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观后感(7篇范文)

白毛女观后感是指对电影《白毛女》的观后感受和评价。它通常围绕电影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社会意义等方面展开,强调对封建社会的不公、压迫和剥削的批判,以及对人民群众反抗压迫、追求自由…

白毛女观后感是指对电影《白毛女》的观后感受和评价。它通常围绕电影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社会意义等方面展开,强调对封建社会的不公、压迫和剥削的批判,以及对人民群众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和正义的赞美。通过观看电影,观众可以深刻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接下来,小编为你分享一些白毛女观后感的范文,供你参考学习!

白毛女观后感(7篇范文)插图

白毛女观后感1

歌剧《白毛女》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半个多世纪中,《白毛女》一直活跃在舞台和荧幕上。我很好奇,为什么这样一部歌剧竟走向了世界,在中国历史上走过了70年的征程之久。一部作品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并不容易,可以说,《白毛女》已成为一个典范。因此,我特地阅览了这一份剧本。

喜儿,这部歌剧的女主人公,是那时人民的典型代表,也是当代抗争人物的典范。她过着及其贫穷的生活,但她并不羡慕有钱人家的生活,她爱他的父亲杨白劳,她乐观开朗,她是善良的。可是,地主黄世仁残忍无耻的压迫杨白劳,霸占喜儿,置他们二人于死地,在大年三十,本应是团圆的日子,他们逼死了杨白劳!撇开这不说,正月初一,杨白劳死的第二天,一大早,穆仁智就上她家来,要带她去给黄世仁抵债。这孝还没戴呢!来到了黄家,喜儿一言不发,心中愤愤不平,自己的爹是被黄家逼死的,他们害了这么多人,怎么就没有人来管管他们呢?而黄母才不管这么多,一切以他们家为主。给喜儿改名,打她,骂她,用烟签子刺喜儿口,这还有人道吗!万幸,喜儿在张二婶的帮助下逃出了黄家。但黄世仁和穆仁智却追了上来,而喜儿逃跑方向有一条河拦住了去路,

喜儿不慎掉了一只鞋,恰恰因为这个,使黄世仁认为喜儿跳河死了。但事实上,喜儿只是逃到了一个山洞中“避难”。喜儿不敢下山,生怕黄世仁再霸占她,欺负她,她在黄家根本就没有尊严,她想爹,想大锁,想大春,想赵老汉,想王大婶。就是这样,喜儿住在了山洞中三四年之久,只靠吃奶奶庙的供品生存下去。而村里的’人听说喜儿跳河死了,讽刺这个世道不为好人伸冤。喜儿缺盐少吃,全身发白,因常到奶奶庙去偷吃供品,被村人看见,因此被称为“白毛仙姑”。直到后来,八路军打日本鬼子,世道变了,“白毛仙姑”才被认出是喜儿,八路军才将她从山洞中解救了出来。整部歌剧到这儿算是告一段落了,但它带给我们的却是深深的思考。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还不是旧社会的腐败!整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思想。真实的反映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贫苦人民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说明只有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胜利,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相同命运的中国千千万万农民得以解放。该剧触动了穷苦中国人最深层次的情感结构,让他们从千百年精神奴役的创伤中觉醒,从而迸发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一部将艺术的影响力直接转化为精神力量乃至战斗力的作品。

