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是指对作者龙应台所著的同名散文集《目送》中的主题和情感进行深入理解和反思的文字表达。它通过对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主题的描绘,以及作者对人生、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思考,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感悟。读后感通常包括对作品的整体评价、主题分析、情感体验以及对个人生活经验的反思等。接下来,小编为你分享一些目送读后感的范文,供你参考学习!
目送读后感1
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行将合上时,却有想要流泪的冲动。在闹世喧嚣、张狂、失意、疲惫、喜悦、悲伤,以及任何的时候,都值得一读。
目送,毕竟会是跟随每个人一生的动作目送吸引了我,龙应台笔力独到,以女性细腻感性的笔触剖析人生的悲欢辛酸——“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样的句子读起来令人心碎。为人子女者当读此书!
对亲人,对家庭,对生活,这些我们天天要面对的,我们已经熟悉到视而不见,忽略不计的.,让我们喜欢也让我们无奈的一切的一切,龙应台作了真切的描述,触动了人性的柔软,善良和美好。当然更多的是共鸣,因为她所提出的正是我们父母这一代人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我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似乎也在讨教对人生、对社会、对亲人如何交往的真知灼见。
龙应台的《目送》是本难得的好书。在你看完前几篇,会产生一种感觉——不忍心读下去,读完了,就没得读了。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的是她个人的情感。写她与儿子一起逛街时,儿子不愿跟她牵手过街,儿子大了,有了疏离感;写她母亲得了老人痴呆症,反反复复的问她是谁,写她与母亲逛街,母亲的那个爱美样子;写她与父亲同样在过街时,要牵她的手,而她已经人在中年,写她父亲最后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时,由于佣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龙应台的文笔优美而细腻,将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娓娓道来,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笔端,跃然纸上。只是让人不禁为之唏嘘的是,父母老后的情形。我甚至觉得在美丽文字的背后,龙应台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时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
这个社会是需要关怀老年人的。虽都说老人像孩子,但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征,而老,那是英雄迟暮,美人易老时。那是一个成年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时刻,那是垂垂老去等待死亡的时刻。那时,多少预示了人生的悲怆。或者,说的白一点,人,要有个好死!
目送读后感2
我的脑海中总浮现着这样的场景——
那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每一个人都要走过的路。路中,站着一个人,一个母亲。她看着,目送着,凝望着。孩子像迫不及待离开巢穴的雏鸟,义无反顾、毫无留恋地奔向那个他们心中的“远方”,奔向生命的绽放。可他们从没有回过头。
从没有回过头。
父母,已经饱尝人间疾苦哀伤,正在渐渐衰老、退化,用他们蹒跚的步伐,一步步走向枯败、死亡。可时光却不让他们回头。
不让他们回头。
