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的观后感是指对这部音乐电影的观感和体验。它通常包括对电影中音乐、剧情、角色、主题等方面的评价和感悟,以及对电影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思考。通过观看这部电影,观众可以获得对音乐、生活和情感的新的认识和理解。接下来,小编为你分享一些音乐之声观后感的范文,供你参考学习!
音乐之声观后感1
这是我第二次看《音乐之声》了,第一次是在大学的时候,那时我看了这部片子以后就已经被它深深的吸引了。而现在在工作的时候了、再来欣赏这部经典老电影,又给了我不一样的启发。
1、玛利亚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
我觉得原来那十二个家教为什么没有最后留下来的原因应该是他们没有耐心、他们并不真心喜欢孩子们、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们,而玛利亚正好相反,能理解这些孩子去用无私的爱去爱他们,并藉着那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有了活力和欢乐!她从一开始就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所以最后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所以我们作为一名幼儿园的老师,也应像玛利亚一样对孩子要有耐心,只有真正的喜欢孩子,理解孩子,孩子也会把我们当成“妈妈”一样爱我们。
2、歌声代替叙述。
电影中很多地方由歌声代替叙述,每首歌都恰如其分地安排在剧情中,每句歌词都弥足珍贵地向人们讲述着人生路上要不断坚信的道理。比如对初恋的珍藏,不要执迷于年轻时一时的感觉,要耐心等待;比如修女院院长告诉玛利亚,修女院不是用来逃避现实的地方,对于人生路上遇到的迷茫、困惑和问题只有勇敢的面对并想办法去解决才能获得心灵的安静、平和和精神上的舒畅。
3、幽默的歌表演。
电影中许多歌曲都是以歌表演的形式进行了巧妙幽默的编排,如:《do,re,mi》是按照孩子们个子的高矮和跳楼梯的`形式来形象的表演。《晚安,再见》最小的孩子是随着楼梯边往上坐边歌唱,也很幽默。又如孩子们躲在爸爸高大的背后探出头来伴唱,也融合了一种游戏的形式。这些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引用,相信孩子们肯定也会非常喜欢。《音乐之声》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更多的是孩子们和玛利亚歌表演时的一种幽默、有趣的歌唱形式,值得我在歌唱教学中运用。
音乐之声观后感2
这是一个发生在战争时期的故事,讲述了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照顾他的七个孩子。特拉普上校固然冷漠严厉,但终究还是抵抗不住玛丽亚的纯洁善良,两人终于结婚,可惜刚刚渡完蜜月,他们的安静生活因被纳粹占领奥地利而破碎了。令人欣慰的是,在最后,特拉普一家与纳粹军官斗志斗勇,在修女院的帮助下逃出国境,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全剧都有音乐贯串始终,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穷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已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正是由于这一曲曲艺术佳作,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能一直保持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没有对人物的猜疑,有的只是涟漪般的轻快。在这部影片中,观众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无妒忌,无怀疑,无痛苦,无暴力,无悬疑,永远只是那轻松愉快的节奏!
看完电影,我感受很深,特别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我觉得原来那十二个家教为什么没有最后留下来的原因应该是他们没有耐心、他们并不真心喜欢孩子们、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们,而玛利亚正好相反!她从一开始就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专心地往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专心地往爱他们,所以最后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妈妈说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开始有点理解了。\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楚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味,又布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动听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出色的人物对白。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洁、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
音乐之声观后感3
这部电影,我很早以前看过一遍,只记得电影中的音乐很好听。如今重温,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电影开场有将近两分半钟的时间,仅有风吹过雪地、高山、河谷、河流、平原等地的声音,没有人,没有字幕。我疑惑是开错电影了吗?好像是什么风景欣赏的广告!我很烦躁,很想把这一段跳过去看一看是怎样回事。但一点点的好奇心让我忍住了,继续往下看。当主人公一出场,唱出:“群山生机盎然,处处音乐之声,这是它们吟唱了千年的歌。山谷的乐音,充盈我心间。我想唱出,我心灵听到的一切……”我突然觉得我是多么不纯净、多么焦躁、多么世俗!