新社会崛起了,像黄世仁这样的地主阶级的气数也该尽了。我们要翻身!新社会是属于我们老百姓的。“我—们—要—翻—身!”随着这句话的不断重复,此部歌剧也就到此结束了。

白毛女观后感2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5261已不再为美国动作大片而热血4102沸腾。一方面觉得这类电影1653的故事情节缺乏深度,只获取了短暂的视觉冲击,却难以得到心灵上的共鸣,另一方面,对于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里面大量的特技不但不会使我为之振奋,反而被弄得眼花缭乱。取而代之的是,我开始对国产的红色经典老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每一部电影都让我对那个红色年代多了一些了解,同时也让我对那个年代有了无限的向往。在那样一个饥寒交迫的年代,大多数的穷苦老百姓虽然缺衣少食,但是精神世界却非常充实,他们团结向上,他们慷慨激昂!每天都快乐地忙碌着,为了简单的衣食住行而劳作,劳动充实了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忙得几乎没有时间去抱怨、去勾心斗角。他们活得简单而快乐,常常为了一顿饱饭欢欣鼓舞。在这些老电影里,你完全看不到现代人的空虚、堕落,即使条件再艰苦,你从主人公身上看到的永远是坚强向上的革命精神!

影片《白毛女》就是这样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在盗版光碟泛滥的年代,《白毛女》是我收集的唯一一张正版电影DVD。因为我觉得它很有收藏价值,它不愧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其中一个场景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杨白劳为了庆祝新年,用忙碌一年仅剩的一点钱给喜儿买了根红头绳,喜儿便高兴得载歌载舞,一家人聚集在一起,每个人只能尝尝有限的几个饺子,却热闹非凡。而我们现在的新年,人人衣着光鲜地围坐在摆满大鱼大肉的餐桌前,脸上却少了喜儿那份真挚的快乐。大家虚伪地互相拜年,到处送礼、塞钱,把过年当成显示自己阔绰或讨好别人的平台,还有的为了奖金在忙着工作,至于家人难得的团聚早已抛在脑后,亲情已不再是一道新年大餐。

《白毛女》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曾影响了一代人。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萧条的经济,战乱后的杯盘狼藉,近百年被列强欺压沦为奴隶的艰苦生涯,难免使很多中国人对新生活丧失信心。《白毛女》就在这时出现了,成为那个物质极度匮乏年代里人们的精神食粮。而且里面的主人公就是当时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缩影,许多中国人在里面看见了曾经的自己。它不但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也鼓舞了一代人,让大家意识到喜儿的精神在新时代同样值得传颂。作为一个吉林人,我尤其喜欢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见证了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辉煌,从这以后,长春电影制片厂又相继拍摄了像《董存瑞》《五朵金花》这样的经典的老电影,之后便销声匿迹。

在这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年代,各种商业大片充斥着整个电影市场,大部分人们已将《白毛女》遗忘,许多年轻人甚至没听说过这部经典。但我觉得它应该被人们重新审视,它不只是一部土掉渣的老电影,它更是一份对艰苦年代的回忆,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一切。

白毛女观后感3

昨天晚上,生平头一次去人民大会堂看了歌剧《白毛女》。是纪念延安老毛讲话70周年的汇报演出。

碰巧,我中学的一个女同学是中央歌剧舞剧院的女中音歌唱家,给了我两张票。我小时候是看芭蕾舞剧白毛女长大的。所有的音乐部分的片段倒背如流,一点不吹牛。老实说,江青到底是大上海的演员,艺术功底还是有的。舞剧改编的不错,音乐部分也很好。歌剧版本要长的多,我从小就没完整听完过,所以这次想补个缺。

90后的小演员嗓子真好,声音也亮,但是第一幕就唱串了词了。中间,背景板也安错了,场子里哄哄直笑个不停。

半场休息的时候,演出进行了快两个小时。我是实在听不下去了。歌剧原版的唱腔难听不说,台词的内容让你觉得你居住的这个国家,怎么富人都那么坏,穷人呢,也好不到哪儿去,不守信用,其实也很坏。到最后其实就是比谁的胳膊粗。黄世仁粗的时候,就能糟蹋喜儿、逼杨白劳按手印;等到王大春牛逼的时候,嘡嘡两枪把老黄干脆给毙了。