这也许就是目送。这本书中,作者用深邃的眼光、深情的笔触,缓慢而又忧伤地记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既有款款深情,也有绝决冷漠。通过这些文字,我们能体会到人间深情以及离别惆怅。
其中,我记忆深刻的.是《回家》这一篇短小的散文。一个女儿牵着母亲,好不容易才把严重失忆的她拉上了火车,而那母亲却闹着要回家。女儿明白,妈妈要回的“家”是一段时光,那曾经美好、温暖的快乐时光……但她不得不安慰母亲:
“这班火车会带你回家。”
看过不由心酸。一个脑萎缩的病人,连最亲最爱的孩子也不记得了,却只记得“回家”。
在这个时候,面对记忆的失去,生命的流逝,作者也只能看着,目送着凝望着,母亲在“回家”这个信念的支持下,越走越远。她固执得不让你追上。
人生无非就是这样一场又一场的相送。
当那英姿勃发的年轻的孩子脚步慢下来,面上沧桑起来,明白过来回头看看时,却只能看见苍老的父母,相扶相依着,蹒跚地走向死亡。
正如他们的父母中年时的目送一样。
永远追不上,赶不及。
目送读后感3
《目送》是龙应台的著作,在我看来,书中的故事也是我们生活的写照。
“我慢慢的、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人生怎么不是在亲人的一次次目送中度过的?曾经的我单纯、天真、可爱,躺在母亲的怀抱中,要她和我玩玩具,要她给我讲百听不厌的小故事,我十分依赖她。
后来,我与家人之间仿佛隔了一堵钢铁造的墙,母亲无法进入我的内心,我也无法理解他们对我的爱。
父亲说:“我要去出差。”第二天,母亲推开那许久没有打开的房门:“老爸要去出差了哦!”我低着头,快要趴到桌上,一声不吭。“他要出去了,快出来说声再见啊!”她又冲我叫道。我终于抬头,用反感的眼神望着她:“走就走嘛,又不是不回来。”话音刚落,他就匆匆走了。没等我说再见,只留下一阵沉重的关门声。回过神来,屋里显得寂静而冷漠。
我走在成长的路上,却与父母“渐行渐远”。然而作者对她那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是那么有耐心,无数次对她的母亲说:“我是你的女儿,你记得吗?”记得有一个公益广告,痴呆的父亲在聚餐时不顾形象把饺子塞进口袋里,说:“我儿子最爱吃饺子。”这让我深思,难道只有在父母到这种境地我们才懂得去关心、理解他们吗?如果某天父母头发苍白,认不出我们了,那又是多么深刻的伤痛?
这本《目送》告诉我应该把握现在。让我感受到了父母亲对我“渐行渐远”的伤感。为了明天不是遗憾,我决定去理解这份亲情,更加珍惜它,爱护它……
目送读后感4
在淡绿色的封皮下,藏着平凡世界中行行色色的人和事。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一个伟大的母亲,望着自己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题记
她的笔划过三代走过的人生轨迹,划过幽静的市井深处,划过红尘间都市的繁华,划过盎然春色,划过刺骨寒风;她一枝笔划过人生,看尽人间悲喜,从灰白的老照片到缤纷的彩照,她总是能用笔将定格的那一瞬轻轻点醒,诠释那一个个目光中流出的.情感。
她,就是龙应台。
本以为,《目送》只是一本屡见不鲜的平常散文集,但翻开品读后,她犀利的笔触,刹那点亮了我的心灵,唤醒了我的灵魂。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没有人不被这样的话语打动。漫漫人生旅途中,又有多少人理解这句话呢?亲情不需要浮夸的幸福,不需要无端的享受,而仅仅是不断用充满爱与期望的眼神目送他渐行渐远。这是人生之法。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途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她仅用这句就点醒了无数人之间相信与不相信的争论。她的语言不偏爱任何一方,只是用一种朴实的笔触告诉人们,人生的漫漫长途,就是在不断地相信与不相信之间行走,年龄的增长意味着你正在相信或正在不相信。这是人生之道。
只有尝尽了人生甘苦,才能深刻理解法与道。这本不厚的小书就奇迹般道尽了人生,有惊喜,有悲哀,有感触,有深度。至少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相似的故事。
一朵花瓣落在书上,是春要来了吗?
