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观后感(4篇范文)

《爆裂鼓手》是一部揭示残酷青春与梦想追求的影片,以音乐为载体,刻画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音乐学院学生,一位是勤奋的鼓手,一位是自负的天才。影片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展现了追求梦想的艰辛与…

《爆裂鼓手》是一部揭示残酷青春与梦想追求的影片,以音乐为载体,刻画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音乐学院学生,一位是勤奋的鼓手,一位是自负的天才。影片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展现了追求梦想的艰辛与挫败感,同时也揭示了友情、竞争与成长的复杂关系。它以独特的视角,引人深思,激发观众对梦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接下来,小编为你分享一些爆裂鼓手观后感的范文,供你参考学习!

爆裂鼓手观后感(4篇范文)插图

爆裂鼓手观后感1

主角安德鲁内曼曾无数次聆听偶像巴迪里奇的《鸟乐园》,渴望成为他那样的一流鼓手。他的渴望正是这部电影的精神源泉。看到男主安德鲁练鼓手磨破出血,敷冰继续苦练时,我在想换成是我能不能做到?之后因巴士爆胎,租车赶演出把鼓槌忘在了租车店,后急赶回取时出车祸,满身鲜血参加演出,我又在想如果此时是我,我肯定是放弃,身体要紧!最后弗莱彻设局要将他打入尘埃,他在拥抱父亲之后,像着魔一样重回舞台,引领乐队,疯狂打鼓,我在想换成是我,我有没有勇气?又有没有实力?

再说到安德鲁的导师弗莱彻,他剥夺了学生正常的生活,温和的情绪,把他们的自尊摔在地上,竭尽所能的侮辱他们。因为弗莱彻非常清楚,这是有史以来效率最高的方法,它能最快的逼出一个人的上限,并检验他是不是真的是干这一行的料筛选出真正能承受摧残的料子,把他们逼成大师。

还有对于复仇的感触,复仇分两种,第一种是曾经拥有什么,结果被人无情的夺去,你为了把它抢回来,涌起滔天的怒火,奋起滔天的干劲,力量之大,且绵绵不休。第二种,是需要去证明什么。证明自己不是怪胎,证明自己并不无能,证明自己有价值,证明自己不该被无视。力量之强,能逼出人的极限!就像电影的主角一样,他没有办法放弃靠音乐出人头地的愿望,家人对他的嘲笑,女友对他的不解,父亲的摇摆不定,同辈的竞争压力这些都想让他证明自己。他要成为这个圈子里最顶尖的人。他要被人记住。他宁愿吸毒酗酒,34岁就家破人亡,成为美国人晚餐上的`话题。也不愿意腰缠万贯红光满面的活到90岁,死后没人记得。

为了练琴,不在乎身体健康,练到满手是血,放弃爱情,放弃所有的空闲时间,这就是练得比别人好的代价,这就是成功的代价。在传统励志片中,似乎总是宣传着一种思想,只要努力,只要用心,就什么都可以做好,就可以办到。但是有些时候,成功并不是只要你努力,用心就可以做到的,你必须要放弃些什么,这样你才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到最好。你不想碌碌无为一生,你想被世人记住,你就必须要付出比常人艰苦上千上百倍的努力,这才是残酷的真相。

追求音乐,不疯狂不成魔,是不能成为大师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事业上成功的人,在感情上都没有好的结局,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好,人生是没有十全十美的。很多的天才都是疯子,我觉得这是必须的,追求艺术,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必须要有一种大家都没有的毅力,冲劲,闯劲。天才永远是孤独的。不被人理解的。对待事业,不能有满足的想法,有时需要别人逼你一把,需要精益求精,永远往最好的方向发展,才能得到最好的,这是培养天才的方法,培养顶尖人物的方法,如果你真的要成为顶尖人物,就必须承担这些,唯有全力前进,才有可能达到你所预想的成功。

爆裂鼓手观后感2

我不懂爵士,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欣赏这片子。102分钟(107分钟版本没找到)不知不觉中过去,赏心悦目,节奏感极其紧密,师徒之间的对手戏刺激又不凡,我感觉这是20xx年拍的最好看的片子。

