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观后感(11篇范文)

末代皇帝观后感是对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生命历程和心路历程的深刻反思和讨论。它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衰落、社会的变迁以及个人的命运与历史的紧密联系。影片展现了溥仪从清朝皇帝到民国傀儡,再…

末代皇帝观后感是对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生命历程和心路历程的深刻反思和讨论。它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衰落、社会的变迁以及个人的命运与历史的紧密联系。影片展现了溥仪从清朝皇帝到民国傀儡,再到新中国公民的身份转变,以及在监狱中自我救赎的过程。观众可以从溥仪的命运中反思历史的残酷,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与挣扎。接下来,小编为你分享一些末代皇帝观后感的范文,供你参考学习!

末代皇帝观后感(11篇范文)插图

末代皇帝观后感1

不知道为什么对这部经典感兴趣,但却是很精彩震撼,像是一部自传,把一个传奇的人生娓娓道来。最喜欢溥仪接受改造后,买票回故宫看的时候,那份安静平和。以及他面对红卫兵小将,也愿意勇敢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已经很不易。

不可能都能经历这样起伏的人生,但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光照进生活中,在平稳的色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影片几乎全部采用自然光,大量运用广角拍摄。任何一个想学习摄影或者摄像的人,都应该好好看看这部电影,看看如何运用光线表达人物的心情。贝托鲁奇说:在紫禁城,溥仪从未获得过阳光的直照,他总是处在阴影中。在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终同外界隔绝的,稍后,当他从老师庄斯敦那儿学到的东西愈多,我们就愈来愈多地感到阳光照着他了。光与影的博斗也就逐渐展开了,就像意识和无意识在你身上展开了搏斗一样。在满洲国那部分故事中,当他被日本人充当傀儡皇帝,而他自己也梦想着重返自己的帝国时,阴影几乎又笼罩了整个画面,就像又回到了他童年时代一样,后来,在监狱中,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愈是他懂得许多事情时,光和影也愈来愈趋向平衡,他应该在光和影完美无缺的平衡中,在平稳的色调中了结你的一生。我只希望能够实现这一设想。在这里,光象征着开放、欢乐,而影象征着封闭、忧郁。

末代皇帝观后感2

《末代皇帝》是一位意大利导演执导的中国电影,根据溥仪的回忆,用现实和过去的交叉在三个多小时的时间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一生。

三岁的小溥仪登基时坐在比他大好几圈的龙椅上,慈禧告诉他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但是他只想离开皇宫回家,一个人在偌大的紫禁城里,没有父母的拥抱,没有兄弟的关怀,想获得皇帝的权利,也做不到。紫禁城就像一个巨大牢笼,笼子里只有一个空有虚名的皇帝和一群陪他演戏的`宫女,太监,官员。

后来的溥仪梦想恢复权利与地位去重振满洲国,不料被日本人利用,曾经饱受沧桑的帝国更是雪上加霜。日本战败后,溥仪沦为战犯,接受新中国的改造,最后褪去所有的身份,成为普通人得到特赦,得到了他一辈子梦想的自由。

影片的最后,溥仪回到挂着“禁止进入”的紫禁城,他从龙椅下拿出当年放在下面的蛐蛐罐子向孩子证明自己当过皇帝,然后便消失了,这一年是1967年,溥仪在这一年去世。影片最后的结尾在悲凉的音乐中结束,不禁让我感慨万千。

从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满洲国,再到监狱,溥仪充满悲剧感的一生让人唏嘘不已。面对历史的车轮,即使是皇帝也无法把握历史的方向,他和我们一样,都是历史长河中的过客。影片最后的蛐蛐,本应该在田野里,却被关在笼子里50年,溥仪的一生就像那只蛐蛐,被囚禁的一生。

末代皇帝观后感3

《末代皇帝》是于1988年拍摄的电影,我看这部电影是在20xx年,但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画质、质量不亚于当今的任何一部大作,我在想,中国八十年代就能拍出这么优秀的电影着实不易,可当我看到从编剧到导演都是英文字母组成的名字时,我陷入了沉思。