第二处让我感悟很深的是:玛丽娅从修道院走出来,走在去上校家做家庭教师的路上,最终到他家门口的这一部分。一开始她很迷茫:“今日会怎样,未来又会如何”“我到底是怎样回事”“为何我如此害怕”!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她这些语言的表述,虽迷茫,但没有抱怨,只是在一向反问自我,并且这一状态仅有短短的三四句话,紧之后她就给自我打气“一位上校和七个孩子”,她停顿了一会儿,立马说“有何可怕!”我真是佩服!我佩服她不沉沦,立刻给自我打气;之后更让我讶异的是她对自我的进取鼓励,最终变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个过程她没有空想,而是脚步不停,不断地向目标前进。她从没有抱怨别人,而是看清自我!她那进取、乐观、热情、自信,让我想到电影开头~仅有如此的人,才能听到来自大自然的美妙乐声~对,还有她的.纯真、真诚。
上校带来的男爵夫人为什么不如玛丽娅受孩子欢迎?这真的是感觉比语言快十倍。男爵夫人没有用心爱孩子们,她只想得到有财富的上校,她的心机、应付、不发自内心爱孩子,最终让她失去原本立刻属于她的一切。而玛丽娅用心爱孩子们,不趋炎附势,不拍上校马屁,她从真正对孩子好的角度出发,内心纯净而充满爱,阳光自信而和善,让七个孩子和一个上校都爱上了她,并且让这个家重新拥有了欢笑和音乐!这,真让人感动!
我反思自我,在权贵面前能否坚持自我,在别人的孩子面前能否真正地去爱。玛丽娅,让我想到“不独子其子”这句话。她虽然是去当家庭教师,但她并不是应付完自我的差事就好,不是讨好上校用哨子管好那些孩子就好,而是把那些孩子当自我的孩子去爱,才真正地影响了别人,进而改变了别人。
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
音乐之声观后感4
《音乐之声》是一部极易看懂的电影,也是一部令人百看不厌的电影,不管是第一次看还是看过多次,它都能深深的吸引住你的眼球。在电影里,玛丽娅是一个极不合格的见习修女,在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眼里,她爱惹麻烦;爱爬树;爱吹口哨;头巾下的头发里还爱带发夹,大逆不道。
她让人疼让人恼,是一个谜一样的可爱女孩,她有勇气承担自己的错误,悔过出于真心,她能让修道院里严肃的修女忍不住发笑,她是天使,是捣蛋鬼,也是小丑……然而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只是她比别的修女们更加热爱自由,热爱音乐,热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看到了玛丽娅的那颗心,她明白那颗心要与大自然同在,要拥有属于她自己的更广阔的天空,而不能呆在与世隔绝的修道院里。于是,院长介绍玛丽娅到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范崔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电影最能激励我之处,是玛丽娅在去范崔普上校家之前作的思想准备。玛丽娅是范崔普上校家的第十二个家教,但她对自己有信心,她相信力量不存在数字里,力量不存在财富中,力量存在一夜安眠中,要醒就醒,那是精神,把心交给信心,她对信心更有信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困难、挫折考验着我们的信心,可自信心似乎往往过于脆弱,树立一定自信心是我们克服困难的前提,看过很多关于增强自信心的文章却收效不佳。但是在《音乐之声》的这个场景中,听着从玛丽娅嘴里潺潺流动的歌词,看着她大阔步往前走的姿态,不免欣慰,心里也不免阔朗起来,坐在屏幕前微笑着似乎也看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就那么跨步之间被十分容易制服了。
电影里最快乐的情节要数玛丽娅与范崔普上校家7个孩子一起相处的时光了。开始虽然孩子们排斥她,捉弄她,在她口袋里放癞蛤蟆,在她的座位下放松果,让她难堪。但她理解孩子们成长中的各种苦恼,她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很快赢得了他们的信任,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
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那期间,玛丽娅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使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回到家里,发现被他当“水兵”训练的孩子们已变成了一个很好的合唱团了,而以前家里冰冷的气氛也变的活泼有生气了,孩子们的歌唱声深深吸引了上校,在玛丽娅和孩子们的期待下,这位因丧妻而变得抑郁寡欢的冷漠上校终于拿起吉他,弹起了他最喜欢的那首奥地利民歌《雪绒花》。与父亲拥抱在一起,孩子们终于又找回了慈祥的父亲,范崔普上校也终于感觉到了找回了自己的家,一种久违的幸福感觉涌上心头……
