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9篇范文)

《围城》是一部充满讽刺意味的小说,它通过描述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无奈。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同时揭示了社…

《围城》是一部充满讽刺意味的小说,它通过描述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无奈。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同时揭示了社会现象的荒诞和不可理喻。读后感是指读者在阅读完一部作品后,对其中的主题、思想、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评价,从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和认知理解。因此,读完《围城》后,读者可能会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困境和无奈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会对人性、命运、生活等方面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接下来,小编为你分享一些围城读后感的范文,供你参考学习!

围城读后感(9篇范文)插图

围城读后感1

有的参考书上,《围城》被列为给初中生的推荐书目,我认为这是不妥的。并不是说《围城》有多么地晦涩难懂,而是因为想要理解《围城》,必须要有一定的阅历,里面的讽刺挖苦,作为中学生就是可以读懂的了,但是想要了解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的内心感受,就是非常困难的了。

《围城》的一个特点是整本书中基本没有什么大事件,似乎描述的一直是一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普通知识分子回国后的平常经历,从头读到尾,都没有什么能够让你内心激荡的情节。而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也给人一种没有什么可以赞美的地方的感觉。但是,这恰恰就是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它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剖析了那个时代的所谓知识分子的冷漠、阴暗、狭隘、软弱并将这些展示到了读者的眼前。尽管钱老在出版这本书的时候强调过“这不是一本影射小说”,但是无疑,这本书的确给那些当时海外归来的所谓精英当头一棒。

《围城》中从来没有眼泪,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批判;《围城》中从来没有搞笑,取而代之的是诙谐的讽刺。钱老以幽默来书写《围城》并没有使批判失之厚重,反而更能使沉浸在海归一梦的知识分子们惊醒过来。《围城》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感动或是崇敬,但带给了我们理性的思考。

《围城》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故事的不完美性,方鸿渐的经历从哪个角度来讲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故事的`结尾也并不令人感到满意:方鸿渐与真正懂他知他的唐晓芙失之交臂,却和并没给读者留下什么印象的孙小姐结了婚,这无疑是可惜的,但也揭示了生活的不顺人意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一定也能让读者加以思考吧。

钱老的学识渊博在这本书中完完全全的体现出来,古今中外的典故信手拈来,却又与故事配合得恰到好处。直到现在我还是对将鲍小姐形容成“熟肉铺子”的比喻记忆犹新。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钱老即使是书写婆媳、妯娌之间的猜疑、矛盾、貌合神离也是入木三分,跟现在充斥在屏幕上的各种黄金档婆媳剧比起来,真不知道要高明了多少。

现在的书中,都是些重口味的剧情,大起大落,爱得死去活来,经不得咀嚼,钱老这样的好作家,已经很少了。

围城读后感2

我喜欢钱老先生的写作风格,夹叙夹议,语言既讽刺又不失幽默。钱老最厉害的是他的比喻功底,人间百态,儿女情长都在他的笔下变得格外真实。慢慢品味书中的各色人物,确实是一大乐事。钱老先生对人物的塑造很成功,一个人本就是复杂的多样的矛盾体。

小说的背景发生在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游学归来。说是到海外深造,令人感叹的是他学的不是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而是中国文学,仿佛国文到海外之后会升值似的。方鸿渐的兴趣颇广,却没有一门有什么造诣。为了应付父亲和岳父,他出钱买了个假博士文凭。虽说现在文凭造假困难,但是学术造假确实屡见不鲜。可见,时代进步了,人的某些个劣根性依然没有摆脱。

此外,还有一点是方鸿渐的“学艺不精”,我觉得很适应当下的景。网络世界发达了,人们学习知识应该更加广泛、自由和灵活,却还是难出学术上的奇才。甘心坐冷板凳的人少了,急功近利的人在日渐增多。凡是一门学问,颇受欢迎的是标有某某速成课的字样,去点开一听,莫过于是应付考试的`“锦囊妙计”,更劣质的也许是一些空泛的大道理,毫无实质性的东西。曾经红极一时的“成功学”就是的讽刺。最近火爆网络的14岁天才少女,其背后不过又是一个“成功学”陷阱。

