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观后感(11篇范文)

袁隆平观后感是指对袁隆平这位伟大农业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和成就进行深入思考和感悟后所写的心得体会。袁隆平是中国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观众通…

袁隆平观后感是指对袁隆平这位伟大农业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和成就进行深入思考和感悟后所写的心得体会。袁隆平是中国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观众通过观看袁隆平的影片、报道或阅读相关书籍,会对他的成功经历和科学精神产生深刻的感悟,从而对人生、事业、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启发。袁隆平观后感通常包含对袁隆平的个人形象、科研成就、社会价值等方面的评价和分析,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思考和感悟。接下来,小编为你分享一些袁隆平观后感的范文,供你参考学习!

袁隆平观后感(11篇范文)插图

袁隆平观后感1

数百年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大批优秀人物。他们用自己的努力为中国的改革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他们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强大而奋斗,也让做为后人的我们时时镑记心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有一位伟大的英雄,他一生专注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他种植了杂交术稻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为我国人民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从小出生贫穷地区,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贫穷,见到了许多人还吃不饱饭,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心中有梦,于是志存高远,尽自己的努力,为我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就是我国“杂交术稻之父”袁隆平。

读了这片故事后,我体会到并不是我们生对了年代,而是有人在为我们的美好生活做出贡献。袁隆平爷爷的伟大行为令我感动,他虽然已经到七十岁的年纪,却还是坚持下地研究水稻;他在我们中国面临巨大的粮食危物时,带科研团际接连功破水稻超高育种难题。我们在学习上也是如此,要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学习,为国家做出贡献!我要学习袁爷爷的精神,也要做到节约粮食,平时吃饭时,不要浪费每一粒米。虽然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丰厚的粮食,但是中国仍然有许多贫困的人还在忍受着饥。所以,好好珍惜饭碗里的每一粒米,不要忘记,它们是袁爷爷努力换来的。就像古诗里所说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袁隆平观后感2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电影——《袁隆平》。这部电影里的主人公袁隆平,深深地感动了我,也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袁隆平是一所农业大学的老师,当时,人们没有食物,十分饥饿,于是,他为民造福,决心要研究出“杂交水稻”,可是,却遭到了崔主任,刘老师以及其他人的’反对。他们不仅把袁隆平刚刚研究出来的水稻砸了,还在一个大雨如注的天气里,把所有的水稻连根拔起。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可袁隆平并没有灰心,并没有放弃,而是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从新开始新的研究。这永不放弃的竟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袁隆平说了这么一句话,也许,会让我永远铭刻在心,他这么说:“一万多年来,我们的祖先搞不成的事,我们也搞不成;外国人,同行,他们研究不出来,我们也研究不出来。从你们的教诲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放弃,那我很想问一问,那要我们这些学农也得干什么?我们就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怕不就行了吗?我不管你们怎么想,但是作为一个学农业的人,我觉得我有权利也有义务让这个地球上有限的土地,收获更多的粮食,让人类远离饥饿!自从我袁隆平做了这个‘杂交水稻’的梦之后,我就绝不放弃!”多么的感人!袁隆平为了人们不再被饥饿的恶魔威胁,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付出了自己所有的心血!袁隆平为了中国人不在被外国人冷嘲热讽,不管太阳升起,不管夕阳又落下,他走势泡在稻田里;不管春夏秋冬,不管风吹雨打,他没有一刻在休息!

平时我觉得自己还不错,但自从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才觉得我原来是那么渺小。四年级时,老师让大家写日记,一开始我很认真,每天都写,但坚持了两个月,就两三天写一次了,又过了一个月,我就彻底不写了。我没有像袁隆平那样坚持下去,没有持之以恒,而是半途而废,现在想想,多么的后悔呀!

是呀!我们要记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生命不息,我们就将继续追寻,为了梦想,永不停息!

