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观后感是指观众在观看百家讲坛节目后,对其中某一讲坛或多个讲坛的感悟和思考,通常包括对主讲人观点的认同、质疑或批评,以及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启示。它是一种个人化的观后感,旨在分享观众对百家讲坛节目的独特见解和体验。百家讲坛观后感通常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篇幅不宜过长,以避免影响观感和主题表达。接下来,小编为你分享一些百家讲坛观后感的范文,供你参考学习!
百家讲坛观后感1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与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与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与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百家讲坛观后感2
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虽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理解,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情绪,《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能够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讲坛》超多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历史教师透过借鉴与钻研,一样能够做到。
“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之所以此刻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透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必须是十分成功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3
经常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它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了解了我国5000年的历史,了解了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讲坛我明白了不少,本以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真正的三国,因为《三国演义》把东汉末年的战事夸张的淋漓尽致,自从听了易中天教授品论《三国演义》后才明白真正的三国并不是那么惊心动魄,只是少了几分精彩,多了几分阴险。
《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说成了一个神机妙算的智多星,关羽、马超等一帮文武双全的大将成了诸葛亮手中的一线木偶,只需在危急时刻打开诸葛亮预先准备好的锦囊,依计行事,就能够安然退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把那些文武双全的文臣武将贬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把三国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展此刻我们眼前,其实与其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不如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政治家。火烧博望,火烧新野……
我觉得《百家讲坛》除了《易中天品三国》,还有更加精彩的评述,比如说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王立群的《品汉代风云人物》……这些都是大师级人物在百家讲坛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有自己的观点来证实真正的历史。我渐渐喜欢上了历史,所以我就要尽量多看历史节目,来丰富我的历史知识。
百家讲坛观后感4
百家讲坛之百家姓这一部中,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向我们解读中国一本人人皆知的书————《百家姓》。
《百家姓》中记载着我们中国上百个姓氏,而钱教授就是向我们解读每一个姓氏的起源,而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百家姓》中的严华金魏姓的那一集。
“严”是我的姓氏,一直以来,我都想知道严姓的起源,当我看完这一集时,我心中的谜团终于被解开。
严姓的起源有几种说法,最广为流传的是出自庄姓的说法。《史记》云:「楚之先,出自颛顼高阳氏。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因其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重黎死,其弟吴回继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季连。季连,芈姓,楚乃其后也。周文王时,季连苗裔鬻熊事文王,成王时,封鬻熊之后熊铎於荆蛮之地,建楚。」楚第六位国君庄王后代以谥为姓,始有庄。东汉庄光避明帝讳,改为严姓。
此外,其他几种说法有:
1、战国时代时,秦国昭襄王任严君疾为相,封他於蜀郡严道县(今四川荥经县),号严君,故以邑为氏。
2、据《姓考》记载,古代有严国,国人以国名为氏。
3、据《晋书》记载,五胡十六国时后燕有丁零人以严为氏。
4、少数民族中满、彝、土、锡伯、朝鲜等族皆有严姓。
“庄”与“严”两个字,经常被连在一起使用,表示一种无比肃敬的意思。
庄严二姓关系亲密,奇妙的是,以这两个字来表示的’姓氏,实际上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的严姓是庄姓改来的,所以有一部分姓严的人,根本就和庄姓是一家人,二姓之间的关系,真是亲密万分。
庄、严二姓的奥妙关系是这样形成的:据《正字通》的记载,汉明帝的名字叫做刘庄,按照当时的习惯,为了避讳天子的名字,一些本来姓庄的人,像名满四海的一代高士庄光和大学者庄忌等,都改姓为严,变成了后世大家所熟知的严光和严忌。据说,这两位当代名人改姓为严之后,许多姓庄的人都纷纷仿效,就此以严为姓。至于他们在决定改姓的时候,为什么不用别的姓,而要采用严字,后世推测,大概也跟庄、严两个字经常被连在一起使用有关系。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然而姓氏正是我国文化中的一颗闪亮明珠。为了让我国文化永远明亮,需要中国人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为了着一目标,让我们加油、加油、加油!!!
百家讲坛观后感5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易中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收到的评论大多是溢美之词,如五月槐花,香气飘飘。在网上,竟然有网友放出话来:嫁人就嫁易中天!当然,易中天的魅力也着实让人着迷,他的文才,他的口才,他性格的温厚,他口碑的甚佳等等这些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比如他为了形容项羽是妇人之仁,对虞姬和自己的战马非常有情意,他就说:“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了。”一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魅力十足的易中天,当然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据一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这些政策时隔20xx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
百家讲坛观后感6
今天,我看了赵玉平教授的“百家讲坛”之“跟司马懿学管理”的(1、2、3)篇,受益无穷。在这里,我认识了司马懿的足智多谋、为人谨慎、毫不马虎,对待他人的耐心,打起仗来,毫不慌乱,能仔细认真地思考,镇定无比。对待领导,谦虚恭敬,深受曹操、曹植的器重,因为他做事细心认真,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不断升官,以前像是一栋房子的一根水管,现在像是房子顶天立地的一根梁,真是“以前靠着墙,现在顶着房”啊!
