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电影观后感(4篇范文)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定义:这是一部描述日本入殓师小林大悟在面对生死、家庭与自我成长的人生故事,充满深情与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影片通过入殓师这一特殊职业,展现了生死之间的哲理和人性的…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定义:这是一部描述日本入殓师小林大悟在面对生死、家庭与自我成长的人生故事,充满深情与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影片通过入殓师这一特殊职业,展现了生死之间的哲理和人性的温暖。接下来,小编为你分享一些入殓师电影观后感的范文,供你参考学习!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4篇范文)插图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1

人们不会将大提琴手和入殓师相提并论,甚至很难将二者建立某种联系,但这种印象恐怕都在接触泷田洋二郎导演作品《入殓师》之前形成;随着大悟工作的日臻熟练,表情庄重、动作舒展、步骤娴熟,想必观影者会在入殓的细节上领会一些关于音乐演奏的魅力,如有送别亲人的经历则感触更为强烈。

管弦乐团解散了,从幼儿即苦练琴技的大提琴手大悟失业,不得不卖琴偿还高额的购琴款,去乡下老家渡过窘迫的日子。告别热闹繁华的都市回到乡村小镇,每一次我都难免凄惶,那种让人感伤的凋敝,让人揪心的冷清和让人惧怕的寂静始终挥之不去。泷田洋二郎也发现了这种反差,并不经意地表现出来,失望、颓唐而消极。

好在大悟的母亲留下了一栋小木屋,一间陈旧但精致的咖啡店,工作之余,大悟和妻子围着吧台吃火锅,上上网,拉拉琴。原野空旷,一望无垠,小镇点缀其间,顿生天地浩淼之感。站在桥上看流水,看鱼,或在庭院赏如雪的樱花,在花木葱郁的屋顶花园吃河豚卵。疲乏了,去大澡堂泡泡,聊聊陈年旧事……小镇的日子,像落花、像飞絮,岑寂,闲散、惬意,无拘无束。

曾经抱负远大的提琴手消失,让位于为人不屑的入殓师,过程不可谓不艰难,但放在大工业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也不难实现。在城市里,工业化耐心地摧毁关于美的一切,艺术、想像,包括回忆。或许,我们都只有在人人选择逃避而又向往的乡村复原被一点点抛弃的童话。

回到入殓这个话题。无可厚非,我们一如既往地欣欣然期盼新生,恐惧甚至诅咒死亡,但死亡始终无法抗拒,每个人都无法决定死亡的时间。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好好活着,珍惜在世的每一寸光阴。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2

除了宫崎峻的动画片,我很少看日本的影片,相比它的慢节奏,我更愿意感受好莱坞大片的跌宕起伏和惊心动魄。但是这部去年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入殓师》却改变了我固有的观念!

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尊重生命和死亡的电影。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是东京一家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家,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他,在经历了4个月的管弦乐演奏后,得到的却是“乐团解散”的噩耗与购买乐器的高额债务。迫不得已,大悟与妻子美香回到了故乡,过起了清贫的日子。不久,在一则有着“年龄不限,高薪保,按实际劳动时间计费,旅行助理,NK代理商”等字眼的广告的误导下,不明真相的他成为了专门把死者送往安乐土的入殓师。

从扮死者拍入殓指南DV开始,到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者——一个去世两周已经腐烂的独居老太太。他的生活从人生顶端跌入悲惨低谷,每天带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的他,哪怕看见饭桌上妻子煮熟的肉也会想吐;更因为对美香难以启齿,最初的他只能独自在痛苦中挣扎……但渐渐地,在性情古怪、工作认真的社长佐佐木的指导下,他慢慢喜欢上了这份特殊的工作,明白了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是有其独特价值的。这样的“死亡仪式”,能够满足死者生前的心愿,也缓冲了生者对死者离去的悲痛,并为死者的家人留下最后一眼的“美丽”记忆——这,就是这份工作真正的意义所在。

这是一部有着积极向上意义的电影,尽管没有谈到宗教,可同样让人感觉有宗教一样的平和与神圣。看着入殓师带着严肃又宁静的神情,严格地按照特定的程序,虔诚地给死者洗浴,穿衣,化妆,让人感到:死亡并不可怕——那不是归去,而是启程。也许,入殓工作对于死者毫无意义,只是给生者将难以言出的情感释放出来的唯一机会。既然人们都觉得生如夏花一般绚烂,那死也理应像秋叶一样静美。所以,入殓仪式就是生者向死者表达的最终又最重的敬意,入殓师也正是因为了解这一切,才总是能以其对死者的尊重在最后一刻赢得人们的尊敬与对这个行业的改观。

整部影片的色调淡雅,忧郁,沉静,内敛——浅黄的草,银灰的树林,潺潺的流水,茫茫的雪山,带着典型的日本式的审美将情节和对白时而沉重、使人热泪盈眶;时而又轻松幽默、令人忍俊不禁衬托地淋漓尽致。在绝大多数电影中,死亡常常被表现为血腥和暴力的结果,只有这部片子,才能让人在认真地思考、感受死亡之余,还能从中得到生活的激励及对生命的敬畏,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而不仅仅是悲怆和痛苦。