反思我自己,也许就是现实版的“方鸿渐”,兴趣颇广,却是一事无成。不过,我的内心又是不愿承认的,因为我不是他。

有趣的是,我明知钱老是在讽刺方鸿渐这类读书人,我对方鸿渐却是谈不上厌恶,而是同情。他在团体中存在感低,用处不大。他性格优柔寡断,容易被他人算计利用。他没有什么远大志向,习惯走一步算一步。以至于他的婚姻和事业都以失败告终。他的懦弱,他的顺从让他注定失败。他又有些单纯,看不清孙柔嘉的计谋,与孙小姐匆匆步入婚姻。最后孙小姐性格完全暴露,他才有所察觉,为时已晚。

围城读后感3

当我们手捧书籍阅读的时候,其实这也是学习与进步的过程,毕竟在探索知识的文学海洋之中,往往都需要我们参与其中才能得以成长。以下是由过,那时只是随便地翻翻,并没有认真的体会其中的含义。我最终仔细的读了一遍,读完以后,对这本书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围城》在人物塑造及语言的幽默上首屈一指的。在描述一个小孩外貌时,为了表现眉毛与眼睛离得远,文中的语言是“眼睛和眉毛彼此象是害了相思病”生动而活泼,让人发笑,却能到达更好的表达效果。还有说鲍小姐穿着很暴露,文中说她是“局部的’真理,因为真理总是赤裸裸的”。实在让人忍俊不禁,却不显得庸俗。在刻画一个十分小资、小器的商人形象时,这位商人的语言中便总夹杂着鼻音浓重的英语,而他那自以为自得的这一堵堵城墙将一个人牢牢地围住,制约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使他演绎出一幕幕的悲喜剧,也使他终究成为一个被堵在城墙之中的鳖。

杨绛女士曾说过“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句话便很好地为世人诠释了“围城”心态。人要学会珍惜此刻所拥有的,让自我的生活多几分舒适,少几分带着牵挂的苦楚;多几分欢乐,少几分带着瑕疵的不如意。珍惜此刻,就是要避免让自我在以后的日子里再有遗憾;脚踏实地抓住今日,充实今日,完善今日,在今日这张纯洁的白纸上画下美丽的历史画卷。从某种意义上说,珍惜了今日,就等于延伸了自我的生命长度,升华了生命的意义。拥有知足,就拥有幸福。

有时候,什么值得珍惜,什么应当放弃,自我也会有困惑、迷茫之感。那些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答案,等待时间来检验吧。重要的是,学会珍惜此刻所拥有的,生活会更加完美,笑容会更加灿烂!再也不要在所谓的“围城”中进进出出了。

围城读后感4

《围城》我是先看电视剧,后来有断断续续读丁些片段(这本书情节连续性不强,确实可以跳着读),最近才—口气从头到尾将整本书读完。读完以后,对这本书又有了些新的认识。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读完《围城》,我发现,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从主人公精彩而又独特的故事前后,我看到了作者所表达的人性和表现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动传神的描述。我认为,这些精髓需要我们去理解、去意会、去感悟……

围城读后感5

假日里读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感受颇深,性格决定命运,我想是这样的,书中的主人公方渐鸿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他虽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则,甚至还带有一丝玩世不恭的态度,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使他身陷“围城”。其实,“围城”都是自我创造的,他想成为大人物,这出发点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变环境,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在那个时代,作个大人物不容易,务必有高尚的品质和情操,要具备很多优点……用自我的人格魅力赢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门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我都觉得对不起自我的事情。而方鸿渐,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应对自我的欲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向在两者交界处游荡。正是这种性格,使他身陷自我为自我创造的“围城”。

我认为,做人就应有原则,就应用正当的手段去达成自我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此刻实现不了,就只能说明你自身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要多看看自身的因素。如果目标很大,可能自我无法实现,那也不要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要做事,先学做人,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做人原则都没有,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觉得,一个人一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学会做人,当自我已是不惑之年时,回想自我的一生,或顺利,或坎坷,但自我问心无愧,这便是一生最大的成就