他不但十分会用兵,而且能猜测别人的想法,无所不能,所以屡战屡胜,霸气凌人,用一个词来比喻他的性格实在是再好不过了:冷月狼。而且,在百家讲坛里,我知道了,他的脖子竟然能180度大转弯!可以人往前走,头往后看。我还知道了,曹操怕有人杀他,竟然装做梦里杀人!事情是这样的:曹操当了丞相,兴奋不已,但是他怕有人会在夜里来此杀他,就对他的手下说:“我最近不知得了什么病,经常梦见我在梦里杀人!”有一天晚上,他在睡觉,他的手下把他的被子盖好来,他听到了声音,“刷”的一声拔出剑,眼睛还闭着,就一刀把那人的脑袋给割掉了!第二天早晨,他看见他杀的人,还一直在装,问其他人,说:“谁杀了我的兄弟!”其他人都说是他自己杀的,他就对他们说,没办法,他会梦中杀人。这起到了杀一儆百,杀鸡儆猴的’作用,让别人不敢靠近他,这也充分的体现了曹操这种多疑的心。
百家讲坛里讲的都十分有道理,我还要去看咯,拜拜!
电视上的《百家讲坛》大家应该都看过吧!它教给我做人的道理,真是我的好老师。
近期的主题是钱文忠教授讲《弟子规》。《弟子规》经过钱文忠教授的剖析讲解,顿时变得浅显易懂,非常精彩。其中有一期特别让我受益,接下来就让我讲给给你们听吧。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这是《弟子规》里其中的两句。意思是只要说话,必须要重而且舒缓,不能急也不能咬字不清楚。钱教授还举了两个例子:裴楷,人称“美男子”,又称“玉人”。这不光因为他外表美,而且说话字字句句声音洪亮,咬字清楚,所以被称为“玉人”。侯思正,虽然很有才能,被武则天提拔,但因语速太快,咬字不清,使他没有再得到很好的重用。
这一期的《百家讲坛》给我震撼很大,想想我自己,虽然语速快捷,但有时也吐字不清。真想不到,语速太快,吐字不清还有那么大的害处呢!以后我一定好好改正。钱文忠教授教给我的这个做人的道理,我会铭记于心,我要不懈的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百家讲坛观后感7
记得去年暑假观看过一部电视剧《穆桂英挂帅》,令我对貌美如花而且能文能武的穆桂英佩服不已,同时也对杨家将第一代杨业的夫人佘太君等杨门女将心生敬畏,这令我对历史上“巾帼不让须眉”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剧中说,北宋年间,宋辽征战,杨家将奉旨统领宋军保家卫国。穆桂英乃北汉名将穆羽之女,嫁给杨家将第三代杨宗保后亲自跟随杨家众将到边关御辽,在几经周折下夺得帅印,带领宋军击退辽军,取得胜利。
但在此次观看了《百家讲坛》后,令我重新了解了杨家将。首先,正史之中并没有记载杨业的夫人是何人,但一些文人便认为佘太君的原型是宋将折德扆的女儿,“折姓”音同“佘姓”,或许“佘太君”就是由这位折德扆的女儿转变而来。再说穆桂英,剧中说她嫁给杨家将第三代杨宗保,并生下儿子杨文广。但在真实历史上,并没有“杨宗保”这个人,而杨家将第三代也不是别人,就是杨文广。原来由于杨文广和他父亲杨六郎(杨延昭)的年龄相差将近50岁,所以文人们便在其中间添进了一个“杨宗保”。那既然没有“杨宗保”这个人,又是否有“穆桂英”这个深入人心的角色呢?如果有,她又是否嫁给了杨家将第三代杨文广呢?正史之中,杨文广的夫人也没有任何记载,但是,杨文广有一个堂兄叫“杨琪”,他倒有一个夫人“穆容氏”。但当今我们熟知的“慕容氏”是一个复姓,此“慕”非彼“穆”,或许,穆桂英的原型便是她。最后,历史上有没有杨门女将呢?记得1998年有一部电视剧叫做《穆桂英十二寡妇征西》,讲坛中给我们分析了,杨业有几个儿子,都不是同时战死的,即使把杨家所有的媳妇加起来,也没有十二个,所以即便我们再怎么凑也凑不成十二个寡妇。
记得讲坛中的讲者说过:“民间叙事,演义传说,只要我们深入、细细地推敲、琢磨,好多东西都经不起仔细地研问。”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平时看的许多历史小说,都以为自己懂得许多历史,历史课上也不怎么听,直至考试落败,才肯认真去学。现在才发现自己懂的不过是那么一点皮毛,和正史根本擦不着边,只有了解正史,才是真正的本事。现在许多古装剧都篡改了历史,里面出现了许多历史上根本不可能出现的画面,所以单看电视剧就想了解历史绝对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女生能好好努力,说不定能把穆桂英“巾帼英雄”这个形象变为现实。
百家讲坛观后感8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其实,身为教师不光要看看。学生们也可以看看答案补充纪连海讲的《纪晓岚之谜》最好看,通过《纪晓岚之谜》我知道了纪晓岚先当官,然后犯了错误,被发配到新疆。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写了好多好多文章,后被编成《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在新疆待了两年,因为要编《四库全书》,又被调回到北京。《四库全书》编了十年,编书特别辛苦,十年中还累死了好多人,幸好纪晓岚没死。这部书总共写了七卷,保存到了中国的七个地方,有北京颐和园,北京故宫,台北,沈阳等。后来,有几个地方的书因为外国人的侵略被烧毁,还有几个地方的书全部保存到现在。
通过这个讲坛,我的脑子里又增加了许多知识。我想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登上讲坛,为大家讲知识。
百家讲坛观后感9
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袁腾老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老师说,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