看完这部电影我是悲哀的,我的悲哀不是表现在我对溥仪的怜悯,而是我对中国电影的怜悯。我悲哀的原因不是因为这部电影多么糟糕,而是因为它拍的实在是太好了。一部人物传记类的电影,肯定要了解这个人的一生,要想了解这个人的一生就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按理来说中国的历史剧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应该拍的很好,但却让老外占尽了风头,这就好比中国人去英国编排戏剧《莎士比亚》赢得了巨大成功一样,这对于英国人来说肯定是耻辱的,同样,外国人编排的《末代皇帝》取得成功同样也需要每个中国人的深思。

在看近几年中国人拍摄的历史剧,每部剧商业价值气息浓厚,完全违背了真正的历史,更可悲的是,越是歪曲历史,越是滑稽慌谬的历史剧越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大家看电影完全没有带着学习的思想,而只带着娱乐的心情。这无异于对民族文化的侮辱和民族历史的践踏。

我只能期盼中国有一天能真正拍出属于自己的,扬名海外的历史题材电影,以张扬我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历史。

末代皇帝观后感4

在同学家作客,我在上网,朋友则拿着遥控器不停地换着电视频道。刹那间,我停止了上网,回过头去,叫朋友倒退二个频道。那肯定是在放电影《末代皇帝》。因为只有这部电影的配乐,让我能在短短一至二秒种内听出来。它是我个人认为的所有电影中最好的配乐。自从《末代皇帝》诞生以来。其配乐的主旋律似乎已经成为了西方人心目中标准的中国声音。至少在近年来的很多描写中国的西方影视和音乐作品、乃至是电子游戏配乐。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相同感觉的音乐。而这种类似的旋律其根源来自于《末代皇帝》。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其实几年前我已经看过这部电影。可是当我在电视机里再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心情仍然是很激动的。因为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不只因为那完美的配乐,还有那真实的场景,真实的人物,以及那一段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的历史。可能是因为溥仪前半生住的北京的皇宫和东北的“皇宫”我都去看过吧,我似乎更能理解溥仪的命运是一段什么样的命运。当溥仪站在讲台上高呼“满洲国与日本应该是平等的!”的时候,我被感动了。应为我也曾经坐在那个会议厅的椅子上面对着空空的讲台。我们似乎是一对从未相逢的老朋友,曾经擦肩而过。而今天相遇了。

我们总应该对历史抱以一些敬畏,不管那是段什么样的历史。很多人我们不应该忘记。当我们津津乐道的谈论慈禧凤冠上的珍珠镶嵌在蒋夫人的鞋子上的时候,我们同样应该知道,正因为如此,溥仪才投靠了日本人。当我们谈论溥仪投靠了日本人时候,我们还应该知道,他居然有勇气大声告诉日本人:满洲国与日本应该是平等的!他是一个人,我们不能把他缩为一个符号。他是一个有着我们一样的情仇爱恨的普通人。他生存在一个无奈的世界。他和光绪一样,生来就已经注定了自己的命运,拼命想做点什么。却发现什么也做不了。可怜的皇帝!

其实我们远没有资格去同情晚清的皇帝。他们承受着常人受不了的压力和苦难。清庭的腐败其实和他们个人没有关系,他们也是受害者。而同治中兴,戊戌变法,也有他们的重要的功劳。他们并不懦弱。他们没有放弃。他们每天零晨两点起来批奏章。没有一天休息。他们热爱他的国家、他的民族。可是他们无能为力,真的无能为力。但历史却不能给他们一个起码的坐位。太不公平了!

说些题外话,为什么西方人对我们中国的历史把握地要比中国人还要深?真的是因为有些人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不是。在历史前面,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其实都是旁观者。记得在《戊戌变法史事考》一书中,作者茅海建在前言中感叹道,中国第一档案管中有大量的清宫档案,都是研究清史的好材料。馆中条件优越,查档免费,还有空调。但是在案前埋头苦读的都是日本人,西方人。很少有中国人。也许这就能说明问题所在了吧。

