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观后感(11篇范文)

黄大年观后感是指对黄大年这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进行总结和评价的文字。它通常包括对黄大年的科研成就、爱国精神、奉献精神等方面的描述和分析,以及对黄大年精神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的…

黄大年观后感是指对黄大年这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进行总结和评价的文字。它通常包括对黄大年的科研成就、爱国精神、奉献精神等方面的描述和分析,以及对黄大年精神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的探讨。黄大年的事迹和精神,可以激励人们追求科学、爱国奉献,同时也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正能量。因此,黄大年观后感通常具有很强的启示性和教育意义。接下来,小编为你分享一些黄大年观后感的范文,供你参考学习!

黄大年观后感(11篇范文)插图

黄大年观后感1

观看了故事影片《黄大年》。早在之前的党课学习中就对黄大年同志不忘初心,至诚报国的先进事迹有所了解,此次观看电影让我更深入的学习了这位科技工作者的敬业爱国精神。

黄大年同志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学校很多老师一样,专心科研、认真教学,甚至于无暇照顾家庭、顾及自己的身体。

20xx年,因国家启动引进海外人才的召唤以及母校吉林大学的诚挚邀请下,黄大年同志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祖国,只因为国内的科学事业需要他。外国媒体是这样评价他的:“他的回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正是黄大年同志不惧强者、勇于超越的自信和能力,填补了我国多项技术空白。他回国只想作一名全职教授,一心投入科研,培养学生。他需要时间让祖国的科学事业逐渐强大,因此他争分夺秒,讲求效率。

随着故事的推进,在各项事情顺利进行的同时,黄大年同志的身体也逐渐出现异样,尽管司机一次又一次的提醒,但黄大年就是不听,一心扑在他的`事业上,为国家科学事业奉献着,他说“国家的需求就要玩命干”。

影片的最后,伟大的黄大年同志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走出影院,回想自己,在中国移动吉林公司公司工作还不到2年,在工作中一直不断学习新知识,积累经验,热爱工作,期待用我自己的努力服务用户,保证用户感知良好。但和黄大年同志相比,自己所做的远远不够,仍然要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抓紧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以公司的利益为中心,时刻担负起身上的责任。在以后的工作中,更要用饱满的热情做好本职工作,保持攻坚克难的勇气,追求创新,提升效率,不忘初心,勇敢前行。

黄大年观后感2

昨日有幸去到广西艺术学院观看话剧《少年黄大年》。惊叹许多,感触许多。

演员精湛的演技,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少年意气的黄大年。不论是课堂前与同学们讨论地质问题,还是半夜溜入实验室做实验,这些都是一个少年,在追寻梦想的路上留下的一个个脚印。我想,也许正是他在少年时就有的这种科研精神,才使得他在未来获得了成功。

还有一处,也是让我十分触动的`。是莫大爷讲起他在抗美援朝时的经历,他刻骨铭心的经历,教导了黄大年等一群少年,也教导了我。我也是这个新时代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觉得我也应该像他说的那样,在风华正茂时努力学习,在未来为祖国做出贡献。

黄大年与苏小刚在地质勘察时的惊险经历同样让我触目惊心。这么陡峭的山峰,这么湿滑的地面,两个人就这么走着,实在让人为他们捏一把汗。他们那样拼尽全力的拿回记录本。我想,也许那就是暴风雨中的一道光。他们为地质队,为祖国贡献了许多,就像苏小刚说的一样,他这一辈子值了。这辈子能为人民,为祖国做出点贡献,也不枉来一趟人间了。

黄大年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一步步的朝着梦想前进,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断前进。少年有梦,不应该止于心动,他用努力和汗水将梦想变为现实。

这,或许就是人们一直在寻找的光的方向!

黄大年观后感3

在中国,有许许多多无名、有名的科学家,他们抛弃一切,毅然回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黄大年教授就是其中一位。

7年前,黄大年教授在英国的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地位,金钱、名誉、地位和国际一流的科研团队。但是,这些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他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就这样,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他回到了母校吉林大学。他从回校的第一天起,就投入到了高强度的工作中,别的`同事都是每天工作8小时,而他却把一天24小时的时间全部时间投入工作当中。

在这7年中,他凭着高深的科学专业技术水平和一股刚强的毅力,填补了我国在地球地理控测的多处空白。有专家说过,黄大年同志在这7年中的成绩相当于别人五十年的成就。他的这一股爱国情怀也深深感染了他的学生,不少同事也都说他是一个超人!

