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观后感是对一部讲述二战期间一位钢琴家在战争中生存经历的影片的感悟和反思。它关注人性、勇气、坚持和信念,通过对钢琴家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成长,展现出生命的韧性和人性的光辉。观后感通常包含对剧情、角色、音乐、视觉效果等方面的评价,以及对影片所传达的主题和价值观的感悟。接下来,小编为你分享一些钢琴家观后感的范文,供你参考学习!
钢琴家观后感1
不经意间,最近接触的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
印象最深刻的是战争前斯皮尔曼在波兰电台录制钢琴曲的平静画面,与战争的残酷,让人胆战心惊的轰炸声、枪声炮声形成的鲜明对比。战争让斯皮尔曼一家颠沛流离,最终除了他都被纳粹迫害,这样的一家人影射了无数经历二战的犹太家庭。战争带来的灾难,戕害无辜,践踏艺术。
影片是根据斯皮尔曼的个人传记改变,平静的讲述了战争中受尽的磨难屈辱,依靠求生的本能和坚强的意志,在友人的帮助下,得以在二战中幸存下来。在我看来,《钢琴家》这部影片并不需要高潮,影片中的一幕一幕已经足以震撼人心。
在靠近德区的居民公寓里,斯皮尔曼见到了久违的钢琴,连年的逃亡,性情本就忧郁寡言的斯皮尔曼,此时好似碰到一个可以诉说心中万千的知己,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和与家人分离的悲伤,他幻想着弹奏了一曲。
回到犹太人集中营的阁楼里避难,硝烟四起,经历枪林弹雨饱受战争摧残的公寓,已是一片废墟,只剩断壁残垣。此时,遇到了德国军官,不知名的上校,在得知他是钢琴家后,让他弹奏一曲。上校并没有枪杀他,而是私下救助于他,为他送去果酱面包,也不忘配上一把面包切刀,这让斯皮尔曼心存感激。战争结束之后,斯皮尔曼与好友去营救被苏军俘虏的他,无果。如果没有战争,这位德国军官应该和自己的妻子和三个孩子,过着幸福的生活吧。
钢琴家观后感2
第三次重温了《海上钢琴师》。不论第几次看,它都是我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在所有我曾读到过看到过的故事里面,许久没有一个人如1900般让我充满了迫切的冲动,想要去理解他,懂得他,感知他。
他手指划过键盘流淌出来的音乐,深情,动人,一如他不曾出口的情感表达。他慵懒典雅的身姿,孩童般纯净的天使面庞,清澈纯净的蓝眼睛······当这样的声音钻进耳朵,这样的画面印入眼帘,总是禁不住心里的激荡,大雨滂沱。不是难过,是深深的疼惜。是一种幸好遇见的庆幸与荣幸。
1900被遗弃在弗吉尼亚号游轮的头等舱里,一个黑人煤矿工在一架钢琴上发现了他。
因为是新世纪的第一天,养父丹尼给他起名叫1900。由于没有相关的出生证明,丹尼担心他被人抱走,所以1900从来没有离开过船舱。他就在这船一样大的摇篮里长大,他不知道海的尽头还有其他世界。就像他单纯地以为“妈妈”是一匹马,一匹跑得很快的马,一匹好马。尽管如此,有养父丹尼的疼爱与照顾,1900的世界是温情的。
可就在1900八岁的时候,唯一能够给他庇佑的养父意外去世。懵懂中,年幼的他便经历了生离死别。
丹尼的葬礼上,迷茫无措的1900听见远处隐约传来一阵动人心魄的声音。身边的一个亚洲女人告诉他,这是音乐。就此注定,他此生将与音乐结下深深的不解之缘。
钢琴家观后感3
两周前,我看了,《钢琴师》这部片。这部片主要讲的是二战时期男主角瓦拉迪斯罗,斯皮曼所处的国家被波兰占领,在德军不断的残杀犹太人的同时,身为犹太人的他们一家也要被送往纳粹德国集中营时,被一位当警察的朋友救了出来,但是家人却被送往了集中营,最后,男主角在许多朋友与自己的智慧,顽强的求生欲望下,终于坚持到了俄国人解放波兰的这一天。
看完了这部片后,我学到的是:一个人在困境里或者是做某种事情受到阻碍的话,如果有着不屈不挠的心态去面对的话,任何困难都会迎难而解。在困境时也不要有挫败感,只要有恒信与毅力,当然也需要有智慧,一定会帮我们走出困境。