末代皇帝观后感5

他的一生一直在经历被迫的离别,唯一从没有离开过他的只有谎言。他不断接受着单边的表面信息,永远找不到立场与之辩驳,最终只能带着怀疑死去。这是一个万人之上的傀儡的故事——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离别和欺骗,是我认为溥仪人生中的两个关键词。离别是可以感知得到的,尽管每次都赶不上;但欺骗却只在暗地里贯穿着他的一生。溥仪在儿时就被困在一个对他来说是真实存在过的乌托邦,众人都愿做围墙里的表演者,满足小皇帝的一切要求。他们为了继续活在大清王朝的世界里,或是为了留在宫里谋取贪污利润,而对溥仪隐瞒外面的世界。直到溥仪终于发现墙外的异样,又同时经历了奶妈的离开,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处于一个巨大的谎言里,被困在自己原本引以为傲的虚假王国,但那时他还太小,没法认识到这意味着什么。

溥仪在长大后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世界和自己万人之上的地位带来的责任,他想改革或者逃离,做能配得上皇帝称号的人。可他虽不昏庸,但确实无能。无能使他再一次落入日本人真诚表象的陷阱,身在局中还自以为可以利用别人重建自己的帝国。我能理解他的行为,如果你没有价值,就不会被利用。二者似乎是共生共存关系,可我依然不想被利用,也不想成为一个没有价值的人。作为处于当时社会中的最高地位的人,能接收到的信息面极其狭窄。那些狡诈的人总是带着一副真诚外表,在猎物已经陷于牢笼中才露出真实面目。

溥仪作为战犯被关进监狱里后,前半生的经历激起了他对世界的怀疑。他不相信同监房里的那些人会悔改,他们的服从只是为了避免惩罚;他认为曾经的仆人是被狱长派来监视他的,自己正在被软禁。他拒绝招供或是悔改,因为认为自己唯一的错误就是被人欺骗而开始了长达半生的傀儡生活。他只不过是又落入了新一个当权者的手里,这次他决定要保持怀疑,绝不再像自己的前半生一样轻信别人的一面之词。但直到在幕布前看到二战的纪录片时,溥仪才刚看到完整的世界,然后悔过,狱长成了他尊敬的人。他有了新的世界观。

只要曾被欺骗过,身后就会跟着欺骗的影子。“吃一堑长一智”对于敏感多疑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你害怕再次遭受欺骗,然后开始猜忌一切值得猜忌的事,患得患失,忽略真正的重点和他人埋好的陷阱,然后再次被人欺骗,循环往复,直到变得极端偏执。我似乎就已经在这条路上走远了,看到溥仪说想要利用日本人时、看到他质问狱长时,我就像看到了自己。当人恐惧周围的一切时,别人的真诚也被我怀疑,别人的恶意也被我忽略。

常人又何时不被人欺骗,我们每个人活在社会中,就是活在谎言中。看完电影之后,我突然感到作为一粒渺小的沙砾或许也有些好处,平凡人的一生可能会经受到的最大谎言也不过是关于情感与金钱。溥仪经受的那些欺骗关乎国家与社会,当谎言的泡沫破裂后,他需要承受的的是一次次内心的崩塌、重建、再崩塌。我甚至觉得溥仪的无能是片面的,他能够顶住压力活过漫长的一生就已经足够伟大。

末代皇帝观后感6

早听说了这个电影,但一直没有看。其实是一直存在着偏见,一个外国导演能有多了解中国历史,就算有所了解又能有多深刻。昨晚带着一点好奇和一点质疑开始看此片。仅看了十几分钟就被电影独特的拍摄视角震撼住了。

电影并没有太多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的画面,没有明显的历史立场,叙事平和而从容。电影将重点放在了溥仪的人生经历,将整个时代的悲哀浓缩在了溥仪身上。

溥仪的一生可以说相当的传奇,甚至是匪夷所思的。从古代九五之尊的皇帝到近代政治傀儡再到现代共和战犯。我想没有哪个皇帝会经历如此戏剧性的人生。

溥仪还是一个不谐世事的三岁小孩时就被选作皇帝。他完全不懂作为皇帝的至高无上和尊贵奢华,当然也不懂作为一个飘摇欲坠的末代皇朝的皇帝将面临的波折命运。有的只是作为孩童的天真不邪。一开始,我便对他怀着同情心。