电影中最感动之处,是玛丽娅与孩子们、范崔普上校一起克服困难的种种场景。当玛丽娅唤起对范崔普上校的爱情时,她知道上校要与男爵夫人结婚,她留下一封信就回到修道院去了,院长对她说:Thatyouhavetolookforyourlife(你必须追寻自己的生命。)她重新又回到了范崔普上校家,追寻自己的生命,她勇敢的去面对,终于和范崔普上校结成伉俪,然而生活中的磨难没有止境,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和玛丽娅接到了柏林的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上校拒绝为纳粹服务,他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于是他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
可他和他的全家被置于严密监视之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范崔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雪绒花》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唤起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念。最后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玛丽娅一家跨过了阿尔卑斯山,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电影落下帷幕,可是那欢快的歌声,动人的场景却将永远印在我的头脑中,鼓舞我向前,将让我学会坚强,不畏惧困难,时刻对生活充满信心,快乐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心理解他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
音乐之声观后感5
《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实习修女玛利亚因为性格问题被送到冯·特拉普上校家作女家庭教师。后来与上校相爱并结婚,可当他们度蜜月回来时奥地利却被德国入侵,第三帝国要求上校到第三帝国任职。上校为了拒绝而打算连夜带家人一起逃出奥地利。可行动却被德军发现,最后他们在修女们的帮助下终于逃离了奥地利。这部电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难忘。
最令我难忘的是冯·特拉普上校上,他的爱国之情令我难忘。当他唱完”Blessmyhomelandforever。”时看到期望祖国美好的希望破灭,不禁哽咽得无法继续唱下去,这让我们看到了上校高尚的爱国情怀。冯·特拉普一家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惜抛下自己所有的财产和地位以及冒着生命危险逃出奥地利的行动让我非常的感动。
在现实中也有许多爱国的例子,如:钱学森在美国度过了20xx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国成立了,非常兴奋,毅然决定抛开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国参加建设。虽然美方百般阻挠,但这并没有让钱学森放弃。当他回到祖国,他兴奋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来,现在终于回来了!”这件事让我深深的佩服钱学森爷爷的爱国之情。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民族,为了祖国,为了国家的尊严。爱国是中华几千年以来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们不能因为被压迫而放弃自己的祖国,放弃这流传了几千年的美德。正所谓“威武不能屈”,我们绝不能因为威胁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国的人。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要忠于祖国、热爱祖国的道理,这个道理绝对能使我受益一生。
音乐之声观后感6