目送读后感5
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我如今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读完这本书时,我合上了书,闭着眼,回想着每一篇的内容,又想了想,作者说的真对。之前的我认为,自己的亲人们都是命中注定的,无法改变的。现在的我认为,既然上天给你了会对你好的他们,就一定要好好珍惜,如今,妈妈在你耳边唠叨的话,顿时成为了一种幸福,爸爸为你念的`一句句诗,顿时成为了一种美妙的意境。曾经,一个记者去采访一位103岁的老人,她一生中经历过很多,也有过悲惨的战争,但是,她却说,快乐的去过一天和不快乐的去过一天都是去过日子,不过,需要你来决定,是选择快乐还是不快乐。
在《目送》中,我读懂了许多,有时候,我们用非常细微的“动”去量时间。星星的行走、潮水的涨落、日影的长短,不都是时间的量器?在香港的海滨,我看每天金星出现的海平线上的点,冬天和夏天不同。在台北的阳明山上,看夕阳下沉时的那刹那,春天和秋天也不同。对啊!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作者也写出了自己对时间飞逝的无奈与惋惜。一只沙漏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炷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一盏清茶,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钟表的指针滴答行走了一圈,又是一段时间。
在人的一生当中有多少人,目送着你的背影,又有多少人,被你目送,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要好好的去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尤其是最爱你的亲人们。
目送读后感6
人的一生由无数次目送构成,或悲伤凄凉、或温暖美好。龙应台的《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和美丽。她写到了儿子的离别、母亲的衰老、朋友间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父亲的最后时光。“情”字贯穿全书,但文字柔软而不煽情,符合我们的情感认知。没有华丽的文字,全书用最接地气的语言,告诉了我们最朴素的道理。我一次一次被书中的情节感动,一字一句回味作者的情感。目送,让我学会了牵挂,让我学会了珍惜。
人的一生都在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是啊!父母和子女间的缘分就是目送。作为孩子,年幼的时候,我们目送父母去上班。上了大学,我们在父母的目送中离家。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目送牙牙学语的孩子上幼儿园,目送长大了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离家。
目送不仅仅是父母和子女间的缘分,夫妻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都会有无数个目送瞬间。这一生我们会遇到很多人,有些也许只是转身的擦肩,有些或许会是相伴一程,而后挥手告别的旅人,甚至还有一些成了连告别都没有的陌生人。珍惜每一个目送的缘分,珍惜每一个目送的人。
人生的归途
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嗞嗞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挂号拿印章来”……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人一旦老了,特别爱回忆以前的事情,因为他们所有的美好瞬间都留在过去的记忆里。记忆中,他们的父母还在,伴侣和孩子都围绕在身边,虽然辛苦奋斗,但心里是甜蜜的。年龄大了,父母离去,孩子成家,伴侣离开,他们成了孤家寡人。虽有儿女的陪伴,但儿女的家终究不是他们自己的家,他们的心并不属于这里,他们想要回的是属于自己的温馨的家。
每每听到年迈的父母说到回家时,你一定要把他们搂在怀里,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他们,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温暖。
父母和子女一场,我们在父母的庇佑下长大,我们拥有了自己的生活。年轻的我们,忙于自己的工作,忙于照顾自己的孩子。我们没有时间陪伴父母,总是觉得他们还很年轻,还有大把的时间会等待我们的陪伴。谁知,突然有一天,他们不再等,你才知道你所有的忙碌,是多么苍白!父母在,人生尚有去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次新冠疫情让多少逝者的家属痛彻心扉的哭喊,他们的亲人走得如此匆忙,目送告别都已经成了奢望,还没来得及好好拥抱,竟然就匆匆离别。
所以,请朋友们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目送读后感7
细雨婆娑,老树抽出新芽,枯木又开花,光阴让四季走了一轮又轮,也让父亲眼角长出皱纹,让母亲挽起的青丝混杂了白发。在光阴的故事里,每个清晨都氤氲着母亲煮早餐的温柔,在时光堆砌的大房子里,一砖一瓦都
是父亲堆砌的坚毅,在未来的图腾里,一笔一画是我对父母的承诺。
曾经,我也像龙应台笔下的儿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气,任性,我有过无不及,当我学会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对我那份深深的宠爱时父母却已日渐老去,在生命的长河上将与我渐行渐远直至生死两隔。时间
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我亲爱的父亲和母亲满怀期待目送着我在成长路上行走,蹒跚学步到稳步单车,咿呀学语到出口成章,黄发垂髫到青丝及腰……我愿时光是个善良的人,让
我有生之年能让父母幸福,我愿时光是个魔术师,能抚平父母脸上的皱纹让白发变乌丝,我愿时光能慢一些。
无论过去多少年我依旧会记得大雨滂沱的那个夜晚母亲撑着伞来接我,漆黑的夜幕里,滴答的雨声里,母亲微凉的手牵着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后依旧记得父亲厚实的手牵着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阳把
我们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长很长……我站在记忆的这端看着往事里的片段,目送着母亲牵着长发微湿的我穿过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着父亲带着小小的我在夕阳下越走越远消失在地平线那边……
目送读后感8
人生,就是一次次相遇,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目送》。它讲述了作者龙应台与身边的人所发生的目送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龙应台的儿子第一天上小学时,独自一人背着书包往前走,但他时不时回头,视线与母亲的目光隔空交汇。母亲依依不舍地目送自己的儿子一步一步向独立走去。
读到这里,我顿时回忆起了自己第一次上学的情景。我与妈妈互相目送,一刹那,我隐约看见妈妈的眼角出现了一道泪光,自己也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我们是多么舍不得啊!但我知道,这时我们只可以离别,因为我要学会坚强、独立的生活。最后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别了。
目送亲人的生死离别是多么的伤感。当龙应台父亲的棺材被抬入火葬场时,她深深地凝望着,因为这是今生最后一次目送父亲。朦胧中,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画面。那是在20_年奶奶去世的时候,我很舍不得地望着她的棺材被移入炉里,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这就是我最后一次目送奶奶,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到生死离别是多么痛苦!
