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观后感定义:这是一部讲述攀登者们勇敢面对艰难险阻,为实现梦想顽强拼搏的影片。通过影片,观众能够感受到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团结合作等精神力量。接下来,小编为你分享一些攀登者观后感的范文,供你参考学习!
攀登者观后感1
《攀登者》讲述的是为弥补1960年中国登顶所留下的遗憾,1975年,由“一代攀登者”方五洲(吴京饰)、曲松林(张译饰),“二代攀登者”徐缨(章子怡饰)、李国梁(井柏然饰)、杨光(胡歌饰)两代攀登者组成的中国“最强攀登联盟”,举国之力,向珠峰发起冲顶挑战。
在攀登过程中更是不断遭遇各种难以预测的危险时刻,多次命悬一线。在种种困难面前,众人未曾妥协,选择团结一心,带着向死而生的攀登精神,奋勇向前,展露骨子里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
“不到长城非好汉,登顶珠峰真英雄”方五洲和他的队员们正在前行,登上去,活下来,让世界见证中国奇迹。“冲顶中国高度,攀登永不止步”一步一步的向前,他们在挑战人类极限,他们在书写中国辉煌。山高绝顶人为峰!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么它的颜色一定是中国红。
这是一种坚持,一种信仰,给予我们前进的力量。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春华秋实,70年不屈不挠,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闪耀在天空,它承载了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为了共同的信仰,多少人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这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让我对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懂得了爱是一种力量,爱是一种承担,爱是一种荣耀,爱是一种回报,爱是一种奉献……今天的我们更要向爱护生命一样,爱护五星红旗,因为它神圣不可侵犯。接过长辈的旗帜,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
攀登者观后感2
电影《攀登者》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然而因为雪崩,登山队员方五洲不得已丢掉了摄影机。就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这次登珠峰甚至不被国际认可。
从1960到1975,中国的攀登者们遭到了15年的质疑与屈辱。第一代的攀登者们的遗愿如犹在耳,第二代攀登者们再次出发,向着世界第一高峰发起冲击。
那么冷冽的风雪,气象专家多次建议停止攀登,雪崩袭来被吞噬淹没或跌入山谷,山间缝隙甚至要靠登山队员冒死纵身一跃……
终于登顶了,终于留下了影像证明。这个“终于”来之不易。看到预告里“为国登顶”这四个字我挺骄傲的。真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很自豪。
《攀登者》中登山运动员凭借着惊人的勇气、智慧和毅力,以搭人梯的方法创造了奇迹,他们在极其严寒和饥饿的条件下忍受着冻伤的巨大困难,成功的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了珠峰之巅。
现实生活中,中国的登山者在珠峰搭建的“中国梯”,让后来许多国家的登山队员顺利登上世界最高峰的。然而,几名登山队员也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部分登山员因严重冻伤做了截肢手术,落下终身残疾。就是他们的团结拼搏无畏艰险,映照着中国人永不言败、砥砺前行的精神,希望这种精神,也在孩子们的身上继续传承下去。
攀登者观后感3
电影《攀登者》讲述了1960年中国登山队克服万难,成功首次北坡登顶珠峰,并在1975年,于珠峰“第二阶梯”架设“中国梯”,成功精确勘测珠峰的“中国高度”两次大事件,证明了中国的毅力与硬实力。
《攀登者》中登山队员们为了登顶,玩命往上冲,为了团队,坚决不拖后腿,为了梦想,砥砺前行。登山过程中,扑面而来的暴风雪,让原本容易的几十米变得举步维艰。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停歇,冷风直灌。
恶劣的环境,让人们由起初的信心满满,慢慢转为立场的动摇。有的人开始怀疑,开始麻痹,置身于死亡的边缘,带着一股令人恐惧的气息。
