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观后感是对苏东坡这一历史人物及其人生经历和价值观的感悟和评价。它通过对苏东坡在文学、政治、哲学等方面的贡献和成就的描述,以及对其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的赞美,表达了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和追求。总结来说,苏东坡观后感是对苏东坡这一历史人物的综合评价和启示,强调了人性的尊严和价值,以及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接下来,小编为你分享一些苏东坡观后感的范文,供你参考学习!
苏东坡观后感1
我们不必渴求一切都有意义,生命就是一场无意义的旅行,在那些无意义的事物身上,我们也可以获得
之前,读过林语堂的《苏轼传》。近日,又观看了六集纪录片《苏东坡》,使我更加走进了这位旷世奇才——苏东坡。
他是天才的艺术家,是高品位的生活家,是新派探险家,是潇洒乐天派诗人,是自由的觉悟者,是从古到今难得一见的有趣灵魂。
只要你读宋词,就绕不过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只要你练书法,就绕不过他的《寒食帖》;即使你不练书法不读宋词,怎么也得吃饭吧,那你一定知道他的东坡肉……
他,就是无法被定义的苏东坡。
苏东坡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中国文人,古今中外,到处都传唱着他的佳句。
在日本东京,有一座汤岛圣堂,它被称为日本的孔庙。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这里都会开办一次苏东坡文学讲堂。这个宋代文豪,在日本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影响力。
在美国洛杉矶,有苏东坡主题饭店,每天都有人特意来尝一口东坡肉。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出1001-2000年间的12位世界“千年英雄”,苏东坡赫然入选,而且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放眼整个亚洲,他也是独一个!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苏东坡相遇。于是,世间的每一个人,都能从苏东坡的艺术里重新感受人生,而苏东坡也定然在后人的品读里,一遍遍地重新活过。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来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交流。阅读苏轼,品味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愉悦的感受。当我们游走在无意义的边缘,并且获得无意义的快乐时,或许这样的’快乐才是真的快乐。我们不必渴求一切都有意义,生命就是一场无意义的旅行,在那些无意义的事物身上,我们也可以获得愉悦的感受。当我们游走在无意义的边缘,并且获得无意义的快乐时,或许这样的快乐才是真的快乐。
苏东坡观后感2
《苏东坡》它向观众展现了苏东坡这一历史人物真正的容貌和精神内涵。在观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苏东坡的为人和文学才华所折服。
首先,纪录片对苏东坡的生平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从苏东坡的出生、成长,到其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纪录片对全面的介绍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了苏东坡这一历史人物的伟大之处。在纪录片中,苏东坡一生中的许多重要经历都被详细展示了出来,比如他进士考试的经历、担任官员的经历、流放岭南的经历等等。这些经历中不仅有他为了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有他为追求更高的理想和热爱文学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通过这些经历的展示,观众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苏东坡这一伟大的历史人物。
其次,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苏东坡对文学的追求和才华的展现。苏东坡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都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纪录片中,苏东坡的一些经典作品被悉心地演绎出来,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苏东坡文学才华的卓越。同时,苏东坡为人的真诚和豁达也让我深深地钦佩。他在文学创作中常常倾吐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怀。他的作品给予我们很多正面的启示,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珍惜生命。
总之,观看《苏东坡》这部纪录片,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在精神世界上得到了很大的启迪。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璀璨的文化之星,他的思想和成就在当今社会中也能够指导我们更好地面对挑战,把握机遇,展现出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的文化素养得到了提升,也让我更加珍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更加热爱和关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崛起。
苏东坡观后感3
重大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苏东坡》,以风云变幻的北宋大舞台为历史背景,通过王安石变法、徐州抗洪、乌台诗案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再现了苏东坡大悲大欢的人生历程,也还原了这一绝代风流人物的历史真实性。观看之后,让我记忆尤深的是剧中王安石评价苏轼的那句话:“不知还要几百年方可出此等人物耳!”