看完这本书,我恍然大悟:最应珍惜的人,原来就是自己身边的人,不管是亲人、熟人还是陌生人,都要珍惜每一次相遇或送别。
人生就如一次次的目送,让人念念不忘。正如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让我体会到亲情是多么珍贵,一定要好好地去陪伴、关爱身边的人。
如果你喜欢身边的人,那就不要只停留在心上,要大声地说出来,让对方知道,让对方开心,用心为对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目送读后感9
品读目送时,不知不觉地就会进入到文章中,随着作者的脚步感受人间的真情。她写的文章既有女儿般的柔情、细腻,可又不失坚强。读来就如同作者正守着一杯茗茶,与你徐徐道来生活中细小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又无时无刻不触动你心弦的故事。亲情,友情……
文章第一个故事,是写作者送儿子去上学。可是如今儿子早已长大,思想也开始成熟。不再是那个若干年以前拉着妈妈的手,怯生生地用两颗纯洁的眼眸小心地试探着这个陌生世界的孩子了。而如今儿子也只是勉强忍受母亲的柔情,不再如同刚上小学时,一步三回头地不舍得望着母亲。在儿子过安检时,只给这个为他操劳了一生的母亲留下了他那清瘦的背影。
可当年,作者正值儿子这个年龄,让父亲送到学校时,也一样的最后留给父亲的仅是一个背影罢了。文章最后写到:不必追。这句简短但又富含着深意的一句话,如同一块硬物,触到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是对生命成长的一种尊重,是对生命即将消逝的一种尊重。更是一种对待生命的高度理性。
母亲,这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字眼。是母亲陪着我们成长,包容我们的过错。也是母亲在我们最累的时候安慰,陪伴着我们。
作者的母亲已经老去,神志也开始不那么清楚,可是唯一不变的就是对儿女的爱。就好像她宁愿忘记自己是谁,也一定要记住儿女的面孔和名字。即使再心碌,也不要忘记回家看看。因为家里还有两个孤独的身影,正痴痴地等着你回家和他们说说话。老人只要儿女能在身边,还有什么可想的呢?