虽然,影片给人紧张的气氛,但是《攀登者》依然让人心潮澎湃,那种专注执着让人感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专注执着是一种心无旁骛的态度,更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竭其力,对待事业要有愚公移山的意志,有老黄牛吃苦耐劳的精神,着眼于大局,立足于小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新时代,敬业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在小到个人职业,大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上,都能专心致志,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攀登者观后感4
国庆假期将至,国庆档电影也已经蓄势待发,9月23日,国庆档电影种子选手之一,由吴京、张译、章子怡、胡歌等人主演的剧情冒险电影《攀登者》举行了国庆上映前的全球首场放映,就此,《攀登者》的首轮口碑出炉。
《攀登者》这部电影首先在演员阵容上是毫无疑问全明星阵容,吴京、胡歌、章子怡、成龙、井柏然、张译等等,都是实力大咖,就凭这些演员阵容,这部电影就已经吸引了很多观众忍不住要去看了。
根据9月23日有幸参与《攀登者》全球首映的各位观影者的反馈来看,目前大家都对《攀登者》这部电影给予了高度评价。尤其是首映礼上,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现场还给大家透露拍电影的一些台前幕后,那就关于胡歌拍这部电影时的一些小插曲。
据董事长任仲伦透露,在拍摄《攀登者》期间胡歌遭遇了家庭的变故,很多粉丝应该也都知道,那就是在胡歌拍这部戏期间胡歌的妈妈去世了。在电影中有一段胡歌饰演的杨光在病床上和队医讲的话,在胡歌妈妈过世后,胡歌主动要求重拍这段戏,胡歌将这部分情感投入到了角色和情节演绎中。
虽然听起来这个小插曲让大家为胡歌感到心疼,但也直接反应出了胡歌对演员演艺事业的执着,以及对自己的高要求,先不管电影中胡歌的表现如何,就胡歌的这种敬业精神,就值得所有观众给他点一个大大的赞。还没看电影已经被他的行为所感动。
《攀登者》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部充满感动和泪点的电影,由于观影人都签有保密协议,并不能对大家透露太多的剧情,但是目前都用了“热泪盈眶”、“年度最佳”、“震撼感动”等词来表达了观影之后的感受,可见这部电影的质量已经很稳了。
20xx国庆档总共有三部电影是大家最关注的,除了吴京和胡歌的这部《攀登者》之外,一部是由黄渤、张译、葛优等人主演的《我和我的祖国》,另一个是由张涵予、欧豪、杜江等人主演的《中国机长》,也都是实力非常强劲的竞争对手,都不容小觑。
至于到底哪部电影将会成为20xx年国庆档电影中的黑马,哪部电影将会夺得票房冠军,现在还不敢提前下定论,大家只能坐等国庆假期见分晓。
攀登者观后感5
说来也很巧,20xx年在西安培训的时候爬过一次“雪山”,记忆中的那座山叫太山?因为当年爬那座山给我留下了太多的阴影,在今后的将近四年的时间了就再也没有接触过山之类的活动。而四年后的20xx年正好有机会去了一趟西藏,这次西藏之行又让我重新爬起了雪山(那座山的名字我也记不太清楚了),可能是因为山下有解放军吧,才给了我这次爬山的勇气。这次是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脚下开始爬山的,可能因为爬的时候太兴奋了吧,当时并没有感觉到太多缺氧反应。
但晚上回到宾馆后,吃饭的时候缺氧的反应就越来越剧烈了,头开始又晕又疼,晚上也因为缺氧而导致睡眠很不好,在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头疼得感觉要炸掉,最后不得不吃药;据说剧组拍戏的时候也在西藏那边拍,真的很敬佩。再说一下那边气候,据说西藏二月份的时候,那边气候是真的冷,有的路都要被封掉。虽未亲身经历过西藏的冬天,但经历过西藏的七月份就知道冬天的冷是真的难以想象的,例如:我当时爬完山后,因为踩到泥坑中,而不得不导致自己去从山上融化成水的河流中洗脚,本来觉得不会太冰冷,但我脚放进去的瞬间就后悔了,真的太冰冷了吧。不过山上的景色真的很不错,登的过程中真的值了。
更巧的是这周一,我被领导辞退,正好有一周的时间无所事事,然后失意的我逛B站,看到这个《攀登者》主创见面和放映活动,就不抱太大希望的报名了,没想到被选中。之前的一些“雪山”和西藏的经历吧,让我对这部电影的题材特别感兴趣。可能最近经历的挫折比较多吧,自己的泪腺就很发达,在看的过程中几经泪目,并且提心吊胆、咬牙切齿地为剧中的人物生命安全担忧。剧情就不剧透了,在看的过程中就觉得这次票房又稳了,啊哈哈哈哈哈哈。emmm…放映后的主创见面会,对吴京路转粉,感觉剧外的吴京更亲切随和,没有一点大牌的感觉;剧中的吴京有点超神,可能剧情需要吧。
攀登者观后感6
《攀登者》即将在九月底上映了,但是目前的形式,其实让观众感觉到,《攀登者》并不一定就能引爆国庆节,毕竟还有两个很强大的对手存在。
对于《攀登者》票房不一定会爆这样的情况,也有观众很想知道,对于吴京来说,如果《攀登者》的票房失利怎么办?而吴京也在线回答了观众的提问,吴京表示:只求问心无愧,这是一个新的题材,我觉得我已经赢了,还是跟《流浪地球》同样的话:我赢了一个过程,一个新的题材,没人做过,这种经历只有少数人有,这才是最大的财富。
