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观后感(9篇范文)

河西走廊观后感是一种深度思考后形成的视觉表达,它主要围绕河西走廊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进行剖析,强调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交织关系,旨在揭示河西走廊地区的深刻内涵和价值。其特…

河西走廊观后感是一种深度思考后形成的视觉表达,它主要围绕河西走廊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进行剖析,强调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交织关系,旨在揭示河西走廊地区的深刻内涵和价值。其特点包括深入浅出、视角独特、观点鲜明,给人以深刻启示和思考。接下来,小编为你分享一些河西走廊观后感的范文,供你参考学习!

河西走廊观后感(9篇范文)插图

河西走廊观后感1

《河西走廊》有两集讲文化根脉,一条清晰线路在地图上标示着,当辅以时间轴线,其厚重艰辛让我触动很深。

公元220年,汉帝国历经409年的统治之后,最终还是崩溃了。西晋司马家族内乱,导致外族入侵,史称永嘉之乱,中国陷入三百多年的大分裂与大混乱格局之中。

如此乱世让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巨大冲击,斯文扫地,伦理尽失。身世显赫,家学渊博的名门望族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

求存,一部分向南,建立东晋王朝,一部分向西,渡过黄河,来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经过汉帝国400年的经营,已经成为躲避战乱的桃源之地,向西迁来的世家大族选择在张掖定居。

其中有当代大儒郭荷,郭荷避祸来到河西走廊,带来了亲传弟子还有数代家传的经史典籍。渐渐迁来的大族在河西走廊扎下根来,称“河西望族”。

敦煌少年郭瑀,闻名前来寻找郭荷求学。后来郭瑀的学生刘昞,也成为河西士林领袖。

北凉后期,出现“五凉文学”,河西地区向东晋朝廷进献了154卷典籍,宋书记载,其中有失传已久的西晋以前的古籍,也有刘昞等河西本土学者的著作。已经在中原失传的魏晋时期名著《人物志》就是因为刘昞为其作注,而在河西走廊保存下来,并得以传回江南。

以郭荷,郭瑀,刘昞三代师徒为代表的’河西学者,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风云际会的丰富世界,在那个天下分崩,豪杰并起的时代,他们不仅见证了河西五凉政权的百年风云,更牢牢坚守着一份属于学者的灵魂净土,与儒学传承的使命。

北魏政权,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将河西走廊的世家大族与工匠三万户,迁至他们的首都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自汉至今的河西文化与学术亦随之东渐,影响北魏鲜卑政权的文化转型和政治改革,此后的隋唐承袭北朝的政权系统,以强盛之势统一南北,开创了大一统的盛世局面。

中国国学大师陈寅恪对河西文化做出这样的评价:惟此偏隅之地,保存汉代中原之文化学术,经历东汉末,西晋之大乱,及北朝扰攘之长期,能不失坠,卒得辗转灌输,加入隋唐统一之混合之文化,蔚然为独立之一源,继前启后,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

看文化根脉的传承之路,在郭荷,郭瑀,刘昞的身上,我感受到一种文化使命感。心有志向,面对乱世时艰,面对出仕胁迫与诱惑,他们恪守儒家理念,让河西走廊成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一极。

我身为一个疆五代,祖上从甘肃迁入新疆,沿着丝绸之路西迁,求存。经过三代人的努力,从小县城东迁进入城市,求发展。到我们这一代,在父辈的认知与财富基础上,随着社会进步,交通便利,我们考学,就业,选择机会更多,行动半径更大,迁移能力提升。

不同时代,不论求生存还是求发展,人的迁移是逐水草而居。“水草”可能是食物,安定环境,资源丰富,合作机会,资金充裕,人员集中。迁移,意味着资源、机会、资金、人员的集中,总能从不同层面上满足我们的现实需求。

就比如企业里,哪个组织活力强,就看有没有四个集中,资金、机会、资源、人员。活力强的组织,环境好,资源足,机会多,合作发展迅猛。就像河流没有淤塞,活水流畅自洁,河流环境变得更好,有利于生态健康发展。

迁移永远是一个改变自己人生的可选项。永远,代表着没有年龄限制,没有时间限制,逐“水草而居”,“水草”可以是希望,是滋养,是救命仙丹。回想我们家族从东向西,从西向东,随着时代变迁,一代代逐“水草”而居的线路图,追逐的到底什么?有使命吗?有责任吗?