若论官阶,苏东坡甚至还不如他弟弟苏辙做到了参知政事。若论事功,苏东坡有据可查彪炳千秋的功业屈指可数。可是确如王安石所言,千百年来苏东坡的骨灰级粉丝总是层出不穷,但大多只能望其项背。苏东坡到底因何而伟大?其魅力究竟何在?电视连续剧《苏东坡》给出的答案是六个字:率真、才情与豁达。
率真。苏东坡是一个始终忠实于自己,也忠实于文字的人。我们读他的作品,无论是“十年生死两茫茫”,还是“寂寞沙洲冷”,都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仿佛在听一位朋友如泣如诉。即使行走官场数十年,历经了人生各种各样的浮浮沉沉,苏东坡仍然是那个心无城府、率性而为的“愤青”。这样率真的人,怎能不令人引以为知己?正如苏东坡吹嘘的那样,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垂髫小儿”聊天。与那些自命清高的文人相比,率真和“接地气”正是其魅力所在。在电视剧《苏东坡》中,青年苏东坡不顾朝廷禁令开放城门收留灾民,既体现了其亲民爱民的情怀,更是其特立独行的性格写照。
才情。苏东坡集文学家、诗人、词人、书画家、美食家等于一身。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星空中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经历多少沧海桑田、改朝换代,依然闪烁着夺目的’光芒。如果仅仅有才,还不足以成就其的伟大。史载苏东坡的才情极其丰富,我们今天读到的许多千古名篇,往往都是他在喝酒喝到三分醉的时候挥毫泼墨,一气呵成的。比如在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还特别注明“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足见其对自己诗词才情的自负。电视剧《苏东坡》把家人四处寻找酒醉后的苏轼、穿插在他写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过程中,更具有了悬念和趣味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既真实可爱又才华横溢、如痴如醉的苏东坡。
豁达。“男人的胸怀是被委屈撑大的”,这句话用在苏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虽已出狱,但仍作为罪官被看守。苏轼家里人多,显然靠其俸禄难以为生,于是带领家人在黄州开荒种地。文化人兼职做农夫,就是在当今社会看来都有失颜面,可是他不以为然,还常以为乐,在黄州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前后有《赤壁赋》、《卜算子·州定惠院寓居》等。
早在青年时期,苏东坡就被宋仁宗视为“替子孙选定的宰相之才”,可是历经仁宗、神宗、哲宗三朝,他非但未能位极人臣,而且在晚年还被一贬再贬,最终死在被召回朝廷的路上。无论是在不毛之地的岭南,还是在天涯海角的儋州,苏轼的豁达与乐观是非常人能比的,把被贬谪之路当成了一场生命的旅行,历史上也许仅此一人!
《苏东坡》,这是一部被忽视的上乘历史传记剧。恰如广电总局的评价:“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文化底蕴厚重,雅俗共赏。”感谢导演王文杰、主演陆毅忠于历史,给我们还原了一个栩栩如生、有着生命厚度的苏东坡。透过这部电视剧,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也看到了人生中的种种无奈,启迪了人们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在这个聒噪、骚动不安的年代里,我们该如何淡定、冷静、甚至智慧地处世呢?
苏东坡观后感4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后那首小词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石林避暑录话》),正睡大觉哩,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苏轼有一篇散文《方山子传》,其中说:
方山子……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徉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这也许就是苏轼的理想化了的人格标本吧。总之,不要富贵,不合流俗,在当时“太平盛世”,苏轼却憧憬这种任侠居山,弃冠服仕进的“异人”,不也如同他的诗词一样,表达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么?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付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苏东坡观后感5
苏轼几乎是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的一位诗人。从小学时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到初中时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再到高中时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似乎无时无刻不陪伴着我们。