袁隆平观后感3

xx年3月19日,我们学校组织全校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共同观看电影《袁隆平》。早就对这位水稻之父略知一二,正好趁此做个深入了解。电影手法写实,片中主人公散发出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着我。

影片展示了袁隆平所具备的完美品性:一是不屈从。在不理解甚至是误解的压力面前,不是急于争辩,也不是满怀怨恨,而是坚持自己的理念,若无其事地继续前行。“任它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因为他的内心更强大,有着巨大的勇气和底气,所以他才能不屈从也不在乎强势的压力。我们周围有很多看似强悍无比的人,总是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一副惟我独尊的样子,可一旦遭遇比他更强大的人否定,马上就唯唯诺诺,内心的虚弱毕现。怎样的人才能够坚持真理?在此立见分晓。

其二、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当研究十年没出成果,上级领导要取消他的研究项目和研究经费时,他回答:“不管怎么样,我决不放弃!”十年无果,有多少人会在其间知难而退?这十年外人眼中的空白,于科研实际上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袁隆平终究还是幸运的,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助手们的帮助下,他得到了一株上苍赐予的“野败”(野生雄性败育稻),所以他说,成功=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机遇,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是在失败中坚忍前行,他们应该更让人敬重。成功是需要机遇的,而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什么样的品质和精神才是衡量成败的尺寸。其三、心中有爱,有爱才会不计回报地负起责任的重担。袁隆平心中不仅装着对妻子的爱,对家庭的爱,更有对全人类、对自然界的无疆无界的大爱。正是这种大爱,使他立下“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这个心忧天下、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对爱的深刻理解,也让他更加懂得包括水稻在内的生命,这种洞察和把握让他始终没有偏离科研轨道的正确方向,从而最终取得成功。影片不仅展示了袁隆平的大爱,也表现了亲人们对他的爱,他的父亲为了让他安心工作,不让他知道自己去世的消息,并要他的妻子转告他:“你安心工作,早日研究出成果,就是尽孝,是尽大孝!”父母的理解、妻子的支持,让他得以一心扑在事业上,终于实现了理想。

袁隆平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那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点摸索总结出来的。现在搞学术的人难出成果,常自抱怨,可是有多少人有袁隆平那样的勤劳辛苦精神呢?袁隆平够坚韧,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坚韧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坚韧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坚韧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坚韧的,是他心中“为民谋食”的仁爱精神。

袁隆平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正是中华文化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这是人类社会最广大最深厚的仁爱精神,远比什么虚伪的上帝来得真实。正是这种“爱人如爱我”的仁爱精神,帮助袁隆平战胜数不清的困难,最后获得成功,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因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亿人。这种精神,是推崇天下为公的中国人所独有的。这种精神,放在自私社会里是行不通的——现在为什么不出袁隆平?

电影《袁隆平》里,袁隆平因为在课堂上推崇孟德尔和苏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森,遭到了领导的批判。原因当然是“否定社会主义科学,提倡资产阶级学术”之类的。这就太令人鄙视了,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也没有阶级之分,不管谁的成果,只要是为人类造福,为何不可拿来我用?

袁隆平代表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如何参与重建中华民族精神,使我们的国人,人人都可以成为袁隆平,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果静林们已经开始努力了,我们难道就只想旁观?为了祖先的光荣,为了国人的幸福,我们需要为重振中华精神做点什么!

电影以生动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举世闻名的生物遗传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数十年如一日痴心不改,倾其毕生的精力埋头研究杂交水稻的故事,这部影片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打破了观众头脑中关于主旋律影片“高大全”和说教的模式,使人们得以认识、走近真实而杰出的袁隆平,感受到袁隆平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他以

天下苍生为己任、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崇高情怀。

袁隆平,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慌的恐惧,义无反顾地走在这条看似没有尽头、没有结果的路上,但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他,他是那样的坚定、直执、饱含着激情,他的生命如歌般地在全世界奏响。他立志要让那粒载着生命根源的种子,长出累累的稻穗,养活一双双饥饿的眼眸。他对科学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是无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什么外界威胁下都不会变质的,因为他的一生在为科学研究而歌,为他的事业而唱;为他的也是人民的绿色梦想而歌,为全人类而唱,

那是世界的福音。

袁隆平的先进事迹代表着中华民族勤劳、坚韧、仁爱的伟大精神,他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滴摸索总结出来的。他顶着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昼夜,从一般杂交稻研究到超级杂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学高峰攀登,为的是产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粮食,最终取得了成功,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当代神话。在如今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里,人们早已经变得浮躁,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样能甘于寂寞、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不屈不挠呢?虽历经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袁隆平最后获得成功。他那种在逆境中以苦为乐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支撑他的是其心中牢牢坚持的“为民谋食,使人类不再忍受饥饿煎熬”的精神,这种信念最终帮助袁隆平战胜了数不清的困难,为中国乃至于世界粮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因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亿人。岁月似乎并未在袁老身上留下年轮的印记,他仍像初升的太阳一样,追逐着梦想,探索着超级杂交水稻的