和菜头写过一篇文章《是怪物就去北京上海深圳》,里面写到“在北京、上海、深圳,唯一需要对抗的只有你自己。只要你没有被自己的欲望所摧毁,那么,无论你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都不会有人干涉……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头怪物,那么就应该一早去北京、上海、深圳生活一段时间。如果你认定自己是一头怪物,那么就应该尽早逃往北京、上海、深圳。城市越大,也就越容易找到生存的空隙,距离别人的眼光和评判也就越是遥远。在压力最大、竞争最强的地方,也同时有着最大的解脱。”

今天一个人留在大城市,无非两个原因:与事业契合度高,求财;为子女教育,求才。在我看来,向哪里迁移代表着选择权,是选择认知层次的领悟和传承,选择资本的积累和继承,还是选择在愤怒中绝望麻木,最终一点点落入虚无。

不谈远大的使命与责任,先把自己充实起来,让自己爱财(才)如命,让自己沿着求知求智去迁移。在路上,专注于事,对抗心中虚无,追逐内心安宁。

想起那句“对于内心没有方向的人,去哪里都是逃离;而对于生命有方向的人,走向哪里都是追寻。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都是流浪。”不禁自问,心有栖息之地吗?心还没有回答,胃却早已搅动嚎叫着“来份抓饭”。

河西走廊观后感2

“河西走廊”承载千年历史,神秘又美丽是多少人渴望探求的地方,可无奈盘缠无多,假期只能隔屏相望。一部《河西走廊》纪录片,让我不禁感叹汉武帝“广地万里,重九泽,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豪情壮志;感叹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家国担当;感叹匈奴退出祁连牧场时所唱“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悲壮凄凉。

感叹之余是更加深入的了解,从使者张骞的凿空之举,带来地理大发现使河西走廊正式进入了中原王朝的视野;到悬泉置驿站的设立确保了汉朝信息通畅;再到儒家文化再此扎下跟脉,最终反哺中原……这部记录片不再是单纯采用丝绸之路的传统角度,而是以现代化的视角,渗透了历史事件、民俗故事、经济战略、宗教信仰等的信息,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河西走廊展现在观影者前。不仅重现的是历史,更是召唤着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古有汉武帝命名“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武威即武功军威,以显示汉帝武功军威到达河西。张掖即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腋。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而得名。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他以这种方式将经略西部的`梦想留在河西走廊。汉帝国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实施国家主权,称之为“汉之号令班西域矣”。今有南海事件大众觉醒的口号“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现代社会公民意识应深深烙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历代王朝都抢夺着块肥沃富饶的土地。明末清初地缘政治学者顾祖禹对河西走廊的重要战略位置总结道:“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裴矩自制的《西域图记》中记载着三条丝路通道,河西走廊都是必经之地。他以史为鉴,参照仓慈的做法最终重兴商路。在上世纪,“中国石油之父”孙建初带领开采玉门石油,陈鑫一批年轻地质学家在孔雀石中提取出镍元素,对于物质匮乏的新中国是一大宝藏呀。风能也是近代开发的一个重要项目,一个个巨型风车伫立在广袤的平原上,它转的愈快,心神愈是容易被这片刻的欢愉剥离。

传统文化是有所依着、有所依凭,具象化的文物、器物、建筑本身就蕴含着文化继承的“密码”。刘昞和徒弟打造的只为安身的石窟最终成为佛教造像圣地——马蹄寺石窟群,佛教与儒家两种文明交汇的见证。河西走廊学术文化空前繁荣局面,形成与中原地区相对应的地域文化系统,成就突出的不仅是学术,还有以散文、诗歌、词赋为主的“五凉文学”。