最后,我想引用片中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作为结尾:“使已经冰冷的遗体复生,授予其永恒之美。那是准确的,冷静的,一种至高无上的爱。在最后的时候送别故人,静谧地,那一举一动都是如此的优美……”。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3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是社长对入殓师这个职业的温馨解释,也是我对《入殓师》这部电影孕育出独特感动的理由。

在影片中,因乐队解散而失业的小林大悟不得已和妻子回到乡下老家,并阴差阳错成了一名入殓师。在与死亡接触的过程中,大悟逐渐体会出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真正意义。由排斥到接受,由恐惧到热爱,这份常人避之不及的工作给他带来了无数误解和鄙夷,甚至连妻子都离他而去,但大悟犹豫彷徨后却依然选择坚持,最终赢得了人们的理解。

大提琴悠扬浑厚的音乐打破了死亡的沉寂,带我们感受着大悟内心的洪流。起初的恐惧痛苦让他的灵魂彷徨无措,在社长的鼓励下勉强坚持了下来,开始了不同与常人的生活。在一次次面对生与死的过程中,大悟逐渐明白了入殓师的真正职责:给予死者尊重和宁静,也真正热爱起这份不同寻常的职业。正如林徽因所说:“任何事情只要愿意总会变得简单。”小林大悟享受让死者重现生前美丽的过程,所以,他可以不顾他人鄙夷的.目光,不顾亲友辛辣的嘲讽。即使被家属嘲笑“赚死人的钱”,即使妻子无法理解而离开,也不愿放弃。

在我看来,正是小林大悟心中的温柔和执着让他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哪怕痛苦过,哪怕伤心过,哪怕迷茫过,可他依然坚守着,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动去改变他人。他用他的细心,他的温柔让年轻的妈妈重现美丽;给逝去的老奶奶穿上想要的长筒袜;为澡堂的婆婆系上最喜欢的黄丝巾。此刻,他不仅仅是为了金钱而工作,还是为了自己的心而工作。他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入殓师,无关经验,无关名声,只因那颗仁慈温柔的真心。从那释然愧疚的“他是我儿子”中,从那后悔怀念的“今天是她最漂亮的一天”中,从那感激深情的“孩子他爸,谢谢你”中,小林大悟感到了人间真情,也找到了他的快乐,他的归属。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了一程。”小林大悟让死者有尊严的走过了这扇门,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认同。随着小林大悟的成长,伴着这个有欢笑有泪水的故事,我懂得了:爱,可以创造奇迹。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4

对待生死,我也许不会再惘然

《入殓师》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我不得不这样说。

之前是有点害怕的,怕什么呢?怕死亡,怕尸体。“死亡”这个话题总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惧。心里那个模糊的感觉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殓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殓师》的第一个镜头,就让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静下来。车中的人紧锁的眉头中有淡淡的忧郁,车外白色的基调的景,肃穆寂静。当小林大悟仔细地为死者擦拭身体时,当社长耐心地征求家属化男妆还是女妆的意见时,我才发现,入殓师这个职业竟如此神圣庄严。通过入殓师的双手,我们看到了怎样将尊严还给死者的过程,看到了生者与死者优雅告别的仪式。死亡,在这里已不再令人恐惧,生与死,在这里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续。入殓师,以他那无比尊重死者的心态,使死者以干净优雅的姿态踏上另一个崭新的旅程。

从误打误撞当了入殓师时的脆弱与抗拒到最后对这个职业忘我投入,小林大悟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忘不了那个趴在棺木上看着妻子遗体泣不成声的丈夫,忘不了那个为去世的男人留下满脸红唇印的一家人,她们一边大笑一边痛哭着说:“谢谢了,爸爸”。那亲属们对死者的不舍、怨悔、留恋、误解都随着一场场庄重的入殓仪式归于平静。原来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也可以被如此温柔对待,原来人在死后也可以这样安详,这样宁静,这样美!——我彻底对入殓师这个职业改变了看法。

那个在大悟老家一直开澡堂的艳子,为了给邻居一点方便和家的温暖把澡堂开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送她火化时平田对她说:“后会有期!”是啊,后会有期。不会永垂不朽的我们终将奔往那个地方的,对吧?那一直以来我们怕什么呢?怕死亡,因为觉得那是一种永恒的失去。但《入殓师》却一直再向我们传达一个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不过是一扇门,让我们通向更远的地方。村上春树说:“死亡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当“往生者”安息,当活着的人坚强,当释怀后的爱在每一个人心中流淌传递,片刻即成永恒,万物也许就这样生生不息。

作为一部以殡葬业工作者为主角的电影,“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然而“死亡”却绝非影片真正的主题,“死亡”在这里单纯的只是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影片的最后,大悟在经历一番挣扎后终于原谅了父亲。悠扬的大提琴声再次响起,虽然泪水已模糊双眼,但心中却豁然开朗。我想,对待生死,我也许不会再惘然。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