在这部片中,我还学到的是:男主角之以所以能活到最后,除了自己的不屈的意志与智慧,还有许许多多朋友的帮助与支持才能最终活下来,从这点可以看出主人公平时是个极其有影响力的人,按因果论来讲,自然会得到很多很多人的帮助,所以说,扩大朋友圈子,助人为乐,朋友有困难的时候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朋友,在关键时刻朋友就会挺身而出。
在本片快结束时,主人公刚好走到一个餐厅里,当他准备撬开他发现的西瓜汁罐子时,发现一名德国军官,巧的是,德国军官并没有杀他,德国军官让他在旁边的钢琴上弹了一曲后,回去军部拿了大量食物给他,主人公很感激军官,谁知军官说不需要谢他,他说已经在以前累计救五六名犹太人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坏人的群体里并非都是坏人,比如说德国的纳粹侵略者,他们很多是被逼着来打仗的,军令如山,只得服从。
从这部片中,我既看到了钢琴师的智慧与强大的求生欲望,也看到了德国军官的善良与慷慨,这两个人都是大家值得学习的榜样。
钢琴家观后感4
很早就听过关于它的好评,也知道这是关于战争的一部影片。看着片名我就猜想,这一定又是一部个人荣辱兴衰史,要么就是此钢琴家在二战时又为人类作出了多大贡献,就好比辛德勒。可看完整场电影我才发现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讲二战时期一位普通的波兰籍钢琴师在躲避纳粹的追捕时的一切。片中的人物不想普通电影一样,每个角色都能得到一个结局,这部电影从头到脚只有纪实,没有刻意渲染什么人和什么事。本以为钢琴家会在劳动集中营里参与战斗,英勇牺牲或是出谋划策为抵抗纳粹作出最大的贡献,可没想到他竟然说了一句,顽强的抵抗又有什么用呢?当时,这句话让他的朋友着实震惊了一下,也让我对电影的发展有点摸不清头脑。看到最后,我期待的壮举也并没有发生,但钢琴家却死里逃生了。
刻意探究该影片带来的意义也经没有什么价值了,它只是单纯地在向人们叙述一些事实罢了。其中有关亲情,友情,正义,怜悯,救赎等等。电影用平淡的笔法为我们描述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屠杀,这种无声的表达令读者对犹太民族的遭遇更加同情,对法西斯的痛恨更添一笔。对战争,人们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电影的最后讲了一名德国军官,在钢琴家躲在阁楼时救了他一命。当时他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是被他的琴声陶醉所以不想抹杀英才,是怜悯,还是他知道德军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想提前抓一根救命稻草?这一切都是对生的渴求,一切奇迹也都是让生命来创造。所以,活下来才是王道。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钢琴家》电影观后感600字(精彩多篇)范文。
该篇DOC格式《钢琴家》电影观后感600字(精彩多篇)范文,共有246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钢琴家》电影观后感600字(精彩多篇).doc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编辑推荐:下载该Word文档
钢琴家观后感5
五月三十日星期一,老师让我们全班欣赏一片好影集,引发我很多的思维,我在想如果当我拥有惊人的某种天赋,而表现却是一种病态的狂热时,无论如何,那一定是处于接近天才的时刻到了,那到底我是幸运的还是不幸运的孩子呢?天才与白痴我想往往只界于一线之间,应该看当事者如何呈现出他所领悟的状况,所以常听妈妈说:“精神病患者是生活在自己的领域里,他无法以我们可以理解的方式呈现他们要表达的事件。”所以精神病应该是可以治疗的,只要把他的思绪拉回现实就好了,我们不是常常在电视剧中看到一些影星,经常因为受到一些重大打击后就发疯了,他们一定是把自己的思考封锁起来,只要能找出正确的钥匙打开那一扇门,一定就可以解救他们的,我在想那一些编剧与导演一定有念过医学相关的书籍,要不然那些发疯的影星到后来都会不药而愈,真是奇怪呢!