以上都是废话,要是不好看我也懒得写这影评。看电影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享受,用八股文的手法从头到尾分析一遍没什么意思。

光头老师这个角色已经演神了,上一秒还在为人师表的关心男主的家庭、学业啥的“好好玩吧”;下一秒随手抄起件家伙就毫不留情地朝男主呼上去“拖了还是赶了”。上一秒还在温情含泪的回忆曾经教的学生;下一秒就直接恶魔附体把仨鼓手折腾到死去活来“内曼,你挣回核心了。替补们,给我吧鼓架上的血擦干净”。上一秒还在酒吧与男主闲谈人生谈理想,让观众以为他要洗白了,老师其实是一心为了男主;下一秒,回复本色,直接在表演中换曲子,要不是男主破釜沉舟,估计男主的艺术生涯也就断了。影片没有用传统的严师出高徒的手法,这已经不是严了,这秃子就是个变态。看到一颗好苗子,就忍不住踩几脚,看看是不是真的’好苗子“因为下一个查理帕克永远不会气馁”,这种变态做法,估计已经到了毁人不倦的地步了,正确与否,不想多说。但是,正是这样一个变态一样的角色,把男主虐来虐去,把观众虐来虐去,却由衷的让我恨不起来,为什么?因为男主最终成功了。我们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达到某个目标,经过了很多自己觉得难以忍受、难以克服的事,但是,等到自己一但成功的到达目标,曾经的自虐一样的付出,又算得了什么呢?有很多影评说这是一部黑暗的电影,讲的是一个人的挣扎,我不这么认为。破茧才能成蝶,不过,要不要结茧是完全由自己掌握的,想成蝶就破茧,不想成蝶就安心的做自己的开心毛毛虫,路是自己选的,就应该自己走下去。除了自己,谁在乎过你的梦?

再谈谈整部戏的高潮,结尾的solo。台下做的都是知名的音乐人,被他们看上立刻就能飞黄腾达,一有差错,则万劫不复。光头能拼着毁了自己的演出也要把男主“毁了”的精神,还真是毁人不倦啊。难得前面酒吧那场戏营造出的“严师”形象,彻底又变成“变态”了。临场换曲,不仅男主,估计很多观众也被震惊的无以复加。所以第一首曲子,男主很正常的演砸了。然后,重点是然后。solo!我非常喜欢男主此时的眼神,癫狂中极具挑衅的自信的眼神。舞台之上,唯我独尊。

很多人都在想,光头到底在演出临时换曲子,是拿准主角不会放弃,从而让主角突破呢?还是真心的想断了主角的艺术生涯呢?也有人在想,如果主角没有破釜沉舟上去solo,结局又会怎样?答案重要吗?不重要。

再说几句,这片子让我想起了《黑天鹅》,极致的付出,导致极致的精彩。但是,这种入魔一样的极致的付出又有几人愿意呢?片子没有解释,只是把问题扔给了观众:男主的付出值得吗?有意义吗?就算明知道路艰险,也要继续走吗?

爆裂鼓手观后感3

对我而言,电影是能够治愈心灵的产物,所以我总想在空闲时分,能够看一部不错的电影来给生活添点儿颜色。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知道了《爆裂鼓手》这部电影。

对于艺术生而言,努力锻炼是必修课,对于我们而言,对艺术的向往是调味剂。影片中的故事其中就从此刻开始,一个学生与一名老师,两人之间通过相遇,通过音乐,通过茅盾,通过彼此心声,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与众不同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内容实际上非常的简单。

一个还在上学的男孩因为对于音乐的喜爱遇到了一位严厉的老师,可是这位老师的方法比较激进,而男孩却也能够接受,且放弃了休闲,放弃了恋爱,一心只为自己对于音乐的追逐。可是造化弄人,在一次赶往比赛的路上,我们的男主偏偏出了意外,结果并没有完成比赛。那位严厉的光头老师也因此对他感到失望,于是将他从乐队中辞退。不过,故事的转折也因此而来。