《目送》以最能打动人心的故事,走入我们的生活。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告诉我们要独立,要坚强。因为: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读后感10
《目送》是一本记录作者龙应台生活点滴的散文,《目送》这本书籍共写了七十八篇散文,有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在七十八篇中,每一篇都让我感动到不已。
本书阐述了一位母亲的人生中的一段历程,看到的是作者对时间的无言,生命的目送。命的长度,不过短暂几十年,电光火石,仅是享受着自然吝啬地赐予。降世,成长,结婚,生子,入土,仅此而已,可能平淡,也可能悲怆,但一切,只能面对。太疼的伤口,你不敢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承受着压力,黑暗,你早已负荷;处在忙碌的弦上,你几近崩溃;铁铮铮的事实提醒着你,得向前看。每个人一辈子都在努力干事,“没事干”是件可怕的事。忙碌的同时就意味着你在珍惜时间,因为你不感觉无聊。
忙碌是幸福的中另一种体现,如果学会享受,你就真正成为了时间的主人。时间的沙漏·也就不复存在。当然,也有一种世界,我们肉身触不到,眼睛看不到,可能存在,不能轻忽,——那是慢的境界,可以按摩不安的心脏。任性道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
看着龙应台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发现,自己对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亏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们对我们的一次次目送。
目送读后感11
《目送》这本书,龙应台用平实的词汇描写出母亲同时也是女儿在面对亲情时的无奈,同时又敢于直面生活带来的无奈。虽然文字朴实无华,但近乎诗句的意景写意,道出了她的人生哲学,有点像《论语》,用对话而且只用对话,只不过龙应台将对话换成了描写,平铺直叙的日常生活的描写。昨天有读者把龙应台与季羡林比较,我更提高到与孔子比较。
另外,我觉得龙应台的文字不太适合男性阅读,文字太过细腻。我注意到发言的女性产生共鸣的比较多,而男性发言比较少而且感受不深,我觉得这是因为龙应台是女的,这是必然的,我感觉散文是不是会分性别。
目送这篇文章主要指的是龙送儿子的离别之情,而看似深情的自己与冷漠的儿子形成了对比,深情的“目送”没有换来不舍的“回头”,而作为女儿的她对待父母我个人认为要“更具人情味”得多,因此有了心理误差,我认为这是男女之间的“结构”不同所造成的。儿子可能更喜欢对外界的探索、冒险,他已经迫不及待地出去看世界。男人更决绝,女人则多愁善感。
文章描写的龙应台就像现在被人诟病的“直升机妈妈”,整天徘徊在儿子的头顶,其中还涵盖中西之间的文化冲突,因此作为龙应台来说包容的不仅包括男女之间的差别、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差别外,而且还中西文化的差别,这就让龙作为跨国母亲付出更多努力。
目送读后感12
是时间教会我们只能目送光阴流逝吗?
是历史告诉我们只能目送历史苍茫吗?
以至于我们只记得目送亲人远去而忘了回望亲情。
在文章里,作者的儿子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时间无形的抵挡了母亲的靠近,当作者一寸一寸目送他远行企盼他回头时,他只自顾自的离开了。
在我抱怨作者儿子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周末返校时,总要出现送别的情景,母亲那不厌其烦的嘱咐声总要跟到自己踏上校车台阶的那一刻。每次都是这样,已经和母亲说再见了,她的话还是会铺天盖地的过来。我越嫌她唠叨她越说不停,我走的越远她说的就越大声,"记得每天都要吃维生素片"这是我每次进校车听到的最后一句话。我有时甚至不懂事的认为母亲的话像‘机关枪’,‘咻咻的扫来’,而我像是‘落荒而逃’。
我突然想起,我从来没有一次回过头,看着她说:“好的,我知道了妈妈。”母亲肯定像作者一般“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和作者一样“一直等待着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而我也和作者的儿子一样一次也没回头,一次也没有。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也丝毫不敢想象母亲那是心中的落寞。只要是对你好的,哪怕重复过千遍万遍的,母亲也还会对你说。你以为她不烦吗?她也会烦。原来不单是离别是需要回望,父母的心思也需要你的回望。
“一件事的毕业是另一件事的开始”,生命也是这样,一个终点联系着另一个起点。或许母亲在嘱咐我的同时脑海里会想起外婆对她离开时的嘱咐,如同我身后的背影一样,母亲的身后也有一个背影。
外婆的突然离世,对母亲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母亲强忍着痛楚准备着外婆的葬礼,而父亲带过的一句话让母亲更加自责:“葬礼是给活人看的,人在的时候不多孝顺一点。现在人没了,做些表面文章有意思吗?”后来闲聊时,母亲常和我提及:年轻时和我一样,想要什么就突然要了。也不管外婆辛苦,然后外婆就大街小巷的去找去买,现在你外婆走了,轮到我遇到你这个“小祖宗”。