一部艺术剧的价值连70年的岁月都坚持不下来,让我很难受。老黄祝寿片段的台词总是不自觉地让人想起当代爆发的山西煤老板,想起强拆强迁的各种传言。

真不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东西能有70年以上的生命力。按说我对音乐是有过份好感的,总能听得下去。西洋的歌剧,过了两三百年,越听越过瘾。白毛女这一版本的排演其实严格遵循了原来的集体创作原貌,还是很用了点心思的,只是压缩了表演时间,以适应当代人的快节奏生活习惯。曾经若干年前,改过一版,增加了王大春和喜儿暧昧的戏份,以迎合观众市场的口味,据说把还活着的90多岁的贺敬之老先生气的够呛,他是原集体创作团队的核心人物。

想起了某人曾说的话,大意是:革命的结果不可预测,革命不会摧毁旧制度的枷锁,只会强化这种枷锁,革命不是一项成就,也不是新时代的黎明,它源于年迈腐败,源于思想和制度的枯竭,以及自我更新的失败。经常发生革命的民族其实缺乏持续创新、改良、变革的勇气、耐心和智慧。这是我一直反对任何形式暴力革命的根本原因。

歌剧白毛女给我的印象是:时代似乎毫无改变,手拿IPAD的现代富人和拿着拐杖的黄世仁就像是孪生的兄弟,亲如一家;市面上,网络上,王大春们似乎也很活跃,人数也在增加,70年的光阴仿佛被穿越了。这是白毛女歌剧仅存的价值和意义,当然仅仅对我个人而言是如此的。

白毛女观后感4

学校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历史,深入开展中国现代革命史教育,于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白毛女》,事后,老师让学生每人写一篇观感,有一个15岁的女学生是这样写的――

1、白毛女真是个大傻瓜。黄世仁是个多好的男人呀,有钱有势,有吃有喝的;不能做老婆,当个二奶也不错嘛。

2、杨白老就是个无赖,还不了本钱还有情可愿,连利息也不给,实在太可恨了。

3、杨春就更无情无义了,你说他也不打招呼就死哪儿去了;要人家喜儿还是不要,总得留句话吧?这样的男人千万别让我遇上。

老师看后直摇头,且无言以对,就叫这个女孩把她父母叫来。这个女生满不在乎,心想,这有什么呀,于是就叫来了她的父母……

作者按:这是一个典型的价值观选择问题。我们不能要求自己的孩子跟我们大人有一样或相近的价值观,更不能以长压幼,强迫他们什么也听从我们的。况且,这类事已然司空见惯,成了社会上不少人的一种现实趋向,本怨不得孩子。若想改变孩子,首先得从我们大人自己做起。因为,这个世界是由一个个单个人组成的,细胞有问题,怎么能怪得了身体不好呢!基因的出了问题,须要追究不是下一代,而是我们成年人。这是现实状况下,人的需求和欲望的阶位发生了变化,是价值观乃至人生信仰出现了危机。总之,是大人的问题;是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组织体制以及社会流行的潜规则在影响、暗示以至引导着我们在向着异己的方向移动、前进甚或疯狂地奔跑。

白毛女观后感5

几千年前,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曾有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句话告诉世人要在逆境中发奋图强。仔细揣摩这句话,能明显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浓厚的悲剧意识。的确,奋发图强、坚忍不拔者多数是无背景、无权势、身份低位、命途多舛之人,比如《白毛女》中的大春和喜儿;而有权有钱、养尊处优之人多好吃懒做、冷酷无情、骄傲蛮横,无忧患意识,比如黄世仁。

从励志生存与教育意义的角度来看,1950年的中国黑白电影《白毛女》告诉我们的正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电影讲述的是解放前,在华北的一个偏僻农村里,贫苦农民杨白劳的女儿喜儿与青年农民王大春相爱,同村地主、富农黄世仁见色心动,逼杨白劳用其女儿抵债,杨白劳被迫自杀,喜儿被抢入黄家,受尽折磨后被黄世仁奸污,后喜儿逃出黄家,匿身深山丛林,头发全变白了……历经磨难,喜儿始终没有放弃,凭着自身信念等到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的大春回到家乡,为喜儿伸冤雪恨,重见光明……电影的结局是在全村公审会上,黄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严惩;喜儿绝路逢生后,白发复青丝,终于和大春喜结良缘。