在学校的音乐课上我们观看了《音乐之声》这部电影。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国语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双重评价,后来她被院长派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军舰队长家做一名家庭教师。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刚开始她们都不喜欢她,孩子们用尽办法捉弄这位新来老师,可是玛丽亚却没有生气,她带孩子们做游戏,并教会了她们很多很多歌曲,后来孩子们的父亲带来了一个女子,也就是她们的新妈妈,玛丽亚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们很不喜欢这位男爵夫人,可是舰长已经和她订婚了,但不久后,舰长对她又不满意了,她们解除了婚约。而玛丽亚和舰长又渐渐发生了感情,他们就结婚了。当两人在度蜜月时,受到了德国纳的任命,舰长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最后为了捍卫自己急停,他们在音乐会上逃走了的故事。
其中有一个部分特别好玩:在玛瑞亚来的第一个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声雷响,最小的女儿跑进玛瑞亚的房间,她对玛瑞亚说:“姐姐哥哥们都不怕。”刚说完,又一声雷响,4个大一点的女孩同时跑了进来,她们对玛瑞亚说:“男孩子们不会害怕!”雷声再次响了,2个男孩也跑了进来,“怎么你们也害怕吗?”男孩说:“我们过来看看她们怎么样了!”玛瑞亚为了缓解他们的情绪,教他们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这样愉快的度过了。
全篇文章中有音乐连贯而成,内容活泼生动。不少场景,都会让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场景却又让我感动流泪。在这平凡中又演译着不平凡的执著,玛丽亚对自己生活的执著,对感情的执著。不禁让我想起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遇到许多的困难时总是逃避,而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应该向玛丽亚一样,勇往直前,追寻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即使是失败也无怨无悔。
音乐之声观后感7
听着这首熟悉的’旋律,我重温了小学时就看过的电影《音乐之声》。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充满爱与温馨。片中的音乐已是经过了无数次考验,其中的插曲更是让我们耳熟能详。而让我为之动容的,却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爱。《音乐之声》深刻的诠释了各种爱,不但有对子女的爱,对恋人的爱,更多的,却是对祖国的爱。
玛丽亚是一个古老修道院里的见习修女,但是,她的性格却让她在修道院里经常惹出一些各种各样的麻烦。院长觉得她这样的活泼的性格不适合僧侣生活。于是,当她接到上校家寻求家庭教师的请求,她决定让玛丽亚去,也借此让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影片开始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男女主角初次相见的情形:玛利亚被派往上校家中给七个孩子做家庭教师,当她在大厅中等候上校,看到漂亮的舞厅时,不由自主地进去玩耍起来。突然舞厅门打开了,上校站在门口,一言不发地看着玛利亚。这是上校的第一次出现,却感觉他是一个冷漠不近人情的人。因为玛利亚在微笑,他却几乎没有笑过。于是我开始探索他那冷峻严肃的外表下那颗真正纯净的心。我很快就找到了一个细节,这位父亲时时刻刻都为孩子们辩护,认为孩子们没有问题,是家教们的问题。这便是父亲对孩子的爱。
原来那些没有留下来的家教没有耐心,并不真心喜欢孩子们。她们不真正了解孩子们,而玛利亚能理解这些孩子并去爱他们,用最富感染力的事物———音乐区感染、打动这些孩子们,让他们似乎已经泯灭的童心重新出现。这便是老师对学生的爱。
影片后面部分,写了上校一家为了不受纳粹的欺压,宁愿背井离乡流亡也不愿做亡国奴。纳粹的邪恶不能征服他们一家对祖国的爱,邪恶休想玷污最圣洁的爱。这便是对祖国的爱。
听着这首《Edelweiss》,让爱永恒,让爱传递。
音乐之声观后感8
音乐是打开人心灵最好的工具,它可以使一个人改变,是一个环境改变。可能有人不相信,但是在《音乐之声》中玛利亚就做到了。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玛利亚刚来的上校家的时候,家中没有一点生机。所有一切都是很顺序的,没有欢笑,没有音乐,让人感觉像一个冰窖一样。可是美丽的玛利亚用歌声打开了孩子们的心,让他们可以像平常孩子一样快乐的玩。他们与玛利亚相处的十分融洽,玛利亚经常叫他们唱歌跳舞。这是上校回来了,因为他失去了他的夫人,所以把自己也隐藏了起来,也不与孩子们交流,所以看到孩子们唱歌时十分生气。但是听到孩子们专门为欢迎男爵夫人而唱的歌,他的心一下打开了,上校发现是他太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了,也是自己把这个家搞得一点生气都没有。所以上校请玛利亚留下来,就这样每天家里都充满了欢笑。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玛利亚和上校结婚了。