男主由于气不过,举报了光头老师,而光头老师也因此在心底深处布下了一个局。

两个人的再次相遇,光头老师表面释然,并且邀请男主参与自己新指挥的一场盛大必比赛,所到的人都是音乐圈里有名的大人物,以此也能够让男主再次获得机会在音乐的圈子里抛头露面。男主并没有多想,并同意了光头老师的提议。可当他到了场上,大家开始奏乐,他才发现乐谱中的作曲根本和他了解的不同。

原来,光头老师知道是他举报了自己,就想因此报复男主。台下坐着的.全是圈子里有名气的音乐家,如果这次的表演被男主搞砸,那么他将在音乐圈再也没有立足之地了。第一场落幕,男主感到了绝望,好在在父亲的到来之下,他开始了转变心态,开始了自己的坚持。

第二场的时候,尽管乐谱并不是自己所了解的,可是他通过强硬且坚定的口吻,以及高节奏的演绎,完美的引领了乐队其他人的配合。在众人的惊叹之下,他开始了自己的表演,极具张力的声音完美的带动了全队的节奏,最后甚至是光头老师也脱掉外套开始配合他的节奏而打着拍子……

故事到此结束。

我并不知道结局师徒二人有没有原谅彼此的行为,但是这样的故事很令人感到震撼。故事中没有明确的好坏之分,也没有过分的强调什么理想和努力,只是在一点点的对你说明这个世界中的许多道理。

男主因为不满意老师的行为而举报了老师,令光头老师丢失了工作。光头老师也因为心怀恨意,设局想要让男主再也没办法在音乐界立足。是因为音乐让两人相识,又是因为音乐让两人在最后都认可了对方。这大概就是音乐的魅力,对于艺术的追求。

此外,这个故事也确实从很多个角度反映了想要成功所经历的必要之路。男主为了超越他人,练习的时候汗流浃背,甚至放弃了一切。这些内容都十分引人深入,毕竟想要成功,我们都要有那股子韧劲,有专一且放弃一切的决心。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属于我们故事中的主角,不同的只是选择的方向不太一样。男主选择了音乐,并因此为了音乐而努力拼搏。我们可能会选择舞蹈,选择文学,选择设计,道路的多样化并不影响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相遇。只要肯付出时间和汗水,只要真真正正将喜欢付诸于行动,那我们都会在成功的顶峰相遇的。

希望正处于空余的你也可以抽空欣赏一下这部电影,更希望你也能够从中获取经验,距离成功越来越近。

爆裂鼓手观后感4

引言

在几经波折后,这学期终于如愿报上了世界经典电影鉴赏,而老师也没有令人失望,所播放的电影无一不是经典佳作,在电影艺术的造诣上堪称巅峰.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一下老师,苦心寻找到这么多好的电影,特别是有些我十分想看但是还没找到下载地址的电影也能在您的课上看到,感到很开心。

在所播放的这些佳片中,我看到过喜,看到过悲,看到过坚强,看到过懦弱。但是触动我最深的还是那双流淌下献血的敲鼓的手。

剧情及赏析

19岁少年安德鲁是个自小成长在单亲家庭,一心想成为顶级爵士乐鼓手的热血青年,目前就读于谢弗音乐学院一年级。某晚在学校练习时他被学校闻名的"魔鬼导师"弗莱彻相中,因此进入了正规乐队,但在狂喜之后,安德鲁也开始了为追求完美而付出代价的艰辛道路。安德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热爱打鼓,因此越发的刻苦练习,渐渐也与外部世界产生隔膜,身边唯一理解他的是导师弗莱彻,但弗莱彻的暴躁与喜怒无常去开始扭曲这段师生关系。安德鲁在其严苛到几近残酷的训练下以及耳濡目染中,连带自身的性格亦发生变化,过度的投入让他失去了对音乐的初衷,进而演变为生命的负荷以及师徒间近乎疯魔的对决。最后当安德鲁终于登上纽约音乐厅的舞台时,他才惊恐的发现一切没有他想的那么单纯,原来弗莱彻一直等着将他打入尘埃…