慈禧临死的那段让我感到恐怖。整个宫殿显得阴森诡异,衰老苍白的慈禧躺在高高的床上,喝着“神龟汤”。那锅汤让我感到恶心。神龟是长寿的象征,但正如同行将就木的慈禧,清王朝即将灭亡,那锅汤实则讽刺。面对森严的宫廷和高高在上的慈禧,三岁的溥仪没有一丝恐惧,而是用儿童好奇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慈禧口含黑珍珠死去,溥仪被宣告成为皇帝,那一刻我感到一点点痛惜,一个如此天真烂漫的小孩就此被推向历史的浪潮。溥仪登基那天,身着短小华丽的龙袍,他完全不知道那天的意义,不知道皇帝的意义,更不知道那套龙袍的意义。龙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无人可比的尊贵,但穿在只要三岁的溥仪身上,我也只觉得那是一套可爱的童装,本质上他仅是儿童,面对文武百官的.跪拜和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告,他眼里只有那只蟋蟀。

即使是三岁的小孩,也会在制度和环境中慢慢明白权力的意义。刚登上王位的时他经常问身边的太监是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变得狂妄。但他的狂妄也只能是对身边的太监宫女的恣肆妄为。他的童年有着最充裕的物质享受,但也是最苍白最孤独的。没有家庭没有玩伴。紫禁城是只华丽的牢笼。虽然身边是一群唯唯诺诺的大臣、太监、宫女,但他终究是一个傀儡。对国家对时代,他做不了任何决定和改变,反而被历史操纵着。

少年的溥仪和他弟弟趴在围墙上看到袁世凯登基的场面才意识到紫禁城竟成了历史的一个废弃的舞台,没有了观众,演员却还在继续演戏。十三岁的溥仪深感丧母之痛,想要走出皇宫看母亲最后一面。被侍卫拦住时大喊道:“Openthedoor!”这句话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第二次是在满洲国的总督府里,当染上毒瘾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总督府的时候,溥仪绝望地看着那扇门,那句愤怒悲痛的呐喊“Openthedoor!”如同第一次那样无情地拒绝。溥仪的一生都被一道门禁锢着,既想挣脱又充满了依赖。那些牢笼既是束缚他的围城也是给他保护的外壳。正如他透过宫门看到紫禁城外面的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情景,贫民、乞丐、杂乱、肮脏,他自知无法适应那种生活,但又想摆脱被那种被囚禁的生活。溥仪自从当上了皇帝就不再自由,甚至是成了傀儡囚犯,后来住进监狱里只是让他看起来更像是囚犯而已。他的精神世界早就被一点一点的侵蚀着,从无知到狂妄,再从狂妄再到无知。正如他的老师庄斯顿说的:围绕皇帝而设的这种高度失真的生活一定会有害于他的健康、体魄、智能和精神世界。对于溥仪,我是怀着极大的同情心的,一个从童年开始便走向孤独、囚禁的生活的人,即使有坐拥金山银山,又有何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呢?

当得知慈禧的陵墓被流氓军阀孙殿英所盗,慈禧太后的尸首被肢解成几块,身上戴的黑珍珠项链成了蒋介石的结婚礼物时,溥仪满怀愤恨。带着复仇的心愿和对君王生活的贪恋,溥仪在日本的扶持下在东北建立“满洲国”,企图分裂中国。他说:中国背叛了我。但他不曾识破日本的狼子野心,他终究还是一个傀儡,一直被日本人玩弄于鼓掌之中,充当日本侵华的工具,连出“帝”宫等权力都没有,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掌握在监视他的日本中将吉冈安直的掌控之中。如果说之前的帝皇生活是一种被动,但这次是他自己选择的道路,可以说是罪大恶极。

最后的战犯生活,可以说是溥仪的觉悟期。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变成了受人棒喝的囚犯,不仅对生理对心理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囚犯生活也算是彻底改造了他。最后他成为一名花匠,过着平静的生活。褪去君王的虚幻浮华,重获精神之自由,扯断木偶线,做回真自我。真是人生的美好收关。当看到溥仪侍弄花草的画面时,我极感动,那正我向往的生活,闲适自由,与世无争。

末代皇帝观后感7

最近有了解到清末的最后一任皇帝溥仪。找来了《末代皇帝》这部电影来看。溥仪是中国的最后一任皇帝,按理说这部电影应该是由中国人来拍摄的。可因为很多原因,这部电影的拍摄和发行是有意大利人完成的。并且这部《末代皇帝》曾荣获1987年奥斯卡金像奖等众多奖项。