开放的河西走廊,注定是日渐鲜活、近在咫尺的河西走廊。与此前的高高在上、遮遮掩掩相比,河西走廊越是开放、去神秘化,越是“有血有肉”,就越能成为公众触手的文化源地。

文化是一条绵亘不绝的河流,变化的可能是具体的呈现方式,不同的接受心理乃至各个不同的时代风气,而不变的人们濡染其中的体验与诉求。此间一草一木、一楼一阁,每一块斑驳的方砖,每一天的朝霞与落日,也都会不经意间进入人的内心,并与某个历史瞬间、沧桑往事对接,这处千年河西走廊也与人声气相投。

河西走廊观后感3

假期里我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叫《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有20集,到今天我只看到了第8集。

你可能会好奇什么是河西走廊。“河”是指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顾名思义“河西走廊”是指黄河以西的一条战略通道。

汉朝刚刚建立,北方的匈奴人时常来侵扰中原地区,月氏部落也同样被匈奴人欺负,他们一直往西逃亡。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系大月氏国共同攻打匈奴。可是在路途中张骞被匈奴人的骑兵抓住了,尽管被匈奴人软禁了9年,可是张骞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找准机会逃了出来。经过千辛万苦翻越了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月氏国,可是大月氏国的首领对于攻打匈奴并没有兴趣。

张骞只得返回长安。可惜他在路上又被匈奴捉住,他心系祖国,又逃了出来。回到了长安。尽管这次并没有联络成功,但是张骞带回了西域的地图和一些重要的军事机密,为后来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击败匈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河西走廊逐渐形成。

在古代,没有现代社会的交通工具,出使是一件危险又艰辛的事情,像张骞这样自告奋勇的人并不多。在这出使的19年里,张骞经历了很多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他牢记使命,最终成功的返回了长安。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看这部纪录片,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在通过对河西走廊位置的认识,我明白了很多古诗中的一些地名,比如:“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

河西走廊观后感4

《河西走廊》,一部值得推荐的纪录片,结构和细节都非常完美。热泪盈眶,十分虔诚得看完了。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本是开疆扩土、安定边境,未曾想造就了一个个奇迹,诞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在这部影片中,细细道出了一个个了不起的人物的故事。

“封狼居胥”扫除匈奴说出“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为汉帝国解忧远嫁的解忧公主,陪同苏武出使却默默无闻的常慧,为传播儒家经典传承根脉坚守一生的郭荷、郭瑀、刘昞三师徒,致力翻译佛经的鸠摩罗什,西巡河西走廊过雪山的隋文帝,历经隋唐两朝的重臣裴矩,来自吐蕃的萨班、八思巴师徒,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意大利传教徒利玛窦,“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抬着自己的棺材保卫新疆的战士左公左宗棠……是他们,让河西走廊更加绚丽夺目。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些历史留下来的名字仍旧熠熠生辉,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有幸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来了一次“环游大西北”的旅行,敦煌石窟、沙漠骆驼、丹霞山、魔鬼城、扁都口油菜花等等,那时候的惊喜与感慨仍不能忘记,那也是我一生中最美的回忆之一。

河西走廊,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历史的代名词。这里的盛衰枯荣,亦是中华自古至今的缩影。

河西走廊观后感5

一周看完了河西走廊,这种几天之内看一段几千年的历史的感觉,很震撼。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代皇帝也是有功有过,没有完人。如隋炀帝杨广这般的雄心大志开创了史上第一次中外博览会,开凿隋唐大运河,改革管制,均田制,为以后唐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但是杨广的大力发展基建与征战苦了农民,以至于矛盾激化不可调和而隋朝迅速灭亡。这其中给我的感悟颇深:隋的各种发展为以后的唐兴盛奠定了基础,但却让自己走向灭亡。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选择,但是平衡之道却是关键。应用到我们普通人亦是如此,把握平衡是个大智慧。历代君王无不亡之于平衡,就如天平,我们要不断的调整两侧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若是任由一侧重量加下去将永远失去平衡而坠入深渊。

延伸到生活中亦是如此:工作生活学习的平衡要把握,若是觉察自己陷入了某一个执念里面,要及时抽身,切不可沉迷进去。所有的沉迷必有其害。

从中学到的几点:

1.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王朝的兴盛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前人做了对的决策,但是决策需要几十年才能看到作用,这也叫战略规划。所以看看历史可以让自己学到什么是远见,历史让我们学会了拉长时间看到分析一件事。

2.平衡之道

从中看到平衡很重要,度很难把握,以后慢慢学习这点。

3.要开放自己,封闭让国家走向灭亡,也让一个人走向灭亡。

汉、隋、唐、宋支持对外贸易,到明之后开始闭关锁国直到清朝,长期的封闭导致国家经济衰退,人也是如此吧。

4.人无完人,历代皇帝都有功过,犯错不要苛责有功也不要炫耀,无愧于心就好

河西走廊观后感6

看完此纪录片,我心中有两大感受。

一是此纪录片的制作精良,恢弘大气,文辞解说优美,逻辑流畅,有趣易懂,对于像我这样喜欢历史的朋友,这无疑是一部十分佳作。

二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沉醉,被片中所记录的西北疆域无限向往和憧憬,被我国从古至今万千骁勇开疆阔土所感动,更是被那一位位英勇帝王作出的功在千秋的伟绩所感怀,万千思绪萦绕心中。

此片中讲述了从汉武帝刘彻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在河西走廊上发生的一系列历史变革以及繁盛过往,兴衰荣辱,起起伏伏,河西走廊用它宽容的姿态和胸襟见证了中国这一古老美丽国家的沧桑变化,见证了千年兴衰,也见证了中华儿女复兴抗争的不屈精神。

以河西走廊发展为主题,以朝代跟迭时间为主线,详细讲述了各个朝代帝王以及杰出谋略的政治家和文人墨客能工巧匠对河西走廊的发展,我也在影片中见证了曾经汉朝张骞的坚韧不拔,为丝绸之路的开创立下了不朽的功绩;见证了骁勇善战的霍去病大战匈奴王,最后收服投降的浑邪王,从而将河西走廊的版图纳入中原,见证了中原鼎盛万国朝和之景,也见证了河西走廊的包容与丰富多彩,儒道佛三种文化并存,来自西域的商人络绎不绝,空前繁华,见证了大唐盛世,同时也和河西走廊一起经历了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他就像一位长者,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之后,仍然屹立于那片广袤深邃的土地,宽容而博学,身上蕴藏着在历史的变迁中人类留下的文化瑰宝。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在见证历史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到,即使是从前万国朝和的中央帝国,闭关锁国,故步自封,也会使先辈基业开拓的江土被人侵占割据,因此无论何时,吾辈应当自强;但同时我又感怀祖国从1949年建国,从零开始,至今不足百年,便已得今日之泱泱大国风貌,可见我们中国人韧劲是多么强大,开拓创新是多么快速。虎父无犬子,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千古基业何其强大,相信不久的未来,我国必能实现宏伟构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河西走廊观后感7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勾起了一些或近或远的记忆。

自初中读到关于敦煌的故事起,就一直心向往之。曾经还向高中历史老师打听过某个闪现于志异小说的敦煌城主,以及书上寥寥几笔勾出的一场好仗。也亏得那位历史老师是个英雄不问出处的主,一心只盼着和学生分享正史野史中的奇闻异事,于历史长河中拾得些许真趣,管它教学大纲还是考试范围,向来有问必答,生冷不忌。他不清楚,还为此专程回家翻书,第二天兴高采烈地占用了我宝贵的十分钟课间休息。我极其喜欢和佩服这位老师,只可惜缘分太浅,文理分科之后,未能继续在他麾下受教。更为可惜的是,我高三之时,经历了一场教师罢课风波,风波之后有一批老师离开了学校,他也是其中之一。现在回想当时的感受,五味陈杂,却很难说出其一。想来一是时日已久,二是当年少不更事,空余对学校上层的满腔义愤,却体会不到从此师长是路人的零落萧索。

