了汶川的振作。

感恩必不可少,感恩于父母的浓浓情意,感恩于朋友的默默相助,感恩于老师的深深教诲…,一个美丽的词语,它代表着亿万人无法言说的情感。

感恩,一种美妙的情感,它传达了亿万人无法言表的感情。

感怀屈原变法的失落、放逐的忧伤、无法报效祖国的愤恨、沉落汨罗江的无奈,他是不满的,对于感恩祖国无以为报的不满。

橘,它是幸福的,感恩土地的幸福、驻留南国的幸福,得以为报的幸福。

人的情感是强烈的,对于正常有血性,有情感的人,对于恩惠,那是难以忘怀的,人可以沉沦,物质可以消逝,感恩于心,却是无法泯灭的……

橘颂读后感2

《橘颂》是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之一:“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著名学者、楚辞专家文怀沙先生对《橘颂》写下这样的译文:“在皇天之下,厚土之上,有一种美丽的树木生长着;那树上载负着能服习于我们水土的橘果。你,橘果,秉受这坚定的意志,繁生在绚丽的南国。根深蒂固,那不容易转变的素质,正表现出意志的不可消磨……青赤的颜*,洁白的内在,正暗示我们对人处事应该如何去做。你具有多种多样的美好的风姿,简直找不到任何小疵,多么完美!

《橘颂》实际上述说了一个爱国主义者对自己故土深沉的爱。屈原的很多作品都是通过物来表现的,他缘物寄情,用美人、芳草比喻君子,把恶草、丑草比作小人。因此,他总带着花环,歌颂花,歌颂生命。他不愿让花凋零。全诗正是寄托了这样的情感,通过对橘树的歌颂,说明自己的坚贞,洋溢着诗人热爱祖国的一片精诚。《橘颂》是对一个坚贞美丽性格的肯定,是对一个坚贞美丽灵魂的歌颂。不论在任何时候,都能激起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文怀沙先生毕生研究屈原,“骚音铮铮”,为了美好的理想和信念,一生经历了巨大的`磨难,但爱国之却心始终不变。这正是我们为之讴歌的屈原精神的内涵。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古老的华夏再度腾飞,而蕴含在历史深处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汲取的伟力之源。今天,我们重读《橘颂》,旨在从古老的诗篇中获得新的启示,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重铸民族之魂。

橘颂读后感3

我成长在美丽的水电之都——宜昌,这里物产丰富,风景优美,更有流传千古的爱国诗人屈原。翻开《经典诵读》,细细品味,让我感触颇深的就是屈原的《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美丽的江陵地带是橘树的故乡,这里出产的橘子汁儿甜个儿大,色泽鲜艳。每到秋天来临成片的橘子红灯笼似的挂满枝头,乐呵呵的向远方的.客人打着招呼。偏偏这样可爱的橘子到了北面就变成又苦又涩的枳实了。这一点在深深热爱着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曾枝剡棘,圆果抟兮”。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奉献给世人的是无数甘甜的果实。

橘树这种坚贞不渝的品质正是屈原所推崇和赞美的,”深固难徙,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使得它能坚定自己的操守,保持公正无私的品格。屈原一生历经坎坷,被人陷害流放不得志,但他始终不愿放弃自己的治国理想,极力同情劳苦大众,揭露统治集团的腐朽,追求法制社会,赞同选拔贤德人才治理国家。可是他的理想为他带来的只有灾难,即便如此他仍像一树坚挺的绿橘,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是俊美可亲的。

橘树的果实滋养着人们,在寒风霜雪中傲然挺立,它的高风亮节,冬日里的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的品德,就像诗人屈原在风刀霜剑时刻的风骨,他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更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

诗人用橘树歌颂着人世间的高尚品质,愿为劳苦大众战斗不息的决心和斗志,这都深深地感染着我。清晨,捧读经典,我仿佛就是一朵小而白的橘花,芬芳了青春,愿结出甜蜜的果实。愿我与经典同成长,愿我们都徜徉在国学精粹中,拥有一颗高尚的灵魂。

橘颂读后感4

《橘颂》这本书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写的,封面上是一只橘色的猫仰头望着结满橘子的树,让我一见就很喜欢。

橘颂,是书名,也是书中一只猫的名字。文中的主人公–老文公,是一位退休学者,儿子一家在海外。等待良久不见他们归来,他就带着橘颂回到了山里的老屋,没想到昔日热闹的乡村变得一片死寂,连电都没有了。老文公没有带足够的物资,只好带着橘颂一起在老屋和村子里探索。

老屋是老文公的老爷爷盖起来的,里面跟迷宫一样,神秘却很实用。他们在不停探索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地下有一条通道可以通到河边;石屋的烟囱很多,不同的烟道有不同的用法;屋里还有一口压井,压出来的水是甜的。

村里就剩下自给自足的留守村妇李转莲,留守儿童水根和他的太爷爷老棘拐。

老文公八十六岁了,身体在早年受过伤,坐久了胸部和腰疼,可是他还是要坚持每天工作几个小时,想要完成自己的文字考证工作,在探索村子的’时候,他和李转莲、水根以及老棘拐相识,互相帮助。

老文公是孤独的,好在有橘颂。他把橘颂当成自己的家庭成员来对待,吃饭的时候给橘颂准备碗碟,每天给它讲睡前故事—-“冰娃”的故事,把它背在背上去探索,晚上睡觉的时候,橘颂还会给他踩腰按摩。当老棘拐送给他一条很大的干鱼时,他也想着怎么做橘颂才会喜欢吃,最后还是把鱼做成了一种小鱼丸保存,以便于橘颂吃。

这只猫会思考,也很有灵性,在老文公摔倒的时候,橘颂一遍遍的叫唤,用嘴触碰他的脸,把他救了下来。宠物渐渐成了家人,他们彼此温暖,很勇敢。

文中的李转莲两个丈夫都走了,她还是很坚强地独自生活。种菜,养了五只鸡一只鹅,用鸡蛋跟老棘拐换山泉水。香椿发芽的时候,她还会摘香椿去换钱。

她很善良,在串乡车来的时候帮助老文公购买需要的物品,在老文公摔倒受伤的时候帮助他做饭。她的手很巧,能够照着图样儿描出好看的画。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乡村女性韧性的一面,她们坦然面对生活的苦楚,用力对抗生活的磨难,她们一直都很勇敢。

文中的语言很美,如描写夕阳的时候作者写道:“太阳西斜。大半个天空染成了橘红色。老文公站在门前,看着河对岸那片高高低低的石屋。它们依河谷走势而建,好有气势。这会儿,它们红红的,害羞似的。这么大一座古堡似的村落,没有一丝人声,也看不到炊烟。”

全书没有很长的句子,几乎都是不加过多修饰的短句,对话也多用口语,很适合孩子阅读。如:“咱们去吧,那里的春天比这里大。”“春天往北走,我们往南走,咱要和它在石屋那儿会面。”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插图,还让我们看到了春天的脚步,从野生荠菜的冒芽儿到各种花儿的相继开放,山村在春季的苏醒,自然之美尽展眼前。

整本书共三十三章,每一部分都是一个小场景。字里行间中,我看到到了老文公在面对生活时的不屈不挠、坚强不屈以及对于橘颂救命之恩的感激之情,也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就是书中作者表达的:“就是人这一辈子,应该留下自己的作品,它必须是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这就得专心致志,打定主意,不能看别人脸色。”

生活不易,我们应该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学习老文公的不懈追求的精神,学习留守人员的淳朴,感受大自然的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