很典型的一个苦尽甘来的故事,女主人公从喜儿变成了白毛女,最后又白发复青丝,这个过程中,纵然是“破布烂草不遮身,深山野洞难活命”,喜儿也没有放弃。这是值得我们现代社会中每一位青年思考以及学习的地方。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等带有身份标签意义的“二代”现象频繁成为了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的标签烙印明显的折射出了一种阶层意识。电影《白毛女》中的喜儿和大春若是生活于现代社会,他们的标签就是贫二代。黄世仁生的安逸,是典型的富二代,他所拥有和炫耀的财富,不是靠自身能力得来的。喜儿和大春,他们没有炫耀和享受的资本,所以只能努力,时刻保持着忧患意识。

贫苦艰难如喜儿,却仍然期待“太阳底下把冤伸”,坚信“苦难的日子总能熬出头”,做风雪中的舞者。生活在新社会时期的、太阳暖照下的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拒绝被扣上富二代、贫二代的帽子,拒绝阶层意识,应该像喜儿一样,不向逆境低头,做风雪中的舞者。

白毛女观后感6

在华北一个偏僻的农村,贫苦佃农杨白劳早年丧妻,膝下一女名喜儿,相依度日。邻居王大婶及其子王大春常给杨家父女多方照顾,两家融洽和睦。喜儿和大春相处日久,情投意合。贫苦农民杨白劳的女儿喜儿与青年农民王大春相爱。土地是人类的根。土地是种田人的命根子。如果没有一块地,种田人就只能租种别人的田,向人家交租子。白毛女的父亲杨白劳就是这样的贫苦人。每逢年关,他都要去躲债,但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地主黄世仁欲霸占年轻貌美的喜儿,见色心动,遂与管家穆仁智设计,以重租厚利强迫杨白劳于年内归还欠债。强令杨白劳把欠他的六斗谷子利上加利,在腊月底前还他二十五元大洋,否则就以女儿抵债。当杨白劳拿着一冬的血汗换来的七块五毛大洋到黄家还利息时,黄要本利一起还,硬逼着杨自劳在喜儿的卖身契上画了押。他和女儿的小命就攥在地主黄世仁的手心里,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人间悲剧。杨心如刀绞,自觉对不住女儿,除夕夜喝卤水自杀。初一早晨,刚死了父亲的喜儿被抢进黄家,不久即被黄世仁奸污。大春搭救喜儿未成,只身投奔红军。怀有身孕的喜儿在黄家女佣张二婶的帮助下逃离虎口,途中生下婴儿,旋即夭折。后独自入深山穴居,餐风宿露。非人的山林生活亦使喜儿变成了一头白发。喜儿常去山中的奶奶庙取供果和香火,有人遇见,便传说遇到了白毛仙姑,被村人视为“白毛仙姑”下凡显灵。两年后,大春随部队返回家乡,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为粉碎地主借白毛仙姑的谣言动摇民心的阴谋,十五之夜,大春等人潜伏在奶奶庙,寻找白毛仙姑,然后共产党开进来,由大春带头。到闹鬼的山神庙里破除迷信。他们成功地抓住了喜儿,严刑拷打,屈打成招,又把她的头发剃光,希望消除女妖的法力,后来大春认出了那是自己的爱人,立即制止了他的同志们。于是,共产党们听说了喜儿的遭遇以后,非常同情,就一起进了村里,把黄世仁和他大老婆杀了,把他们家的财产全部分给贫苦大众。没想到这白毛仙姑竟是当年的喜儿。地主被镇压了,喜儿报了仇伸了冤。她重又回到自己的村庄,与大春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头发也渐渐变黑了。