多年过后,翻开某本史书或是志异笔记,我还是会想起高一的历史晚自习,老师并不在A班驻守,一个人蜷在B班小教室的椅子上,有时刁根烟,等着有问题的学生去问。我匆匆赶完其他各科的作业,拿了历史书随便寻个由头,跑到B班请教。如果学生少,又都是我这种对历史有点儿兴趣,且不太在乎个把小时能多做多少数学题的闲淡散人,那B班便可以开一场微型历史讲座(因为统共也就三四人)兼茶话会。时间过得飞快,晚自习也不再难熬。

时间果真过得飞快,我已有五年多未曾见过老师。偶返母校探望师长,却无处可寻他的踪迹。

高三保送之后,得了闲暇。和同学相约,一行六人前往河西走廊。我是因为有些执念,朋友们有的和我兴趣相近,有的并不在乎出游地点,反正都没去过,准备的时候都很兴奋。最后我们出于时间、预算和体力的考虑,略过酒泉,定下了成都—兰州—武威—山丹—张掖—嘉峪关—敦煌的线路,除成都与兰州之间乘飞机外,其余都坐火车。现在想起来,那其实是我第一次完全丢开家长和旅行团,全靠自己和朋友筹划进行长途旅行。当然,家人联系了甘肃的朋友,在兰州和武威多有照拂,不过余程,全靠我们六人走完。所以,我与河西走廊大概真的有缘。

一路平安,相处的也很融洽,却并不完全顺遂。

武威的雷台汉墓,墓室早被盗掘,所幸精美绝伦的马踏飞燕还让世人有幸一观实物。不过真品保存在兰州市的甘肃省博物馆中,雷台汉墓只有景区门前的一尊雕塑。其余的记不大清,只记得墓道中有一处深井颇为奇特,罔顾近大远小的物理规律,你投一枚硬币下井,硬币在井底却大于实物。我没有查到科学解释,网上说法不一,建筑结构、光程和光程差、温度湿度甚至是心理暗示,有兴趣的人不妨一探究竟。白塔寺我们也去了,纪录片《河西走廊》第八集,详细讲述了白塔寺的由来及萨迦班智达,即蒙古国师八思巴的师父,波澜壮阔的一生。

我们的火车入夜才到山丹,山丹县城少有游人问津,一片黑灯瞎火,还有零星的本地人盯着我们窃窃私语,心里平添几分慌乱。好不容易在县城中心找到一处所谓最好的宾馆,要了两间房,房间很脏,一间的卫生间完全不能用,没有水;另一间只有一股涓涓细流,我们只好轮流去冲了冲脚,和衣而眠。我们来山丹是为了去这里的军马场,自前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后,山丹军马场便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军马场,据说当年汉朝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在此处圈地养马,西逐匈奴。我们一早起身,却被冻了个透彻。时值五月,山下却只有十来度,当地人说山上更冷,没什么好看的,还有人传言连马都没有。我虽带了羽绒服,但一行人中大多没带,只得灰溜溜作罢。虽然后来听一个去了的学弟辟谣,说五月也是有马的。无论如何,这只能成为一个遗憾,也成为了一个要再次前往河西走廊的理由。

张掖的丹霞地貌非常漂亮,我们起了一个大早,整个景区似乎只有我们一行六人,天空还飘起了星星点点的小雪,那种天地辽阔,唯我独存的感觉真的很好。我曾于冬天独自前往甘肃天水麦积窟,那一次,是真真正正整个景区就我一人,独自面对岩壁上容色庄严的石刻佛像,它低眉垂首,我战战兢兢。嘉峪关有龙门客栈的拍摄基地,还可以挑战横跨黄河的滑索。敦煌的莫高窟、鸣沙山,再往前的玉门关、汉长城遗址,连接着罗布泊的雅丹地质公园,说过它们的人已经太多太多,我也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了。敦煌市到雅丹地质公园的路十分颠簸,我们几乎是睡过去,被抖起来撞上车顶,醒来,再睡去,这么一路前往的。而莫高窟、鸣沙山离敦煌市区就很近了,租自行车半小时即可到达。笔直的长路人烟稀少,向前骑行,上一秒还是两道延伸交汇的线条,下一秒便巍然耸起黄沙堆成的高山,震撼突如其来。