之前对于苏轼的了解大多是由他的诗词而来,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苏轼的诗的,苏轼的诗风比较多样,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属于比较豪放而旷达的,《水调歌头》则属于比较柔美的.,然而婉约中又不失大气。人们对于苏轼的喜爱,也从当今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他的诗被谱曲编歌传唱至今,耳熟能详,东坡肉作为人间美食流传至今。由此亦可见,苏轼的才华不仅仅只局限于诗词歌赋方面。近日,观看《苏东坡》纪录片后,使我更加走进了这位旷世奇才——苏东坡。
纪录片共分为六集:雪泥鸿爪、蓑烟雨、大江东去、成竹在胸、千古遗爱和南渡北归。此片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角度观照苏轼在黄州之前和黄州以后的人生沉浮背景,多层面、多角度地解读了苏轼的生命感悟、精神嬗变。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情节当属“不合时宜”与“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一次,苏轼饭后携婢妾散步,摸着肚皮问她们这里面装的是什么,有人说是满腹经纶,有人说是满肚子学识。苏轼不以为然,惟有朝云的回答让他捧腹大笑。朝云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的确,那时的苏轼拥有不同于世俗的真知灼见,却始终得不到认可,但我们又可以从苏轼的玩笑言语中感受到他的那份开朗豁达。
苏东坡被贬后被再次任用,当时他发现新法的一些政策对百姓是有利的,于是便极力支持,一切为了百姓着想。公元1087年,北宋取得了对西夏吐蕃作战的胜利,百官称贺,并主张借机议和,苏东坡却上书皇帝,提出“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这是他多年执政的经验之谈。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不追随,不盲从,坚持实事求是”的为人原则。
苏东坡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中国文人,古今中外,到处都传唱着他的佳句,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吸引着我们。因此,我们常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苏东坡观后感6
自从上周看了那篇关于苏轼的文章,对苏轼很感兴趣,希望哪天国内拍一部连续剧,让大家更了解这个奇才古人。一位朋友说,三年前早已有电视剧《苏东坡》。
看这种剧,就像看书,看历史,没有惊心动魄,只有愤慨遗憾。关于苏轼,我不想说太多,自古以来多少文人著书立说,熟背吟诵他的诗。我对诗词一窍不通,根本没有资格对伟人加以评说。我只想说的是,如果苏轼活在九百年后的今天,他的命运也不可能比他所经受的好多少。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起路遥和刘震云。路遥只是写人生,生活,而刘震云写社会,抨击当政,所以他俩的命运不同,真是性格决定命运!
我开玩笑说,路遥是“好人”,而刘震云是“坏人”,注意这两个词都带有引号。文人实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只写自己的生活,写文字,赞美大好河山;另一种也写字,但他们抒发感情,谈论当前时事,讨论国家大事,抨击不正之风。前者只是文人,后者才是伟人。
当文人容易,他们会成为大文豪。伟人就难了,他们的命运坎坷,时刻可能遭遇不测。所以我认为,可以先当文人,待名气远扬,有了一定知名度,再改变文风,写点“大文章”,讨论国家大事。这样即使他们自己惹来杀身之祸,起码他们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死得其所!中国上千年就出了一个苏轼,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当今社会哪里还可以出现这样的伟人!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的问题,要是有机会,你想跟哪个古人聊天?我不敢冒然奢望与苏轼聊天,但若有机会,我想问问他,你直言不讳朝政,一辈子不受重用,一贬再贬,是否后悔过?
这部连续剧拍的很好,尽管对苏轼的处境打抱不平,但很多地方让我大笑,感慨苏轼的德才。他在黄州,因为干旱,老百姓缺粮缺水,希望他祈雨。当地官僚也刁难他,想让他出丑。他不得已只有向老天爷祈雨。他恐吓“雨神”,如果你再不下雨,我就告状到玉帝那里,说你是懒龙!这是何等的幽默!
不管被贬到哪里,他都是豁达,乐观,帮助当地老百姓。人活成苏轼,已经成仙。当时海南岛土著居民说他是文曲星下凡,他是当之无愧。
人有才有德,还必须有本事。我们是不是可以向上帝祈祷,希望中国再来一个苏东坡。但话又说回来,也许已经早就有了像苏轼一样的人,可能还有不少,只是不为我们所知。他们没有被贬,而是被“封口”,可惜可叹。就是神仙,连最基本的言论自由都没有,我还能指望他所什么呢?