就这样玛利亚用自己的歌声组建了一个快乐的家庭,成为了一个了解孩子的妈妈。
这让我明白音乐是一种十分可爱的东西。它不分年代,不分国际,无时无刻都可以钻进人的心中,使人得到感动。所以我们的生命中不可以缺少音乐,不可以失去音乐,因为那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为生命增添色彩的部分,让我记住音乐,学会感受音乐。
音乐之声观后感9
上一星期,语文老师让我们看了《音乐之声》这部电影。
电影讲述了修女玛丽亚的故事,玛丽亚因喜爱大自然,喜爱唱歌,不适合修道院的生活。被派去一位海军上校的家中当保姆和家教,照顾七个孩子。上校对她十分严厉,非常冷漠。但还是被玛丽亚的善良所感动,经历过一番风雨后,两个人终于结婚,过上了幸福生活。
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了很多,比如说应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还记得那个场景:听着从玛丽亚嘴里汩汩流动的歌词,看着她大阔步往前走的姿态,不免欣慰,心里也不免阔朗起来,坐在屏幕前微笑着似乎也看到许许多多困难被折服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是遇到一点小小的困难、挫折便后退,不敢面对它们,更没有胆量去克服它们。但看完电影,听着玛丽亚那首轻快、高昂的歌曲,我把心中的焦虑、不安一扫而光,而是自信地去面对困难。
给我的第二个感受是: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整部电影突出了音乐这一主题,出现了许多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歌曲,比如:《雪绒花》、《哆唻咪》、《孤独的牧羊人》。也正是通过音乐,男主人公特拉普被感动了,真是应了马丁·路德的那句话:“不为音乐所动的人,我必定把他比作木石。”
从此,我更加喜欢音乐了,更加喜欢唱歌了,因为音乐可以使人愉快,成为一个像玛丽亚一样的快乐的人。
音乐之声观后感10
《音乐之声》是继《三傻》之后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美国影片,它传达了一种在任何生活环境中都应该保持一种积极乐观、慈善博爱的生活态度,不愧于一顿丰盛的精神宴,其间穿插的爱情故事更是少有的干净与纯洁。整个影片犹如一部完美的童话剧般把我们带入了唯美的艺术殿堂。难怪它会受到全世界亿万观众的追捧,也被评为人类艺术上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好莱坞歌舞片中经典中的经典,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我感觉一点不夸张,它带给我的感动变是如此之深,这也是《三傻》后让儿子观看的又一部电影。
主人公玛丽亚是萨尔茨堡修道院的一个志愿修女,片中通过众多修女对于玛丽亚的评价反映了玛丽亚的“与众不同”,她不会中规中矩,而是思想辽阔、活泼好动、酷爱自然、歌声不断,不断给修道院“惹麻烦”,慈爱有思想的院长认为玛丽亚不属于“禁锢”的修道院,便派她到有“需求”的冯·特拉普家七个孩子的家庭教师,故事自此拉开序幕……
在玛丽亚怀揣忐忑之心赶到冯·特拉普家时的路上,她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用近乎疯狂的夸张动作和歌声吸引着观众的心,太棒了!多么有魅力的女人!
当玛丽亚初到冯·特拉普家见到失去妻子上校的军事化的管理和失去母亲的七个孩子渴望得到关注和爱而捉弄家庭教师的行为,她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了。她从最初就依人性的自由而违背上校用口哨声呼叫孩子的命令、用自己包容睿智的心感动孩子们到自作主张给孩子们做游戏服、及带领孩子们走向大自然(教他们爬山、上树、游荡、娱乐)、教他们敞开心大声歌唱、用独特有韵味的音乐教育法、用归还孩子童真美好拥抱自然的趣事改变着冯·特拉普的死静与判逆
不得不提得便是整个影片音乐贯穿始终,而音乐中大多以自然中的花花草草、童话世界般的美妙为题材,给人以惬意向往的美的享受。想起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描述的`奥地利、维也纳,整个民族都在歌唱、音乐的普及创作程度也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这也就是难怪奥地利的维也纳会成为音乐之巅,他们多少年的音乐底蕴和灵活高远的灵魂渗入让我们汗颜和崇敬!而这部影片也巧妙地再现了他们的音乐功力!