但是,超人也有累的时候。20xx年底,他终于倒在了病床上。但他心中的脚步却从没有停歇过,在病床上,他坚持给学生讲课,耐心地讲解学生们的疑惑。

20xx年1月8日,黄大年教授最终没能战胜病魔,不幸离世,长眠于祖国的土地之下,享年58岁。他走得太突然,走的太可惜,对于我们,对于国家,对于世界,这都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黄大年教授虽然去世了,但我们要学习黄大年教授的爱国之情怀,鞠躬尽瘁,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黄大年观后感4

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看了《黄大年》这部电影,心里激荡着丰富情感,脑海里回想着很多句名言,比如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话“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以及中国人常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黄大年的形象让人联想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归国的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也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片中,大学校长对黄大年阐释他何以成为第一个东北引进人才的理由时如是说:“你的归国能使外国舰队在中国的海岸线后撤一百多海里”。可见,黄大年的学术成就获得了从上到下的一致认可,这恰好呼应了当年美国军方对钱学森的评价——走到哪里都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

黄大年海外游学、任教、搞科研多年,他身上的“世界性”已浸入骨髓,这些内容在影片中表现为其流利的英语交流、优雅的绅士做派、娴熟的大提琴技能以及默默支持街边的流浪歌手等细节之处。然而,他又是“最中国的”:比如影片开头搜索亚瑟号,体现的是刚正不阿和诚实守信;多次怀念挚友刘文胜、感恩改革开放,体现的是仗义疏财与知恩图报;遭受误会时体现的是温和儒雅。这些特质汇集在一起,塑造出黄大年忠信孝悌的典范形象。

影片中,面对公司老板和身边朋友同事的多方劝阻和赔偿巨额违约金的压力,黄大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国。初回国内,废寝忘食,没日没夜的工作。他甚至忙到忘记了春节,当他在办公室工作,他一回头,发现妻子将年夜饭已经摆好,那一幕是那样的温馨感人。如果说黄大年是一届伟大,那么这个伟人的背后还有一个一直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女人。

可就算黄大年这样拼命地工作,我国的部分学者效率低下、利益心和得失心重、小团体派系意识普遍、团队协作能力缺乏、人际关系微妙等状况,这让黄大年心灰意冷。不过他并没有放弃,任何困难都打不倒他。这种直面现实的勇气令人感动敬佩。面对现实,黄大年重振旗鼓,坦露心迹,以身作则,以“倒下了就地掩埋”的先锋姿态逐渐改善了科研生态,创造出一项项重大成果,也表现了学术界乃至中国人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意志。

黄大年说:只有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融为一体时,才有价值。他那么无私,那么伟大。与他相比,我们是那样的`渺小,是那样的微不足道。我们要学习黄大年努力工作,热爱祖国的精神。虽然我们不能为国家做出科研上的伟大功绩,我们能做的只有做好自己份内之事。虽然没那么伟大,可也要努力,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希望能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国之栋梁。来日为祖国争光。我们也要教育孩子们: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这部作品当成一部改变千万人命运、带领人类向前的英雄电影,也可以当成一部浓缩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题材电影,更可以当成一部传达知识分子精神的传记电影,因为这是一部有灵魂的作品。

黄大年观后感5

地质的未来不能没有文化知识,中国的未来不能没有文化知识,他秉持科技报国的信念考入地质大学开始学习地质知识。在地质队工作期间,生活条件艰苦,他不忘看书学习;野外地质工作环境危险,是他迎难而上,毫不退缩,在装备落后的年代,他以血肉之躯完成实地勘探任务……他就是少年黄大年,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他把爱国热情融入祖国发展大业,他把毕生心血奉献给他挚爱的地质事业。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是黄大年青年时就立下的报国之志。立下报国之志,就是要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将“小我”融入“大我”中。看了这部话剧后,在询问了老师祖国现在最需要什么人才后,我定下了长大当一名农业技术员的目标。长大了在农业科技核心关键领域和“卡脖子”技术上下功夫,把科研成果转变为人们餐桌上的食物,为国为民造福。

信仰之光引领奋斗之路。立下报国志向,有了明确的目标,并为此拼搏奋斗,才能将目标转化为现实。高中时期的黄大年严以律己,对学习认真刻苦,对科学精益求精、刨根问底,对劳动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在地质队工作的那些年,即使生活条件艰苦,他也没有放弃拼搏。从英回国工作的7年,他废寝忘食,地质宫那盏不灭的明灯便是他心中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事业的信仰。信仰之光引领奋斗之路,指引着他为祖国深探事业拼搏奉献;也正是他的刻苦钻研,让他为中国的“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他用争分夺秒,透支自己,淡泊名利,以身献国标注着生命的高度,成为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丰碑。

一个有目标的人,精神是富足的,在他为之奋斗的路上开满了鲜花。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灵魂是崇高的。看完这部话剧,了解黄大年的故事,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黄大年是时代的楷模,是千千万万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中华儿女的缩影。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需要所有中国人为之奋斗。