溥仪全名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这部电影将溥仪的一生娓娓道来。自从三岁起登基就从未理解江山之中,在他心里当皇帝可以看见大臣身上的蝈蝈、可以随意使唤宫里上上下下的人;长大了,他以为可以变革,通过戊戌变法实现救过救民的理想,却被太监一把烧了朝廷账本;辛亥革命爆发后推翻清朝,他被迫退位统治。他以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被日本人以复位的借口控制,做了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日本投降后,准备逃亡的溥仪又被苏联红军俘虏带到了苏联。新中国解放后他被押送回中国。在从俄国回来的火车他猜测自己必死无疑,便在火车狭小的卫生间里自杀,但又被解救。回国后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后来又收到毛泽东主席的特赦令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溥仪这个人很复杂。不能简单的用好坏去评判他。他自幼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自以为以自己的力量可以改变众生的命运,可实际上他的能力还不足够撼动整个时代,改写历史。面对新政府和日本侵略者,他做出了极其盲目愚蠢的决定,他无法看清接近他的日本人只是想利用他实现侵略目的的真实面目,他放弃支持新政府而是依靠日本侵略者成为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其实我们中国封建帝制一直以来景仰的皇帝其实也会盲目,也是一个善良的无知的平庸凡人。这部电影以一种平静冷淡的镜头,向观众展示了溥仪这一不凡而又平凡的一生,展示了一个不凡而又平凡的人物性格,这也是这部电影值得称赞的地方。

末代皇帝观后感8

由意大利导演贝尔托鲁齐指导,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摄制的影片,在1988年奥斯卡上获得9项大奖,无疑又是一部惊世之作。

贝尔托鲁齐,被人们称作诗意导演,心理导演。很善于用独特的影视语言,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他曾说过,中国的这段历史让他着迷,他愿意用的的能力来传达自己的观点。影片正巧符合他对历史的看法:人是历史的人质。因此他对浦仪的同情心大于厌恶感,从影片中也不难体会到。

这部电影出彩的地方是影调的运用,摄影师斯托拉罗也的声名也提高到新的高度。在浦仪在看守所接受审问时,画面采用青蓝的冷色调,仿佛观众也在冰冷的监狱一般,起到了亲临感。在浦仪回忆童年时,画面采用了暖色调,寓意了小皇帝被禁锢于皇宫,和被皇宫所保护。影片还不忘了对光线阴影的处理,在浦仪小时候和被放逐做傀儡时运用了阴影和阳光的不平衡感。使观众体会到浦仪的那种挣扎和辛酸。只有在和英国师傅学习先进理论时,在看守所自己得到心理解脱时,阳光才回到了浦仪的脸上。从这部电影可以清楚的体会到光线对电影的作用。

本片以门为引子,用门的视觉形象来表现浦仪在前半生中充当傀儡被禁锢的历史悲剧,表达了他人是历史的人质的历史观。在回忆与现实转换时也运用了很多精彩的剪辑技巧,比如相似物转场,相似音转场,人物的相关性等等,如不是采用这种高超的时空转换式,是很难自由转换的。

电影不仅可以还原再现历史,也可以表达和解释历史。因为这就是电影!

末代皇帝观后感9

电影的第一幕,是溥仪在候车站割腕的情景。

画面切到晚清时期,慈禧太后临近驾崩时,年幼的溥仪被从家中带至皇宫。至此,他便被封为皇帝,万历皇帝。他走到父亲身边:“阿玛,回家吧。”可他父亲只是对他重重地磕了个头。

登基仪式上,紫禁城内满是大臣、太监和宫女。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而他只听到了蝈蝈的叫声,他穿越人群,循声来到一个太监面前。太监满脸谄媚,递过装了蝈蝈的罐子:“若皇上喜欢,这就是皇上的了。”这时,他三岁,眼中只有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