直到现在还能想起那么多的细节,可见当初的旅行给我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当时的那群人,一个去了法兰西留学,一个选择去和袋鼠浣熊作伴,两个投奔日不落的大学,还有一个断了联系,不知去向。还好,因为有共同的回忆,大多数人一直联络着,来日相聚的机会还多。

《河西走廊》其实还是以历史为主的纪录片,按时序推进。虽然一向不太喜欢以演义的手法来重现历史的纪录片,但至少,这部不让人感到怪异和腻烦,而且地图画得很详细,再佐以当今的地理风光,风光摄影尤其优美,显得整部片子内容扎实。文案优美且不矫情,雅尼的音乐更是没话说。其中对博望侯、骠骑将军、汉武帝、隋炀帝等人的定位,也自有其惹人热血沸腾的独到之处。

片子里说,张掖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安西榆林窟都是佛教造像艺术的瑰宝,骆驼城遗址、黑水城遗址也是当年盛极一时的商路上尚未消歇的余韵,还有郭瑀隐居的临松薤谷,敦煌旁的党河风光,还有心心念念的七一冰川,当时未能一晤,盼望将来能有机缘。

河西走廊观后感8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部相当好看的记录片《河西走廊》,是真正的不看后悔系列。

首先,来说说该部记录片的良好口碑,豆瓣评分9.7,腾讯评分9.5,单凭这么高评分就知道该记录片的水准是相当高了。该纪录片不仅拍摄水平上等、配音旁白上等、情景复原上等,收获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而且最最厉害的是,《河西走廊》纪录片内容丰富,取材角度经典,记录的是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河西走廊》纪录片从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讲述了伴随朝代变迁的中国西部历史,展示了河西走廊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作为一个历史小白,通过观看该纪录片,将对中国历史的纵向脉络有初步了解。

记录片从张骞出使西域徐徐道来,通过各阶段历史最具影响人物展开描述,让人了解到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征途、商旅绵延的古道、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丝绸之路等多彩面貌。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路段,连接着亚欧非三大洲的文化贸易交流。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河西走廊作为佛教东传的要道,文物品类极其丰富,至今还保存着天梯山石窟、马蹄寺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闻名天下的文物古迹。

通过记录片的讲述,了解到河西走廊还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宝藏之地,拥有玉门石油、镜铁山铁矿、金昌镍矿等多处大型矿点,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十分丰富。

看完该部纪录片,对历史、地理、中西文化、政教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和思考,也为中华子民的探险精神、爱国情怀、人性之美所感叹!好想从西安启程,沿着丝绸之路的古道,去看看河西走廊上波澜壮阔的雄壮辉煌

河西走廊观后感9

看完《河西走廊》最大的感受就是:这辈子一定要走一遍大西北!这部纪录片放弃了通常纪录片的模式,没有学者专家访谈,完全用解说与音画牵引,用电影化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故事发生在河西走廊,从汉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十集纪录片里一瞬而过。

无论从画面、服装、表演、配乐或任何一个角度看,《河西走廊》都要高出其他所有历史纪录片一个档次。

本片从汉武帝开拓西域开始,一直讲到了共和国时代的铁人王进喜之所以起名“河西走廊”,而不是“丝绸之路”,因为那片地方只有汉唐才称得上丝绸之路,而河西走廊在其他历史阶段也都充满了故事。

没有冷冰冰的复述历史,而是把历史人物一个个鲜活的演了出来。既展现了先人们为了使命不屈不挠的一面,也展现了他们作为人的一面。张骞出逃时对妻子的不舍、少年霍去病的意气风发、年老汉武帝的回忆和恐惧…除了汉武、隋炀、左宗棠、林则徐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也讲述了很多小人物的故事,他们在历史上也许没有留下过姓名,却留下了足迹。

观众评论:只有亲身走在河西走廊,体会这苍茫大地,巍峨雪山,丹霞戈壁,大漠草原!才能感受霍去病将军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言是何等的悲壮!泱泱华夏,惟有这西部广阔的大地能带给我如此强烈的认同感。三千年丝绸之路的兴衰,河西走廊——这丝路的摇篮,如今又将沐浴着复兴的朝阳!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