我是中国人,肩负振兴中华的责任。从科技创新到种业卡脖子技术,从深空深海深地到偏远山区戈壁荒漠,祖国需要什么人才,我就学习什么,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奋斗在哪里,接下“黄大年”们传递的接力棒,接续奋斗。

黄大年观后感6

青春是一笔财富,但每个人仅有一份,不论贵贱尊卑,人一生只拥有一次。因而,才有了“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忠告,才有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感叹。

《少年黄大年》不到两个小时,却是我观看感触最深的一次,我热血澎湃,久久不能平静。从话剧中,我看到一个中国人对祖国发自内心的热爱,诠释了什么是“青春有限,梦想永久”的含义。我脑海里清晰地记得黄大年和班长在一起时的画面。在班长的退学风波中,有这么一句话:“即使实现的不是最初的梦想,又能怎样?”这句话很现实,就像《道德与法制》书上所说的“梦想是可以改变的”。班长的话道出了我们现在的心声——“我们的青春似乎有些曲折啊”,但黄大年的话又能燃起我们对梦想的追击——“我们都不应该因为挫折而放弃梦想……一切都有重生的机会,唯有青春和梦想不可辜负。”是啊,我们每天坚持学习、锻炼,不管天寒地冻,始终如一,这个过程很艰辛,但将来的我们会感谢现在的自己,不负青春不负年少。

黄大年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祖国,宁愿放弃国外的高薪工作和更好的发展,也要回国作贡献,完美地诠释了“国有需,召必回”。我们要以黄大年为榜样,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更要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

青春和梦想不可辜负,每个人都想登上成功的彼岸,而梦想可以助你一臂之力。黄大年的故事让我明白:没有横空出世的智慧,只有不为人知的努力,中国的未来绝对不能没有知识。“幼不学,老何为”,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更应该发奋图强,超越自我,以青春之躯报国,用智慧照耀中国。

黄大年观后感7

黄大年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但我对他的了解甚少。周末,我有幸观看了话剧《少年黄大年》,受益匪浅。演员们生动形象的表演引人入胜,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认识了一个不怕困难、热爱祖国的少年——黄大年。

话剧以故事回忆的形式,沿着时间线展开,讲述了黄大年在少年时代为梦想努力奋斗、为祖国作出奉献的故事。故事由多个情节串连起来:同学们上课时、下课后、学习和劳动;黄大年与班长从发生矛盾到互相鼓励;大家从心怀梦想到为实现梦想而努力……一段段情节使故事更加丰富和饱满,也让情感更加真切,使人产生共鸣。

话剧中有许多情节令我难忘:莫大爷给同学们讲自己在战争时期和班长的故事,同学们一起讨论理想;孙小刚冒险找丢失的资料……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黄大年和班长覃胜利赛跑的那一段:他们渐渐敞开了心扉,黄大年将自己最喜欢的书送给覃胜利,书里是对他的担心,更是对他将来能实现梦想、为祖国奉献力量的`美好期望。覃胜利问黄大年:“青春到底是什么?”黄大年回答道:“青春是诗,是大海,是金色的田野。花开正好,微风不燥,我们可以打着青春的旗帜通往理想的彼岸!”这段话多么美妙,青春正是如此,我们唯有树立伟大的理想,努力奋斗,将青春献给祖国,这样的青春才有意义!

看完话剧,黄大年拼搏奋斗的精神使我心潮澎湃,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如今,我们的祖国如此美好而强大,正是因为这样一群又一群有着热国之心的人,付出自己美好的青春,甘愿为祖国作出贡献,才换来了今天的累累硕果。“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唯有青春和理想不可辜负。”我们新时代少年也应该向黄大年学习,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让自己的青春变得更有价值,不留遗憾!

我们正值少年,正值青春。时代在召唤,我们都应热爱祖国,努力奋斗,不负韶华。让我们向黄大年学习,以梦为马,从这里起航!