本片无关励志,而是Andrew的黑化过程。几处值得回味的细节:①乐队原核心成员鼓手命令Andrew为其保管乐谱,Andrew将乐谱扔在座椅上去买饮料,一个转场,乐谱丢了。结果是原核心鼓手不能脱谱,早将谱子烂熟于心的Andrew顶替了他,顺便将他挤出乐队。其中的隐藏情节可能是,Andrew洞察了原核心鼓手没背谱,设计了丢乐谱的狗血戏码搏上位。第二天黑人钢琴师对Andrew说的那句"别碰我的谱子"意味深长,潜台词是,"你小子耍手段别刷到我头上来。"②口齿伶俐思路清晰的Andrew愈发具备马克扎克伯格的风范,餐桌上与亲友的唇枪舌战始终处于上风,成魔雏形显现,父亲那句伤感情的总结发言是对儿子心理变化的惊恐。③与女友的分手戏,观者情感上有意将Andrew归类到识大体,懂得长痛之苦,忍痛割爱苦情男之列,事实显然相反,Andrew一句句佯作无辜的狡辩是彻头彻尾的混蛋做派,我有正在执行中的远大目标,而你浑浑噩噩虚度光阴终将成为我星途的绊脚石。④Andrew和Fletcher之所以能够互相吸引,有点臭味相投的意思。Fletcher在Andrew身上看到了年轻的自己,有爆裂潜质,勇于投奔阴暗,为称神不惜将灵魂交于撒旦。而Fletcher一席塑造完美就要自我牺牲的"肺腑之言",无疑投了Andrew所好,轻松将其吸引上钩。

个人感悟

从该片来看,它又只是一个"严师出高徒"的故事。华语片中,13年的《激战》、14年的《Kano》都是按此一套路,观众虽然喜欢,但不免有些疲劳,而且题材又不像拳击、棒球此运动类那般丰富,只是打鼓的故事――对很多不太了解音乐的人来说,鼓点如何变奏都是单调的――那么这种故事,在已经看过更多类似影片的美国人眼里,竟然能拿到两项大奖,还是在口味刁钻的最知名的独立电影节上,这种矛盾的存在,本身就能说明其不平凡。

影片提出了两种关于"严师出高徒"的价值观,一为剧中老师所代表的只认天才不认人的极端激将法,一场"谁走音"的戏将他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和学生一起吓破了胆、皱起了眉,而他却沈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觉得自己培养出了最优秀的学生(自杀的萨克斯风手);二为传统的"只要努力就能做到"的鼓励式培养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戏中并没有一个集中的代表人物,但它零星地散落在男主角、男主角的女朋友、男主角的父亲和后来要男主角作证的律师身上,以及你、我这些观众身上。因为这是更为普世的价值观,是我们一开始看戏便预设好的`。所以在观影过程中,我们自己便能体验到这两种价值观的冲撞。我们和男主角,甚至和那个自杀的优秀萨克斯风乐手一样,对老师的价值观产生了信念,自己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动摇。对这两种价值观的取舍,影片虽然没有正面给出答案。它把老师的价值观所培养的这批"天才"都描绘成了悲剧式人物,包括男主角在内,但它却无疑是认可这种价值观的,认可老师说的"如果不是天才,那他就无法继续下"这种观念,从最后结尾停在男主角疯狂的震撼的个人秀上我们就可以窥见:它想讲的成功是极端的,这种成功亦有其中的悲壮之美。

然而,这绝不是一部寻常的"严师出高徒"的励志片,如果非要说是,那也是一部暗黑系励志片。音乐从来都不是用来迎合世人的。音乐之初就是用来宣泄乐者内心的,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我们只是在音乐中去寻找适合自己当下情绪的节奏罢了。真正能站在音乐巅峰的人必定不是我们常人所认为幸福的人,如不经历常人所难以承受的痛苦,必难迸发出惊世骇俗的力量。这世上最激励常人的,就是干得不错,而最唆使常人永远沦为常人的也是干得不错。不要寄期望于本片会带给你舒适的感受与正面的激励,也不要期望奏乐结束后有观众掌声的响起。因为在偏执狂的世界里,不需要任何常人的理解与认同,他们所做的就是宣泄内心最原始的冲动。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