故事中最能引起共鸣的恐怕要算玛丽亚因困惑离开冯·特拉普家,孩子们好像失去了“爱”般的失魂落魄,她们已经无法离开玛丽亚,已经习惯了如此幸福快乐的生活。当然最能使人感到幸福的也自然是玛丽亚归属于了冯·特拉普,成为真正的一家人甜美的生活着。
故事的高峰更加扣人心弦,在奥地利被德意志占领后,忠心爱国的冯·特拉普上校得到了玛丽亚的理解与支持,尽管磨难重重、险恶四伏,但他们还是镇定地在百老汇表演了“精彩绝仑”的歌曲,一举成名的同时也唤醒了所有奥地利人的爱国热情。在修道院院长及其他修女的帮助下,冯·特拉普一家安全地离开国界,过着以音乐为生的辛苦幸福生活。
音乐之声观后感11
这个星期我们所看的一部电影是一部叫做《音乐之一声》的电影,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部老片子,是一部外国电影。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一爱一唱歌的修女的家庭教师经历,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这位修女的名字叫做玛利亚,玛利亚在很多修女的眼中可以说是一个做事拖拖拉拉的人,做什么事都迟到。修女院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把玛利亚调出去做家庭教师,玛利亚当然不情愿,所以一路上都好害怕,但是她不停的鼓励自己,可是当她到达她所教的地点后,她的自信荡然无存,因为,她要教的人是一位上校的孩子,她小心翼翼地走进去,她误打误撞来到了一间没人的屋子里,她四处张望着,突然,一个管家出现在她面前,管家将她请了出来。上校出现了,他认真仔细地打量着玛利亚,接着,上校一拿出一个哨子,他吹响了哨子,紧接着,有七个孩子依次从楼上跑下来,并且按顺序站好。
玛利亚看着他们,感到有些高兴,因为她开始喜欢上这些孩子们了。渐渐的,玛利亚开始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并且开始教学,因为玛利亚一爱一好音乐,所以她教的就是音乐,她带领孩子们学起了音乐。首先,她将这七个孩子分成了不同的七个音阶,从小到大排列,分完了以后,她就教他们唱歌。我说过,玛利亚是一个超脱世俗的人,她不会像别人教音乐一样,把孩子关在家里,她整天带着孩子们出去体验生活,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一习一。但是,这让那位上校很不高兴,因为这让他丢尽了脸面,上校的孩子,尽然和一个教师整天在外面疯玩,这能不让他丢脸吗。
终于,上校这次爆发了,玛利亚这次带着孩子们在湖里划船,看见上校来了,兴奋的向他招手,结果船翻了,他们掉进了水里,当他们从水里游上来时,上校已经忍耐到极点了,上校一气之下,说要将玛利亚解雇,玛利亚尤为震惊,她感到失望极了。就在这时,上校听到了从家里传来的歌声,上校停止了对玛利亚的训斥,开始追寻歌声的’来源,他疾步走回家,看见他的孩子们正在唱歌,他感到非常的欣慰,就问是谁教他们的,上校的妻子将头一撇,朝着玛利亚的方向望去,上校立刻明白了,连忙跑过去向她道歉,并且要求她留下来,玛利亚很高兴她能留下来,但是,这时的上校夫人可吃醋了,因为,她不能忍受他的丈夫和另一个女的那么亲近。
在这以后,玛利亚还让上校的孩子进行了木偶剧表演,等等一系列活动。我们的电影就放到这里,老师告诉我们,最后玛利亚和上校结了婚,而且还进行了一次逃亡之旅。看完这部电影,我知道了,没有你做不到的事,只有你想不到的!