新领域。

回顾袁隆平走过的人生足迹,恰恰应证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科学发展观的两个核心点,一是科学,二是发展。讲科学,首先就要摆脱愚昧的、蛮干的思维来实现发展,不好大喜功,不片面追求数字。发展归根到底要以科学的思想来指导,要依据科学的精神来论证,要以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少数人的富裕、让大多数人受苦,也不是实现社会财富的均等化,而是要在保证绝大多数人的起码幸福的基础上,提倡公平竞争。“以人为本”不是什么空口号,也不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玄论,而是要落实到关切民生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才是对“以人为本”理念最到位的实践。袁隆平在粮食最为紧张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大多数人的吃饭问题,他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动力是对“民以食为天”的深刻认识,那就是要让老百姓吃上饭,甚至能够“在稻穗底下乘凉”,这就是支撑着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试验中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理想和信念,由此可见,他与“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其实科学发展观本就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神秘思想,它是再朴素不过的生命道德伦理,任何有良知的人,只要心怀善意、身体力行,都能实践科学发展观,就看他有没有毅力和行动。

袁隆平观后感4

他说,不能再让中国人饿肚子。

他说,我们要摆脱饥饿的日子。

他,是书本上我们敬仰和佩服的偶像;他,是千户万户中华儿女的成长力量,他就是中国伟大人物——袁隆平,袁爷爷一生致力于研究水稻,一片片良田,一亩亩收获的种子,是爷爷一辈子的心血。

在书中写道:粮食限量供应,肉类食品更是少见,学校食堂在米饭里加了苏打,经过两次蒸煮,米饭的体积增大了,刚吃完饭会感到肚子被撑饱了,可是很容易就消化了。袁爷爷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是哀痛也是无奈,是决心奉献也是信心满满,他知道,饿着肚子是什么感觉,他也知道,未来的生活中,只有靠中国人自己,才能真的救国救民,所以,他刻苦钻研,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将中国的国土情况结合起来,在中国土地上,努力开拓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天地,最终研究出了震惊世界的杂交水稻。

从我记事以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教育我,不可以浪费粮食,吃饭的时候不能剩饭,因为只有自己真的经历过贫穷的日子,知道饿肚子是什么感觉,才能真的懂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伟大人物的一生都是在奉献的,将自己的生活奉献给事业,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国家。杂交水稻的问世,作文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我们再也没有粮食紧缺,再也不用担心没有饭吃,那种黑暗的日子过去了,迎接而来的是一片光明。没有出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但却一直享受着前人赠予我们的美好生活,我想,我没有资格去浪费粮食,因为我不能替先辈们忘却黑暗。

袁隆平爷爷的一生是光明的,他用自己的力量去照亮了中国的大地,就是这样一位伟大人物,在不久前,与世长辞,留给我们的是稻香与丰收,带走的是我们的牵挂与惦念,我想我会一直记得,我们中国的稻米,是一位敬爱的爷爷用一生的心血研究出来的。

袁隆平观后感5

今天午管课的时候,班主任张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袁隆平》。它讲述了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为了让全中国人民都可以吃饱饭,废寝忘食地学习水稻知识,忘我的寻找雄性不育株水稻的故事。

一次一次的失败并没有打败袁隆平爷爷,他反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和经验。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果然,经过无数次失败的袁隆平爷爷在最后把所有经验都拧成一股劲儿,击破了挡在中国水稻发展之路上的`所有障碍,让中华人民走向了光明之路。

袁隆平爷爷之所以最终能够让全中国十四多亿人吃饱饭,就是因为他在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第一个勇敢地站出来研究水稻,并一次次成功研究出新一代杂交水稻,从而让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增产,自此改变了中国人吃不饱饭的贫穷命运。

像袁隆平爷爷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比如这次抗击肺炎疫情的钟南山爷爷和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张定宇院长。他们都是出身平平无奇的普通百姓,他们并不是神,但是他们让自己变成了人民的英雄,就是因为当人们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一个个会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地去保护祖国和人民。

所以,我们小学生从小也要立志做一个对他人有用、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袁隆平观后感6

应市卫生局组织,衡阳市中心医院职工于7月22日在红旗剧院观看人物传记影片《袁隆平》。影片以生动幽默的插叙方式描述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背后的故事,拉近了我们与袁隆平教授的距离,伟大的人格如此清晰可见:

坚持

自第一次发现野外杂交水稻已有十余年时间,袁隆平的研究仍没有任何突破性进展,进入了“瓶颈”阶段。众多专家教授对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出了质疑和反对,要求他放弃研究,袁隆平气愤地说:“难道历史上没有的事情我们就不能实现?外国专家做不出来的事情我们就一定也做不出来?”很多人不是没有梦想,而是不能坚持实现梦想。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有这样一句话,“成功在大后天早上,大多数人放弃在后天晚上。”

大爱

在影片中有多处袁隆平教授向发展中国家人民传授杂交水稻技术的片段,袁教授的杂交水稻技术普及到菲律宾、埃及、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推广2.3亿多亩,增产水稻200多亿公斤。

外国记者问他:“对于您的杂交水稻技术被世界各国学习和使用您有何看法?”

袁隆平说:“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激动,我希望杂交水稻技术能被世界人民尤其发展中国家更为广泛的运用,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大爱无疆,这种爱突破了区域和国家的局限。

不息

片尾,外国记者问:“您如今还会继续从事超级杂交水稻积水的研究吗?”

79岁高龄的袁隆平举起了手,“生命不息,梦想不止”,顽童般留给镜头一个灿烂的`笑脸。现在,袁隆平久居长沙,其研究工作仍在继续,在会见有关学者时,他对使用计算机数值算法计算最优化水稻的株型空间分布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生命携手希望,希望孕育生机,生之所生,生生不息。

袁隆平为中国乃至于世界粮食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袁隆平教授我想并不过分:功德无量。

袁隆平观后感7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古以来,粮食对一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讲《袁隆平:东方“稻神”》这本书,里面介绍的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先锋事迹。

袁爷爷从小就爱思考、爱问问题。有一次,他在饭桌前问爸爸:“中国有这么多土地,为什么还有人挨饿?中国有这么多人,为什么还会受欺负?”爸爸告诉他:“是啊,为什么呢?这些问题,也许将来你会自己找到答案的。”

袁爷爷考进农学院后,一直努力钻研自己的专业。大学毕业后,袁爷爷被分配到一个偏远地方当老师,他想在农业科研上做出一些成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经过一年的科研试验,却失败了。袁爷爷把学生叫到试验田,给大家讲述失败的经验教训。

1969年,袁爷爷去到云南省进行水稻试验,期间遭遇地震,袁爷爷就和他的学生在稻田旁搭个棚子下田干活。凭着这份坚韧不拔的毅力,袁爷爷的杂交水稻技术终于在1972年取得了初步成功,并且在1976年推广到全国。

袁爷爷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袁爷爷曾经说过:“我觉得人就像一颗种子,要做一颗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我看完袁爷爷的故事,深受震撼。面对成功,不迷失自我;面对失败,不自暴自弃。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一颗好种子!

袁隆平观后感8

为缅怀袁隆平爷爷,5月24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班集体观看了电影《袁隆平》。

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讲述袁隆平爷爷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荒的恐惧,他埋头苦干,不畏艰辛的研制出杂交水稻。虽然在研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困难,但是袁隆平爷爷没有被困难打败。他执着追求,50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科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卓越贡献。

观看了《袁隆平》这部电影,我对袁隆平院士有了更深的了解。原来只从电视上看到过他获奖的镜头,看到的是一个皮肤黝黑的’老爷爷,没有想到他竟然有如此巨大的成就,由衷地对他产生敬意。

袁隆平爷爷说过:“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这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粒小小的种子,却改变着世界的历程,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然而在5月22日袁隆平爷爷已经离我们而去,他不怕困难、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品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当下我们该做的是珍惜每一粒粮食,为深切缅怀袁隆平爷爷,餐餐光盘我们在行动!