苏东坡观后感7
“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苏轼用他豪放的笔墨挥洒着,用诗句诠释着自己的人生。而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更是如一颗闪亮的明星,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
读完《苏东坡传》,我依旧感叹着这位大文豪坎坷曲折的人生历程,可又为他在苦难中豁达大度而感到敬佩。他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朝代的忠臣,老百姓的挚友。
苏轼多次被贬官谪迁,他豁达、乐观,无时无刻关心百姓,为百姓着想。记忆最深的一次是苏轼任杭州通判,西湖本身的诗情画意,让苏轼的诗意大发,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让人回味无穷。他为百姓做过很多事情,曾经立过一家公立医院,在三年内治疗了一千个病人,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解决杭州居民用水的大问题,因为沿海的长墙常年未修,因此有许多淤泥,运河河床的疏浚需要很大的人力和物力。苏轼根据潮汐来控制水,通过自然环境将水过滤,并开通了一条新运河与西湖相通,他还解决供水问题,选择用黏性大的胶泥烧成陶瓦管子来代替大竹管,使杭州家家都有西湖的淡水喝。我不禁感叹苏轼的聪明才智,也为他有这份关心百姓的用心而感到骄傲,在满是淤泥的官场中,他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做一个为百姓做事,不贪污钱财,人人道好的良官,让我更为敬佩。“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战士”,正是苏轼的代言词。
但在生活中,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不忮不求,纯然随心。元丰四年,苏东坡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身着紫袍,头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最朴实的平民形象,为他添了几分淳朴和自然。那时候的他,或许是最卸下包袱的时候吧,他种的地上冒出针尖般的绿苗时,他会欢喜得像个孩子般跳起来。他看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那份自得,是在这个乱世中少有的吧,也因为他的洒脱,才让后人铭记。
我欣赏苏东坡,因为他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豪迈气概,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真挚情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旷爽朗,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壮志踌躇。他的笔墨,有对这个世间的感叹,更多的表现了他善良的心理,和对人生的豁达。在《苏东坡传》中,虽没有花很多笔墨写他的诗词,可通过平常的小事,描绘出的他如同一个孩童,对世事的乐观,保持内心的天真,发自内心的快乐和诚恳。
林语堂先生在原序中有这样一句评价“苏东坡的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是的!他以他的本性照亮了我,在成长的道路上给我鼓励,在给予我诗词享受的同时,带给我的更多的豁达开朗的态度!
苏东坡观后感8
如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整部书,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以及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其中我能读出他的品性。他思想透彻,善于思考,但有时候又口不择言,心直口快。这不禁令我不解,这似乎,是矛盾,然而这矛盾,却又塑造了这么个伟人。或许,矛盾就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吧。
我佩服苏东坡,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的真谛,但他却不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他用印度教的思想学习玄学,但气质上确是地道的中国人。从第一次读苏东坡的诗词开始,我便被这个谜一样的大文豪给吸引了。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畅的华彩;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洒脱的旋律;他将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总之,他的作品里总是饱含着情思,总是充溢着豁达,总是蕴藏着深沉。自此我便对这位乐天派大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了一些他的资料,找来了一些他的作品阅读,尽管有些我不明白,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
我敬仰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无可比拟的才华。因为他的才华横溢。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他的诗,带我领略了中华文化的一角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林语堂先生说:“我理解苏东坡,是因为我喜爱他的缘故。”我想,这也是我选读苏东坡传的原因吧。从小,就一直听着他的名字长大,不断的幻想他是什么模样,缺又不断更新他的模样。我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豁达乐观的胸襟和积极处世的态度。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纵然经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痛苦。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似乎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他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如此积极乐观之人,难怪林语堂会如此评价他:“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种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才会如此奔放灵动,豪迈不羁。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态度,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至情至性的品格。苏东坡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他对亲人、朋友更是有着深厚的情义。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苏东坡爱好游山玩水,吟诗作文,还常饮酒作乐,生活十分惬意!
诚如林语堂所言: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一切精神和思想,都将如同他的诗词一样永垂千古!
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苏东坡观后感9