这本书写得也很有文学色彩。作者幽默的笔墨使一个性格鲜明的小人物跃然纸上。有人说,方渐鸿是作者本人的影子,无论是真是假,方渐鸿这个人物作者描述得十分到位。作者的笔墨幽默,在几处人物的外貌描述中也得以体现。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语言讽刺嘲弄一些社会现象,文字顺畅,使人读起来通俗易懂。在写作方面这本书也有很多我值得学习的地方。其实,有时我们也会身陷“围城”,但更多都是我们自我为自我创造的。我以前也有很多烦恼和困扰,此刻看来,也不足为奇了。成功要靠自我努力争取,“如果你失败了,就说明你还不够强大,让自我变得强大起来吧!”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变自我。只能是我去适应环境,环境并不会来适应我。想要打破自我身边的“围城”很简单,凡事应更多地站在客观的角度去思考,多找找自身的原因。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完美,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

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完美,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完美的理想。当我读完全文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感到意犹未尽,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这样都“结束”了吗?对于主人公的故事,对于整个《围城》,让人去细细地思索、静静地品味、慢慢地鉴赏。全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时光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时光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刘墉说:“我们总以为世界的温暖全来自阳光,其实脚下的大地更有着令人惊异的热力。天没暖,大地先暖,所以有许多花能钻出冰雪绽放;人情不暖,大地先暖,所以我们能在尘世做一剂清流。”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别人的生活丰富多彩,总想闯进别人的生活之中。但事实上这些都是错觉,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围城,他们都有着自我的困惑与愁苦。同样每个人都会有自我的精彩。

围城读后感6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就像陈年的老酒,喝时直击味蕾,给予人心灵的震撼,再回过头细细品味时,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主人公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方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到达上海后,在准岳父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但最终与此二人感情破裂,并由此结识了苏的同学赵辛楣。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围城”二字完美地概括了方鸿渐的一生。

“围”住他的第一圈就是他那造假的学历。他骨子里是个不折不扣的知识分子,在心中是渴望一个能拿得出手的学历的,但他的懒惰注定了他在学业上的失败,所以他为了面子买了一份假学历,却没想到要用一生的谎言去弥补这一个谎言。在回家探亲时、在学校教课时、在无数的酒席上时,他造假的学历每每让他后悔莫及,但他无法改变这残酷的事实,他一生都被“围”在谎言的城里,却不知这都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而“围”住他的第二圈就是那虚无缥缈的爱情。“婚姻就像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他的一生都被“围”在爱情的城里。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都是他生命不可或缺的人。在这些人中,苏文纨代表了女性的虚荣,她是因为虚荣所以亲近、引逗、诋毁、嘲笑方鸿渐。她之所以选择方鸿渐也是认为他软弱,自己能控制住他。而唐晓芙才是方鸿渐的心上人,方鸿渐对她的感情最纯洁,两个人本来是最理想的爱侣,但方鸿渐不幸被她表姐选中了——“我得不到别人也别想得到”于是这一对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完了。孙柔嘉在方鸿渐心目中只不过是“不讨厌”,但最后还是无可奈何的娶了她。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各种诱惑与向往,树立着一道道未知的门,我们不知道门后的东西是什么,是好是坏,只能等待着好奇驱使我们去开启,接着通过一座又一座围城,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欲望、人心、利益,共同筑起那一道道坚实的不透明的围墙,我们无法窥探到里面任何东西,一切都是未知。生活就是这样,你不可能预测到一切,不可能百分百命中好球,不可能事事顺心,唯有自己去亲身经历感受那是什么。

围城读后感7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第一次阅读《围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这本书的题目也是取自这句由书中才女苏文纨所说的话。其实这本书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

小说以方鸿渐的一生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浮沉。在感情上,方鸿渐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对鲍小姐,他失败于胆怯而无力反抗;对苏小姐,他失败于不敢多言,优柔寡断;对唐小姐,他失败于无所行动;对孙小姐,他失败于没有判断力,掉入孙小姐设的婚姻陷阱,最终只能自食苦果。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他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

而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他离开那里后,却还要面对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地接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地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只是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其实文中所有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座围城,大多也仅仅是为了一点私利或者是一个面子,这也是民国时期封建思想与崇洋思想的盲目结合所带来的弊端。

钱钟书先生以幽默的语调,除了批判当时之人或顽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种种行为,调侃当时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外,真正要阐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永远要在无形的城内过完一生。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只是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那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价值。

围城读后感8

有人说,因为一个人恋上一座城;而我,因为一句话,恋上一本书!