本片故事来源于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它以主人公的命运概括了旧社会亿万农民倍受压迫的苦难历史,并以此来说明,封建的剥削制度“使人变成鬼”,劳动人民作主的新社会”使鬼变成人”。影片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喜儿的形象。她不只是旧社会剥削压迫和苦难的承受者,而且还是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体现者,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杨白劳、大春、张二婶以及反派人物黄世仁、穆仁智等,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影片从整体构思到艺术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它以比兴的手法,结合蒙太奇的运用、情绪的对照及情节的呼应,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既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命运和性格,又深化了主题。在音乐方面,它借鉴同名歌剧所长,又有所发展,富有民歌风味的韵词和曲调,和谐优美,为本片增添了艺术光彩。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及参军后的英勇、干炼以及黄世仁的阴险、毒辣等都刻画得比较鲜明、生动。该片的成就和

特点,使《白毛女》成为新中国电影探寻民族风格的重要作品。《白毛女》出品于文革时期,是“江青同志”当时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现代艺术样板作品”之一,曾是“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的精神食粮,一时红遍全国、家喻户晓。

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愤怒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热烈歌颂新社会,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这一出悲剧,就出现在我们太行山里。作家李满天从民间搜集到了一个白毛仙姑的传说,拿到报纸上发表,由贺敬之等改编成了歌剧,全国解放后又拍成电影,流传更为广泛。剧中的杨白劳和喜儿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是亿万观众同情落泪的对象,是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艺术典型。

看了白毛女的故事我感慨万千,我十分痛恨可恶的老地主黄世仁,也憎恨万恶的旧社会。那个年代人们没有自由和土地,所有的一切都在地主手上。

《白毛女》是歌颂农民大翻身的中国第一部歌剧。这是从一个十七岁的佃农的女儿的身世表现出广大的佃农阶层的冤仇及最后的翻身。这是从一个地主的淫威表现了封建剥削阶级的反动、无人性,及其蹂躏人民、出卖祖国的滔天罪恶。

《白毛女》写于抗战期。这指出了民族统一战线如何被反动的地主阶级所破坏,所危害,从而这又指明了胜利以后反动的地主阶级,实行美帝国主义的意旨,用残酷的内战来答复人民的民主要求,正和他们在抗战时期的卖国行为是一模一样的。

同时,这又指明了在抗战时期,人民的力量既然能够阻止反动派的从无一时间断过的妥协卖国的阴谋而把抗战坚持到最后胜利,那么今天的更为壮大的人民力量一定也能把民族的民主解放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

看了《白毛女》电影我还有一个最大的感触,那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人们的大救星,分给人们田地和粮食,让人们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这不由得使我更加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要坚决拥护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努力奋斗,将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白毛女观后感7

第一次看这种黑白电影看的这么入神,情节跌宕起伏,看完之后心中有对当时社会的感慨,有对喜儿的同情,也有对黄世仁的愤慨!

我很庆幸我没有生活在哪个地主和雇农矛盾尖锐的时代,我也无法对喜儿这样的命运感同身受,我也无法理解他们对地主的愤恨和无奈,但当我看到杨白劳被生生的按上了卖女儿的手印,当我看到杨白劳因无奈而服毒自杀,当我看到红军来时,群众们手拿棍棒向着黄世仁的时候,我可以想象他们对地主已经恨之入骨。

喜儿,这样一个单纯,漂亮,勤劳,善良的好姑娘,命运却如此曲折。在家时,苦命干活儿,没有好日子,还好父亲很疼爱她,记得杨白劳在掏出送给喜儿的红头绳时的唱词:“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扯下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起来!”;被黄世仁糟蹋后,怀孕了却被赶了出去,还差点被卖了,经历丧父之痛之后又经历了丧子之痛,在山里一夜青丝变白发,过上了野人的生活,我真的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柔弱的姑娘,是如何承受的这么多苦难!还好,八路军来了,打到了地主,报了仇,和大春哥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还让人有点欣慰。

庆幸如今世界太平!深感我很幸福!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