我印象中的第一次接触到苏东坡的诗词,是我在小学的时候。当时大概是学习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下学回来,给父亲背诵时,父亲给我背了苏学士的那首《临江仙》,还给我解释了词中的每一句话。而幼时的我只记得“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至于初中,便又在读《宋词三百首》时读到苏东坡的词,印象并不为深,但记得“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句子,因为后半句尤为出名。那时已知,苏东坡是北宋豪放派词人。到了高中,读前后赤壁赋还有《念奴娇》或者说《酹江月》时,自己的文学欣赏素养还不存在,评论之处,往往拾人牙慧。
而今,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我了解了一个更为完整的苏轼。他的一生不可不谓波折,而他的心灵不可不谓纯真。
从《苏东坡传》里了解苏东坡,从苏东坡也可了解林语堂。两个人仿佛时隔千年而达到一部分灵魂的契合。
苏轼语“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的人生无疑处处有味,他无处不可幽默,多难还能自嘲,嘴欠难治,积习不改。到哪都要舒舒服服,把政敌气得牙根痒痒。所以林语堂先生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我读此书,也是有目的性的。我想看苏东坡是如何写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我想知道他是如何应对生活的挫折的;我想了解经营自己的情感,把自己内心深入剖析的。我做这些,只是因为我心中有解不开的心结,有难以释怀的忧伤。我心知自己难以逃脱,只能寻求应对之法。纵览此书,我得到的只是对先贤万分敬慕心向往之的感觉而已。
苏东坡观后感10
叹一句明月,道一句芳华,有了今夜的明月,才更期盼明日的耀眼阳光。只有坚定了方向,才能不负希望。他不是耀眼的阳光,他只是点亮夜空的明月;
他不是骁勇善战的将军,他只是爱国抒志的文人;他不是随波逐流的众人,他只是独特的自我,他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做东坡居士。静坐窗前,读着这本书,我真正体会了这首诗:“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屡屡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任平生,踏雪飞鸿。”由众词凑成,便是他的一生: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漩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但一直不变的,是他那爱国的情怀。
沐浴着党的阳光,我们要让这阳光,风雨无惧,更加坚定的走向辉煌!叹一句明月之中山河雄壮。是“对酒帘卷邀明月”所见到的“大江东去,故垒西边”;是“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留无迹”;是“举杯邀月”“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如今的祖国更加壮丽!是内蒙古草原“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的闲适清新;是江南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温婉淡雅;是青岛海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情壮美!沐浴在党的阳光下,山河似乎镀上了金边,更添夺目风姿。
如果说,他是月下的漫步者,那我们便是思维的实践者,我们没有他那般的妙笔生花,我们能做到的是以点滴绵薄之力让山河更加秀丽。是多植一棵树,绿化周围;是节约一张纸、一滴水,避免资源过度浪费;是捡起身边的垃圾,让环境更加整洁坚信着祖国山河会更雄壮,我们迎来了崭新的希望。沐浴着党的阳光,将最真挚的感情化作一言一行,美化祖国的大好河山,让这阳光,添上风景的绚丽芳华!叹一世明月之上精魂永存。他在“缺月挂疏桐”之时,“拣尽寒枝不肯栖”;他在“半壕春水一城花”之中,“诗酒趁年华”;他是“秋风洛水清波”之下,“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他于“今夜残灯斜照处”,叹“千古风流人物”悠悠历史长河里,他化作天空的明月,永不逝去的神话。他存在着,在人们心中永存。亲爱的党啊,你比他更让我们敬佩。你一直都在,在人们的言行中,在经济的发展中,在高楼拔地而起里,在信息传送飞快的网络中。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最初的理想!或许,奋斗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但信念是舵,汗水是帆,总有一天,会到达胜利的彼岸!即使是有暴风骤雨又如何,那我们便做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勇敢的搏击风浪!一直坚信“没有谁会放弃你,第一个放弃的只会是自己”,东坡的历程告诉我,乐观,淡然,“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只要自己不放弃,总有一天,会达到想到达的高度,那时,我们便可以让这阳光更加灿烂,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温暖。叹着天空的明月,想象着明日的阳光,我们会永远坚定方向。合上书,我静静地看着窗外:今夜月又明,明日天更晴!
苏东坡观后感11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句诗句是中国古代大文豪苏轼所写的。可是你确定你很了解苏轼吗。
读了《苏东坡传》我才知道我对他的了解太浅了。
苏轼是宋代赫赫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美食家不仅如此他还炼丹药,修炼瑜伽术……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至今流传的古诗名句很多都是出自他的。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为他弟弟所写的,整首诗无处不透露出他对弟弟苏辙的思念,可见苏轼的重情重义。苏轼的词恰似北宋词坛的一阵清风,既影响了当代,又为词体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苏轼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不仅用来写爱情、离别、旅游等,还用来描绘农村生活、报国壮志、贬居生涯等。他用笔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寄托自己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但苏轼词真正的黄金时段是在他被贬的时候。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并将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进监狱,之后侥幸被放出的苏轼开始了“被贬生涯”。
在被贬的这段岁月中苏轼领略了很多事,这也促使他的写作风格出现变化。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俩者耳。”表达了自己想报效祖国的心里,又同时安慰自己虽然被贬,但能赏到如此美好的风景是只有像他现在的一样的闲人才能欣赏得到。
书中也提到过苏东坡诗的受欢迎程度,当时的皇帝和皇后可是把苏东坡的诗当宝贝一样,总是第一时间弄到最新的苏东坡的诗,可见这也是为何,之后皇后帮助东坡。
总的来说,正是因为东坡先生的所作所为,才使得他的一生再也不平淡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