第一次接触《围城》这部小说是在高中语文课本上。当时就深深被“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这一句所吸引,很可惜,那时总是没有机会拜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后来毕业了才得空看完了那本心仪已久的著作!

《围城》这部小说取材于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期。小说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主线,描写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等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揭示了一些所谓上层知识分子自私、贪婪和虚伪的人性。

今日再次拾起这本书,对于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我又何尝不是像方鸿渐一样不停地进城出城,盲目的不停地奔走反复,只为了一张文凭,一张出城的通行证!正如钱钟书先生在书中所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掩起来。”我还是一个学生,我的那座城里面又有些什么东西呢?依然还是是学校吧,我只是这城内的一人,而这一堵堵城墙将我牢牢的困住,我的思想我的行为都被禁锢着,只能在这个城里面演绎着一幕幕的悲喜剧。和很多人一样,我想拼命的逃出去。而城外的人呢?他们正无比兴奋地期待着进入这座华丽的城堡,就像几年前的我一样。为了进这一座城,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城,而今身处在城内的我们又满怀希望地步入下一个城——工作。

突然地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人生就像是一个围城,人们总是从一座围城跳入另一座围城,却始终无法超越围城。难怪钱钟书先生会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来。”

轻轻地合上书本,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满脑子都是方鸿渐与孙柔嘉吵架时的情景,那末了的句号,似乎并没有意味着故事的终结,反而像是在向人们宣告着另一个新故事的开始!

围城读后感9

《围城》这部作品是钱钟书的一部长篇小说,我高中的时候将这本小说看完了,只是当时对那种感情没有办法深刻理解。“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贯穿着《围城》这部小说。围城也是钱先生的代表作。

主人公方鸿渐海外留学回到家乡,受到很多人的恭维,但他在留学期间游手好闲,无心学习,并未学到真本事,只混到一个假的文凭,所以回乡后并未得到高就,只在一个规模较小的银行工作。

在工作期间与苏文纨、唐晓芙发生爱情纠葛,无果。后跟着赵辛楣同孙柔嘉等人来到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后因种种原因回到上海,在途中与孙柔嘉订婚。本以为结婚后生活会很幸福美满,但终究因双方家庭的关系与压力和两人性格的差异太多经常吵架,最后不欢而散。方鸿渐神经麻木,在睡梦中感到人生的讽刺与伤感……

同时方家的一些封建礼节折射出当时社会还存在很多封建落后的现象。当方鸿渐回到家中不久,方父母便提出反对结婚自由,要早早的为儿子找一个媳妇。可见那种包办婚姻的思想依然存在,真是令人恐惧,而且方鸿渐的两兄弟的两个儿子,一个叫阿丑,一个叫阿凶,说是为了避邪而取这种难听的名字,真是笑死人!

方鸿渐命运里的几个女人。首先要提的是苏文纨,一个出洋留过学,可谓是才貌双全的人,可是她只是一厢情愿而已,鸿渐没有为了一个上流人者而失去理智。其次是苏文纨表妹唐晓芙,或许方与唐结合后方的命运结局不会那样惨,但因种种原因两人各奔东西了。最后是他的妻子孙柔嘉。她是一个很平凡的女人,但两人情投意合,相处得很好。只是双方家庭的流言蜚语太多,两人终被这种精神压力搅得不得安宁。

《围城》创作背景是民国时期,也是中国人抗战时期,当时很多人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而有一群人,他们没有上战场,而是跟着部队一起去西南联大,钱钟书的作品非常让人感到一种紧张。我们今天没有经过战争,但是我们依然要时刻保持警惕,做正确的事情,走出围城。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