如果我的’父、母像主角的父亲一样那么严厉霸道时,我一定会找个时间悄悄的离家出走,可是我又没有钱这个方法一定行不通的,我需要再好好的想看,因为让小孩在一个完全封闭的教育及没有自己的主见环境下长大,不管任谁都会发疯的,幸好我的家人不是那样的人,他们会耐心的教导我和弟、妹,帮助我们打好基本的基础,可是当我们犯错时,还是会有所处罚的喔!可是我知道这是他们爱我们的方式,因为我和弟、妹都是爸妈的心肝宝贝,如不是我想他们根本懒的理会我们,而放任我们做任何事,因此我认为骂和打都是“爱”的一种方式,只要是当的体罚有何不可?套一句妈妈常说的话:“人要鞭策才会长进,以免长大不像样。”人是要经过多次的打击和失败才会的,所以不断的打击、失败是会让人持续的成长,今后我不知还碰到多少的挫折与瓶颈,我一定会坚强的走过,因为我有一群爱我的家人。
钢琴家观后感6
父亲、钢琴、音乐、爱铸就了他的一生,一位伟大的钢琴家,一种淡淡的哀伤。
刚开始看《钢琴师》的时候,大卫的一顿疯癫让我感到烦躁,但是当大卫回忆起自我的童年,当他演奏起那首肖邦的曲子时,钢琴曲的那种美感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力,让我有了继续看下去的兴趣。
我认为大卫的一生有着一种淡淡的哀伤,父亲对他有着一种变态的爱,一个“小提琴的故事”父亲将自我对音乐的热忱强加于他身上,使得年幼的大卫从小就务必承受着来自父亲的压力,但也正是因为父亲这种偏执的爱使得大卫醉心于音乐,让音乐完全占据了他的全部生活。
正是因为对音乐的热爱使得大卫与父亲反目,背井离乡到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对音乐的热忱让他完全投身于音乐,但是又无法摆脱与父亲之间反目的心理压力,那种众叛亲离的情感缺失使得他对音乐近乎疯狂,以至于最后精神崩溃。
妻子吉莲的出现给大卫的生活带来了光明,与吉莲的爱和婚姻改变了大卫的生活,再一次演奏会的成功更为大卫走出自我的阴霾带给了动力。
本片以大卫的回忆为主线,从小时候,到伦敦求学,到精神崩溃,到重新登台,这中间音乐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卫的一次次登台成为全片的线索,优美的钢琴曲成为影片的灵魂。
影片中很多场景给人很强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力,看完这部影片,对影片中的一些场景印象很深,大卫在雨中跑入餐厅的’狼狈,崩溃的他在众人面前弹奏时的自信;结婚时蹦着,跳着,像孩子般的自由和幸福这些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天才的成长总是充满坎坷,而天才的陨灭更是让人心酸与叹息,这正是大卫一生的真实体现,无法释怀的父辈的期望,心中怀着对梦想的追求,叛逆与梦想,让这个天才少年大卫在到达音乐的顶峰的同时却也进入了人生的低谷,但是最后大卫的婚姻与感情又为这位天才悲哀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无论是从情感的表现还是从音乐的使用来看,《钢琴师》这部影片都堪得上是一部经典之作,能获得奥斯卡奖项也是必然。
钢琴家观后感7
前几天闲来无事,便在某奇搜腾电影,翻看翻看着,便发现了《钢琴家》这样一部电影。
第一印象便是这朴实无华的片名,《钢琴家》,便不是说是一个钢琴家或者是一个关于钢琴的故事喽?怀揣这这样的好奇,我观看了这部影片。
142分钟的影片却让看后的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可讲的地方太多了,以至于让人不知从何说起……
那就简单说一些吧。影片的开头是美好的,钢琴家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了自己心仪的女子,但突如其来的禁犹太令,让原本美好的人生被改写,所有的犹太人被迫搬迁到人为划分的犹太区,受尽侮辱,历尽险恶。犹太人仿佛牲畜一样被军官蔑视羞辱,也被世人所嫌弃。犹太人们被困在围墙中,他们失去了新鲜的面包,更失去了生而为人的自由。而有些犹太人,不仅失去了自由,更失去了一个民族的节操,他们打骂同是犹太人的别人而来显得自己高人一等,但殊不知在别人眼里,他们是那低声下气的狗,是比那些失去了自由的人还可怜的人。
这部影片中最让人印象尤为深刻的一幕,德国军官发现了藏身的男主,却没有杀了他,而是听着他的钢琴演奏陷入深深地回忆中,更甚于之后主动帮助男主给之于食物衣物。这位德国军官本性并不是坏的.,而是由于战争的残酷而不得不去战斗杀戮,他不想死,所以在感受到钢琴家的求生欲后而引起共鸣。虽然最后他的确是死了,但这不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么?
战争,对于这个世界的危害是极大的,而对于一个家庭,对于个人,最痛苦的便是失去家人失去以前拥有的所有,而这些情况,在战争是最为常见的,活下来真的很不容易。影片极其深刻的以一个平常艺术家的亲身经历刻画出了战争的残酷,也表现出了一个人对生的渴望,让我们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厌恶战争而对生活抱以希望。总之,这是一部值得去看值得深思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