袁隆平观后感9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一生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袁隆平。

我今天在阳光喔看了一部纪录片,叫做《为时代而歌:袁隆平》。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他的追梦之旅。在他小学时代的一次郊游中,就立下了他的农学梦。

1959年,中国发生了连续三年的饥荒。迫于想要解决饥荒问题,袁隆平在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四年后,原本的6颗雄性不育水稻增加到了700多颗,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杂交水稻被人拔了。过了几天,他在一口井边找到五棵杂交水稻才得以继续。袁隆平爷爷在杂交水稻研制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挫折,但这些挫折依旧没有摧毁他的梦,终究坚持让他打开了成功的大门。

看完了这部纪录片后,让我真的很佩服袁隆平爷爷,袁隆平爷爷谢谢您,是您让我们不再受饥饿的困扰,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是多么的幸福,也明白了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

我坚持学画画很久了,是从中班开始学习的,在此期间,我换了好几个班,不过后来开始一直在一个地方学习。你看我现在画的可好看了。不过我并没有坚持学跳舞,因为动作太难记了,有些动作还学不会,由于这些原因我就没有坚持下去了。

这部纪录片《为时代而歌:袁隆平》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目标,同时一定要坚持下去,才会通向成功。

袁隆平观后感10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位农民朋友眼中的“当代神农”,“米菩萨”,离我们的生活如此遥远又如此接近。12月2日,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全体师生观看电影《袁隆平》,让我对“杂交水稻之父”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在平凡中见到了伟大。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充满坎坷的研究道路上奋力跋涉,把绿色的梦想书写在大地之上,在布满荆棘的实验丛中踯躅前行,呕心沥血。历经无数次的挫折与失败,为生命中弥足珍贵的杂交水稻事业无怨无悔,倾其一生;经历数十载的不懈探索和艰难实践,袁隆平终于成功了!他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影片通过再现袁隆平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进行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表现了袁隆平心忧天下、造福人民的宏大抱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和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

有句俗话说:“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袁隆平取得这些成果不是靠运气,而是经过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探索,才使他得到回报。我想,他成功的“秘诀”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正是有了这些,袁隆平才一次又一次地攀登高峰。而古今中外,哪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呢?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时珍经过长期艰苦的实地调查,编写成了约190万字,五十二卷,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的《本草纲目》;“炸药大王”诺贝尔,由于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发明创造上,终身未婚……

我们也要在人生的起跑线,经过“加速”到“冲刺”中展示,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发挥美丽人生!

袁隆平观后感11

诚然,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居里夫人《我的信念》

就像春天里的第一滴甘露,他们悄无声息地滋润着世界万物;就像夏天里的第一缕凉风,他们默默地吹散我们的疲惫;就像秋天里的第一片落叶,他们永远在贡献着自己的生命;就像冬天里的第一缕阳光,他们站在背后,温暖着我们。

他们,可以是很多人。他们,可以是大街上默默无闻的清洁工,可以是总是走在灾区第一线的志愿者,可以是为培育我们呕心沥血的老师,也可以是坚持追梦的科学研究者。

袁隆平,就是他们之中的一员,他是个耿直的人。

他的梦想,就是为天下苍生研究出高产粮食,让人类不再被饥饿折磨。小时候,他就很喜欢与大自然接触,喜欢大树,喜欢花朵,喜欢小草。如他所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他抱着满怀对大自然的热情工作。

他对事业的热情与责任感,远远地超过了他对个人荣誉的追求,也许,他也心存愧疚,但是,对人民群众的`责任感,让他无暇顾及他私人的情感及亲人。

我认为,一帆风顺这个词语是不应该出现在任何一个成功的人的身上。袁隆平也不例外。女友的离去,曾让耿直的他心里滴血。这让他感到彷徨,让他思索他一直信奉的人生规则是不是不对呢。但是,随即而来的饥荒,却让他坚定了他的梦想。在与领导聊天时,他提起了一句诗来形容他的心情——“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漫步。”——毛泽东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居里夫人的这句话像一条芝麻开门的谜语般,令我顿然醒悟。提炼镭这样在旁人眼中枯燥无味的工作却在居里夫人眼中是迷人的呢,那么袁隆平是不是也一样呢?

虚词假意如同人鱼滚落的泪珠,始终会化为泡沫,即使刻骨铭心,却总该是虚幻的。与其看着泡沫散去,不如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

蜘蛛夜复一夜坚持地织网,直到逝去;飞蛾日复一日地飞向烛火;蚯蚓蜷曲着身躯天天为花草松土……他们坚持着,行动着,一百次的失败只是为了一次成功。

但是,在学校中,我却看到了很多的人逃课,打架,去网吧……他们只是在任性地挥霍着短暂的青春而已。人生苦短,我们不求名垂青史,但为什么不让自己活得有价值一些呢?

固然,人类需要讲究现实,在工作中获得很多报酬的人,但人类更加需要那些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的梦想家,他们不为名利,只为了造福人类。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