在吴京看来,结果可能没有那么重要,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吴京的选择是去开辟一个新的天地,在电影的世界中,吴京希望自己能够做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实一开始的时候,在《流浪地球》没有播出的时候,谁能想到这样一部国产电影几乎没有涉猎的科幻大片,最后能够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呢?电影其实就是一场冒险,而赢得那个人,往往是愿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这一点上《攀登者》已经赢了中国90%的电影。
第一件事总要有人做,其实票房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或者是对吴京来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其实并没有,单单是《战狼2》《流浪地球》就已经让吴京收获了多少的荣誉,看现如今吴京在线回答观众提问,其实是能够感觉,吴京想为中国电影,拓宽道路,而不是一直走之前的老路,吴京是想要告诉更多的人,电影的天地真的很宽广,中国电影,真的只是触碰到了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努力进步的的空间在,全体电影人需要努力。
如果《攀登者》票房实力怎么办?吴京或许会被有些观众批判,但是对于吴京取得的成就,谁都没办法否认,其实票房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比较重要,但是对于个人来说,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就像百亿女王白百合,票房很高吧,但是现在的境况又怎样呢?只有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步,不断的磨练演技,观众才会认可。
《攀登者》现如今的境况,其实并不是特别的理想,虽然全部的演员都是老戏骨,但是早在一个月之前,《攀登者》还没有上映,豆瓣差评已经是漫天飞舞的一个状态了,不过一切都要等,《攀登者》上映以后,观众说好看,那就不会太难看。
你们觉得《攀登者》会票房失利吗?
攀登者观后感7
电影《攀登者》,20–年国庆登上银幕,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1周年,这部电影选择这个时候上映,获得高票房是势在必得的。剧情讲述了1960年和1975年中国登山队两次登上世界之巅-珠穆拉玛峰的故事。第一次中国登山队队员登上了珠峰,因相机和人命的取舍,导致没能拍摄到登顶的画面,而没能被国际认可,带着这样的遗憾,中国登山队20–年后整装重发,9名登山队员成功登顶,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实力。剧中,第一次登上珠峰的3名队员,由于没有得到国际上的认可,有的选择逃避,有的选择坚守,但心中的’执念让他们没有放弃二次登上珠峰,登山过程中“第三女神”并没有眷顾他们,雪崩、暴风,冻伤,队长的意外受伤,气象工作人员的迷路,年轻队长的临危受命,选择标杆还是放弃生命,肺水肿等等,每一秒,他们都在死亡的边缘徘徊,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他们牺牲小我利益,完成国家赋予的使命,是真正的英雄。
查阅了珠峰的相关资料,1961年,珠穆拉玛峰以南划分给尼泊尔,以北属于中国。今天的中国从百废待兴、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成为繁荣昌盛、国力雄厚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70年来不论在哪一个历史阶段,中国的外交始都不断为世界和平做出巨大贡献,所以对珠峰这样的划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情怀和和平的外交政策,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攀登者观后感8
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电影院看了《攀登者》这部电影。看完后我一直在想着电影中这几个瞬间:在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方五洲登山队长为了保住队员曲松林的性命,把摄像机弃掉了的那一瞬间,然后就是那突击队新队长李国梁为了保住摄像机牺牲了的那一瞬间,最后是接近结束的方五洲为了救徐缨同志,为她接下了一块巨大的’冰块,最后就是片尾几位登山队员上珠峰的那一瞬间最让人难忘!