黄大年观后感8

感触最深的是应学习黄大年同志刻苦钻研,勇于创新,踏实工作的精神,努力为国家科技发展做出贡献,他超脱了自身名利,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爱国之心、报国之行,是时代精神的标杆,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是黄大年精神的本质特征。和千千万万的科学家一样,黄大年心怀科技报国的’志向,始终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在他心中,国家需要就是需要,服务国家就是归宿,作为国内国际有影响的科学家,在国外工作和生活多年,有优越的科研条件,住着花园别墅,但始终不改自己的家国情怀,不变自己的中国心,坚守正道,追求真理。“如果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些铮铮话语,充分表达了黄大年的爱国情怀。他不仅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2009年,黄大年克服了归国之路上的坎坷和磨难,义无返顾回到了祖国,充分表现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品格和心怀大我、至诚报国的赤子情怀。可以说,对祖国的大爱,是黄大年心中最炽热、最真挚的情感,报效祖国,是他最质朴、最真实的表达,黄大年为我们树立了价值标杆和光辉榜样。

心有大我是一种格局、一种境界。学习黄大年,首先应当学习黄大年的爱国情怀。当前,党员干部的爱国情怀,就是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尔护中央权威,用对党的绝对忠诚助力中国梦的实现。我们应当像黄大年那样,崇德养德重德厚德,自觉把爱国报国作为修身养性之根本和必修之大德,始终如一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尔化自信,真正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刻骨而铭心,始终把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作为自己恒定的信条,把国家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选择,把服务国家作为自己的追求,把准思想方向,摆正价值航标,不计较个人得失,让小我真正融入大我,在实现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过程中升华自身价值。

黄大年观后感9

有多少人可以放弃优越的条件,来到穷苦地方艰苦奋斗?有多少人可以不畏艰难,恨不得一天都在工作,连睡觉都觉得奢侈,连煮饭都觉得浪费时间?他,就是吉林大学教授,一位以生命来教导学生的战士:黄大年。

黄大年是享誉世界的地球物理学专家,,他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怀着一腔爱国热血,毅然回到祖国。担任母校吉林大学地球探测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工作上与时间赛跑,一刻也不停歇,带领团队攻克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突破,为国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的奇迹。而然就是这样一个伟人,却得了癌症,但这也没有阻挡他工作的脚步。1月8日,黄大年因病去世。

这件事情给我的感触很深:在国外优越的条件下,还能想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有多少人能做到?而黄大年同志,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来祖国做出伟大贡献,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他带病坚持工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冬天冒着严寒送快递的快递员、坚持守在边境一线的解放军战士……他们都是像黄大年同志一样,奉献自己,方便别人的人。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向黄大年同志学习,做一个不畏艰苦,勤奋好学,热爱祖国的新时代好学生。

黄大年观后感10

“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即使透支自己,也要让人生发光。”这就是新时代海归科技报的楷模黄大年。

不问名利、但求报国是他回国七年多来最真实的写照。

这七年多来,他多在办公室和各种会议室中度过,总是因工作原因没办法陪伴家人。可正是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才让黄大年带领的团队推动了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的发展,突破了国外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封锁。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刘永坦和钱七虎放弃国外利诱而回国为国防事业作出的贡献,如果没有“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对国家的贡献,没有他们这些深明大义的民族脊梁,我们怎么能见证中国的迅猛腾飞呢?

有人认为,黄大年是另类的科学家,因为他对待科研的态度是:“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可我却认为他是一位纯粹知识分子,认真到极致,执着到单纯,这就是他最可爱可敬的模样。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是啊,面对老一辈爱国者的鞭策,我们年轻一代怎能不奋力前行呢?即使暂时无法作出大贡献,但时刻关注国家动态,关注弱势群体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他们,也是极好的。即使不是每个人都能建立丰功伟绩,但任何人都能感动中国!

老一辈们将“伟大”与“平凡”画上等号,用无私奉献感动中国。正因如此,中国精神的核心部分,虽穿越时间和隔阂,但不因时代改变而削弱,反因一个个如黄大年一样的`普通人的不断添光加彩而更丰盈。

我想向那些不问名利、但求报国的人致敬!我也想向黄大年加入共产党所写的宣言那般:“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呼啸着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观后感11

学习黄大年同志的为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黄大年同志的偶像是邓稼先。2009年,他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工作。“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黄大年同志用一生定义了什么是高尚的灵魂,诠释了学者如何为人民、为国家、为天下苍生立命,做到了“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

学习黄大年同志的.为师,教书育人、敢为人先。黄大年同志说自己最重要的身份是一名教师。在他看来,每个学生都是璞玉。他以“为祖国培养人才”为己任,始终把目标定在祖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人才需求上。他治学严谨,因材施教,努力为学生们开启与世界交流的“窗户”,培养了一批“出得去、回得来”的人才,用行动阐释了什么是“教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

学习黄大年同志的为学,淡泊名利、甘于奉献。高校教师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黄大年同志功勋卓著,所取得的系列成果攻克了技术瓶颈,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是新时代践行科技报国的典范,以他的能力和贡献完全可以申报院士。但是身为中科院院士评审专家的他,自己并不是院士。同事劝他抓紧申报,他却说:“时间有限,先把事情做好。”他是众人眼中的“拼命黄郎”,无私忘我工作到生命最后一息,为实现强国梦奉献全部,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和境界。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