六岁,与皇弟练字时,皇弟不小心说出口:“你已经不是皇帝了。”在溥仪的追问下,皇弟带他爬上皇城的屋顶,只见一群卫兵护送着辛亥革命成功后的民国大总统登上城阶。“我还是皇上吗?我不明白,我一点儿也不明白。”少年,听到城外学生因割让土地而起义的呼声。学生们很气愤,他也很气愤,可他不被允许踏出城墙外一步,即使是他亲生母亲过世也不能过去。

青年,立志于改革朝廷,没想到第二天就被太监烧了账本。

之后,他以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可笑的是,他没有死在火车上,还有更多的屈辱等待着他。

所有他爱的人他都追不上,所有的门都对他紧闭。

儿时的乳娘被送走,他苦苦追赶,未果,只得落寞:“她不是我的乳娘,她是我的蝴蝶。”母亲去世,他骑自行车想出城探望却被哨兵拦在城门。他气愤,却又无可奈何。婉容皇后离开,他起身追去,却只看得轿车的背影渐渐远去,大门慢慢闭上。不论友情、亲情或是爱情,刚尝到拥有的滋味,便很快被剥夺。他寂寞,他实在是太寂寞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电影结尾时,故宫管理员的孩子问:“你是谁?”“我是中国的皇帝。”孩子无邪:“如何证明?”年近花甲的’他慢慢地越过栏杆,从皇座下摸索出一个竹罐,像孩子一样笑着递给了小童。小童诧异,打开破旧的竹罐,竟有蝈蝈从里头爬出,唱着当年一般的欢快的歌。回头溥仪早已不见人影。

魔幻现实的手法,把时间拉回他三岁时,从太监手中接过竹罐的那一刻。可这之间,不知已经过了多少韶光,好像这一切都如一场幻梦。那是他与那个王朝的小秘密,人生短短十几年,也不过如蝼蚁。

他就是这竹罐里的蝈蝈,从他登基那一刻起,就永久地被囚禁在了这皇宫之内。最后蝈蝈爬出,获得自由的那一刻,也是他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纵然贵如天子,他也只得像浮萍一般顺着历史的江流而游,在命运面前显得那么无力:他什么也不能改变。看完这部电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回家都需要买门票的人,如何不让人感慨。

末代皇帝观后感10

末代皇帝溥仪成婚时,清廷已被推翻11年,社会已进入“共和”时代,但他的婚礼却并不比任何一个帝王的婚礼逊色。

1922年12月1日,是中国封建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大婚”的日子。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只有皇帝结婚才能称之为“大婚”。清王朝经历了267年的历史,举行大婚的只有四次,即清初的顺治、康熙和清末的同治、光绪,他们都是幼年继位,成年后才册后大婚,中间的`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都是成年后只须进行一次简单的册封礼,把福晋册立为皇后即可。

溥仪成婚时,清廷已被推翻了11年,中国社会已进入“共和”时代,自然不能如他的前辈那样举国同庆,但末代皇帝的这次婚礼之隆重,较之任何一个帝王的婚礼都不逊色。溥仪的婚礼举办了三天,第一天举行大婚典礼迎“皇后”婉容入宫,溥仪之“妃”文绣于同日入宫。第二天“帝”、“后”在景山寿皇殿向列祖列宗行礼。

1922年12月1日(阴历十月十三),溥仪结婚,迎“皇后”入宫行交祝合卺礼节如下:

十月十三寅时,清“帝”派遗正、副使臣迎“皇后”入宫,同时命福晋、命妇四人率领女官,敬陈御笔用宝龙字于凤舆内正中,安设如意于凤舆内,毕,敬诣坤宁宫东暖阁,铺设龙凤喜床,复将珠宝金银米谷等物装入宝瓶内,将宝瓶安设龙凤喜床上正中。福晋命妇等各执如意一柄,安设喜床四隅。毕,即率女官等出神武门至“皇后”邸,请“皇后”梳双髻,戴双喜如意,御龙凤同和袍。俟凤舆至,福晋等燃藏香向凤舆内熏绕一匝,复熏盖头(即锦帕),毕,将凤舆内如意移置于帝,请“皇后”执苹果、如意,搭盖头,升入凤舆,由首令太监垂放舆帘,请凤舆出后邸,循路线入宫。斯时,溥仪御龙袍褂在乾清宫西暖阁等候,迨凤舆至时,御前大臣王公率侍卫等引溥仪至坤宁宫东暖阁,王公等各退,乃由福晋命妇率女官太监等至凤舆前,请“皇后”隆舆。福晋接“皇后”所执之苹果,将安放在龙凤喜床上的宝瓶递交“皇后”,然后由福晋等搀扶“皇后”,女官等在前执珠灯导引,由交泰殿至坤宁宫东暖阁内。福晋等由“皇后”手内接受宝瓶,伺候“帝”揭“皇后”头上盖头,再请“帝”坐居龙凤喜床上左面,请“后”坐喜床右面。女官先设铜盆于喜床上,以圆盒盛子孙饽饽进“帝”、“后”同食,然后福晋等请“后”梳妆上头,仍戴双喜如意,加添扁簪及富贵绒花,戴朝珠,行合卺宴,饮交杯酒。结发侍卫夫妇在殿处唱交祝愿歌。毕,女官仍设铜盆于喜床上,福晋等再请“帝”、“后”进长寿面,礼成。