电影主要讲了1960年一些中国登山队员已登上珠峰但没有摄像所以世界不同意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过珠峰,1975年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并留下证物。杨光又带着新的登山队完成了自己未完成的登顶珠峰的梦想。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受到了许多:曾经中国因为装备不好,未能保住自己的领土,可是今天,我们中国已经富起来,好起来,强起来了,不再被别人瞧不起了,成为了世界第二强国。曾经有人说过:“山再高,也是在脚下的。”那现在我说:“人再强也是能超越的。”我希望各位同学好好学习,为中国变成第一强国而努力!我们要学习登山队员们顽强的斗争精神。电影中,攀登者们在攀登过程中,不断地遇到各种难以预测的危险,多次命悬一线,却不曾妥协,带着向死而生的攀登精神,奋勇向前。现在看来,攀登者攀登的不是珠穆朗玛峰,而是中国一步步向世界的新高度砥砺前行!
攀登者观后感9
冲着吴京去看的点映,看完了在打三星和四星之间犹豫。平心而论这片子不算烂片,它要是不叫攀登者叫珠峰之恋之类的名字也不会有这么大的争议。我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吴京站立于大地之上(人形高达是这样的)。但它是根据饱含着特殊历史意义的真实故事改编,这片子拍得对不起那些伟大而坚韧的原型人物们。编剧绝对跑偏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个这样一个献礼片要加这么多基本无用甚至拖后腿的感情戏。这些感情戏非但没能丰富角色的性格,而且还给人物塑造造成了打击。
在影片中这种严酷的环境下,满脑子粉红泡泡是很不合时宜的,甚至可以说搞不清状况。而这些角色,按理说接受了严格训练和专业培训的角色,不观察周遭就贸然行动导致自己和意中人遭难,攀登至关键地段为了和恋人通信更加清晰擅自离队,通知气象的变化时哪怕自己已经不适合传达了还要在可能误传的情况下和恋人通话到死。我不明白导演和编剧是出于什么考虑让人物形象和剧情设计为了感情戏做出这种牺牲的。整个叙述的重点就是偏的。60年的攀登完全可以加重戏份。现实原型的留氧气瓶最后奇迹生还的事迹不够好吗?不够感人吗?这种情谊和意志不够动人吗?
曲秋林和方五洲两人的嫌隙也没有用心地处理,他们解散了,重聚以后就开始生分。在没有解散前应该就给他们一个因为摄像机冲突的戏份,成品的铺垫我个人觉得不够。这条线如果用心拍了是可以作为影片的骨子的。两个演员都演的.很好,应该给他们更大的发挥空间。但这个矛盾匆匆就结束了。
我觉得很关键的一个部分,人员的选拔导演和编剧居然提都没提。只能说他们根本搞不清重点。训练部分也是沦为了感情戏的背景。70年代3次登峰,第一次的作用仿佛就是刷刷感情戏,让杨光能有个出场场合和退场理由。我无法理解那个烫伤。水在那种地方沸点是不高的。我甚至无法理解杨光这个角色的意义,他在故事里先是一副重点人物的样子上场,然后莫名其妙的下场。请问这个角色是来干嘛的?因为需要把演员塞进去所以设置的角色吗?听说他的原型是夏伯瑜先生,老先生为了帮助一位丢失睡袋的藏族同胞而导致小腿截肢。又是一位辜负了原型的角色。编剧显然缺乏这样的同情心,无法理解这种牺牲精神和动人关怀。要给人物找理由,上珠峰是为了爸爸,让睡袋是因为不小心导致队友受伤。
何必呢!你不能理解,难道就不能接受它,尊重它吗?
第2次登峰明明到了第二台阶,李国梁都说了继续,然后半点没交待他们怎么没有登顶成功。说起李国梁,我怀疑他和编剧有仇。他顶着这么个名字,跟老一辈说该我们接棒了。结果临门一脚突然就牺牲了,还是要方五洲来。太讽刺了。编剧写的时候没觉得哪里不对吗?
另外一个问题是画音不同步,大部分口型是对不上的。这使得我观影时有点出戏,因为并不是所有演员的台词处理得都很好,杨光因为老喜欢说一些偏书面的台词,又不同步,给我一种轻浮感。
唉,一路写下来,我国是多么缺好导演和好编剧啊!这影片的演员不差了,题材也非常好,最后出来的却是这幅样子!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