音乐之声观后感12
活泼开朗的玛利亚伴随着蓝天大山华丽丽的登场,仿佛把我也带上了郊外的世界,心情一下子骤然放松,一声清脆悦耳动听的歌声入耳,让我的眼睛和耳朵都离不开这部经典电影,1963年的《音乐之声》。
喜欢歌唱,无拘无束、热爱自然、活泼好动的玛利亚无疑是幸运的,得到了修道院院长的理解与庇护,在众多修女的声讨声下,院长让玛利亚离开修道院去当家庭教师,走出修道院的玛利亚,对未知世界也充满了惶恐与不安,玛利亚用歌声驱散了自己心中的小魔兽,开启了新的生活。
在规矩森严、冷酷严谨的特拉普上校家里有着7个年龄不同,性格迥异的小调皮,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来驱逐新的家庭教师玛利亚,玛利亚一次次的化解她遇到的麻烦,上校看穿竟不拆穿,我不禁为男主人公的睿智而拍手称好。玛利亚用自己的歌声和自己的善良感动了孩子,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
看到这部电影,大部分观影者感动于玛利亚的善良,对待爱情的坚贞,沉醉于电影里面的歌声。当然,毋庸置疑,电影里面的歌曲《哆来咪》《雪绒花》等至今耳熟能详。而最让我动容的则是影片音乐背后博大而深沉的爱。这部影片全面而深刻的诠释了爱。对子女的爱,对恋人的爱,上校对祖国母亲的深深地爱。
影片中上校在度完蜜月回到家,看到家里竟然悬挂着带着纳粹标记的旗子,毫不犹豫的一把扯下撕掉;当上校的好友麦克斯说“与德国和平地合并也很好”时,上校立马翻脸,不念友情,怒斥中带着失望:“很好?!麦克斯,有时候我真不了解你”……在纳粹分子的严格监控下,带着全家人一起上台演出《雪绒花》,最后一次表达了对国家深深地爱。
经常在网络上看到各种报道,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的时候随地乱扔垃圾,吐痰的现象层出不穷,尚且不说上校先生在极端的环境下做出来的种种行为让人赞赏不已,作为中国人,做出这样的行为非常有损于国家形象。
2016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作为中国人,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作为中国普通的一份子,我想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爱护环境,礼貌排队,不做有损于国家形象的事,就是最好的爱国的方式了吧!
音乐之声观后感13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长,成人有成人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世界,有如玛丽亚热情奔放,对音乐和大自然的爱好与执着,有如上校对自己国家的忠诚与信仰,亦然,孩子们也有着自己的思维和所向往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与理想,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掌声和认可。
音乐之声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电影,欢快的音乐,平凡的生活,在这平凡中又演译着不平凡的执着,玛丽亚对自己生活的执着,对感情的执着。不禁让我想起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遇到许多的困难时总是躲避,而躲避是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应该向玛丽亚一样,勇往直前,寻找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即便是失败也无怨无悔,因为人生没有永久不败。
孩子们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们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理想。他们不情愿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总设法戏弄历届的家庭教师,使他们呆不下去。对玛丽亚自然也不例外:一会儿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会儿趁她不备将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玛丽亚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她引导他们,关怀他们,关心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从"多,来,米"学起,直到排练歌曲。于是这个家庭平添了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
音乐感动的不仅是孩子,上校,一个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有着严格要求,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听到音乐后,激起了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情感,无法掩饰的忘我,悄悄的哼着。音乐不仅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上校,从此变得更有人情味。
电影的结尾上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预备冒险带全家离去。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喜爱的歌,雪绒花,雪绒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呜咽,玛利亚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
上校家庭对音乐的热爱让我感动。里面漂亮动听的歌曲使我了解到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没有国界,不分种族。其中我最喜爱的歌曲是雪绒花。它出现在整个影片的最后,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下,剧场里的气氛异常残酷,上尉一家人演唱的这首歌曲就像在污泥中干净的花朵,让人看到盼望和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