第三天即12月3日,为新婚“帝”、“后”在乾清宫受贺之日。是日神武门前汽车、马车、骡车摆得满满的,神武门额扎有彩棚,前来庆贺、送礼的人士络绎不绝。其中有民国大总统特派的庆贺专使,有宗室亲贵、王公大臣、遗老阔少,不定期有14国驻京公使团,计中外来宾一千多人。国内来宾一律在养心殿赐宴,在漱芳斋听戏。宫中演戏三天。外国使臣及夫人在乾清宫设酒会招待。会上由葡萄牙公使代表各使臣以个人身份致祝词。溥仪用英文致谢词,然后各公使向“帝”、“后”行三鞠躬礼。溥仪答礼,并与各公使及夫人一一握手。这次外国客人共149人,其人数之多,场面之盛,是辛亥革命以后紫禁城内从未有过的现象。

在现存的溥仪档案里,发现有《大婚典礼进奉衔名物品册》和《大婚典礼由里边进贡衔名物品册》两本。在这厚厚两本红册子里,详细登记了送礼者的官衔、姓名、礼品名称和数量等。兹录部分内容如下:

《大婚典礼进奉衔名物品册》:

第一号,头品顶戴前海军都统海军部参事冯恕跪进:三镶白玉如意一柄、日本纯银花瓶一对、福寿三多挂灯一对、德国银料坐灯一对。

第二号,徐世昌恭进:如意一柄、黄绒云龙地毯一件、瓷器二十八件、库金缎垫桌椅十件。

末代皇帝观后感11

《末代皇帝》创造了中国影视历史上的好几个第一:第一部在故宫取景的故事片(而非资料片),而且是完全清场移除护栏的取景,后来郑少秋的《戏说乾隆》中,你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乾隆身后的太和殿正门被铁栏挡住。贝托鲁奇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讲述中国的故事。而且,这是关于中国的电影首次获得奥斯卡金奖。许出于对于大师的尊敬,中国人第一次没有对电影内容做出任何限制。

或许,是贝托鲁奇的意大利共产党员的身份帮助了他?

这部电影长达2小时35分钟。

溥仪这个人,很难简单地用好坏来定论。他自小便是皇帝,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是民国政府和日本人用洋枪大炮向他示威。在五千年历史上,他是个罕见的三起三落皇帝,曾经三次称帝:满清的末代皇帝,张勋复辟时称帝,满洲国称帝;又三次投降:向民国投降,向日本人投降,又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投降。总体来说,溥仪可看作是一个没什么能量,也没有个准确想法的人,或者说就是一个庸人,有点无知。不错,他也曾想做一番大事,例如投靠日本,以雪孙殿英盗挖祖坟之仇,但是他自身没有能力,那些接近他的人,只是想利用他。

这样看来,说溥仪是一等战犯还真是高抬他了。他是一个王朝的牺牲品。王朝到了结局,总会有人不自主地被推上第一线,以粉身碎骨的方式维持它最后的尊严。

回到电影上来。我觉得,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导演以全新的视角,在两个多小时中讲述了溥仪的一生。在电影中,溥仪不再是我们一直理解的那个罪人,而是一个无知、本性中还有一丝善良的庸人。历史狂潮将他卷来卷去,他无能为力。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