我想母亲和外婆也是这样的,在母亲成长的过程中。外婆对母亲如同母亲对我一样百般呵护,但也少不了母亲长大后对她一次又一次的目送,直到母亲目送外婆离开。母亲也有回望,也有感激,只是她总自责说晚了些。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行走时,千万要记得及时回望,及时回应那束渴望的目光。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便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不必追,生命的脚步是无法追逐的。但也不能忘记回望啊!对自己来说,那是一种学会感恩的发现,如同朱自清回望,看到自己老父亲翻栏艰辛的背影。不知我们回望,有会发现一个如何艰辛付出的背影。对于父母来说,那一回望。则是内心对自己所付出的肯定,是内心不知名的喜悦与安心吧。
如果说目送是父母眼底止不住的泪珠,那回望就是替他们拭去泪痕的双手;如果说目送是父母心底无声的呜咽,那回望便是使他们释怀的安慰。回望永远是目送最好的回答,感恩永远是亲情的回报。
目送读后感13
这几天读了一本书,其实反反复复看过好多遍了。每一次看都会有新的感触,这本书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目送》。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被誉为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笔。34岁第一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至今未毕业。龙应台“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这堂“人生课”的三本“作业”。
《目送》写的应该是人生长河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其中作者和孩子、和父母、和朋友之间那种令人思考、感动的亲情、友情。
作者宋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她看着孩子一步步走进校园,有不舍、有欣慰。她有一双温柔的眼睛,慈爱地注视着孩子,陪着孩子慢慢长大。而当华安16岁,准备坐飞机到美国做交换生时,她送他到机场,是多么希望她的安安能回头看她一次,可是一次都没有。看到这里,一阵伤感,每一个做母亲的都会经历这种时刻吧。看着孩子的背影,那种落寞、孤独的心情,孩子渐渐长大,只能选择放弃,放手。
对于父母,她细致入微的照料。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的陪伴他们,爱他们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理当好好照顾,来回报父母的恩情。
作者在其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读后感14
龙应台是我非常喜欢的以为作家,也是一位对教育有着深刻思考的学者,她的散文集《目送》正是阐述了关于亲情、教育、人生方面的哲思,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为人父母都需要经历生死,经历亲情的距离感,而这些只有在有了阅历之后才会明白。当我们还小的时候,一定要珍惜亲情,因为它非常宝贵,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它慢慢的消失,而你无法挽留。
《目送》中收录了龙应台的七十三篇散文,涉及的话题很多,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人生历程,但主要是关于亲情和人生的思考。在她五十多岁的时候,父亲离世,给她带来了很深重的打击,第一次感受到了至亲的死亡,之后母亲又失智了,她有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感觉。从年轻的时候起,龙应台和自己的儿子情意满满的一起生活,但长大了之后,和儿子的距离原来越远,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心里有一种孤独的感觉,但她明白“不用追”,因为这种状况是无法改变的。而相比自己的人生经历,死去的父亲和失智的母亲不也是一样吗?自己在成年之后也是与父母渐行渐远,只是年轻的时候无法体会罢了。
读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悟很深刻,总觉得书中的情节和我们很熟悉,也许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和龙应台相似吧,她写出了自己的生活感悟,目送着自己的孩子远去,留下的唯有落寞的背影,当我们为人父母之后,不也一样吗?
目送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人生终归是孤独的,而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和自我反思!
目送读后感15
取一杯清茶,在静谧的的午后或夜晚翻开书本细细品读,如同品一杯香茗一般,感受书中的宁静或汹涌,感受它带给我们的震撼……我想《目送》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值得我们慢慢地品读。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个世界如此匆忙,我们好像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看风景,没有时间去悲春伤秋,但好像又缺了些什么。生活在“快餐时代”,我们所缺的是内心的“宁静”。所谓“宁静”并非大张旗鼓地去参观旅游景点,那样走马观花的旅行除了“到此地一游”什么都没有留下。真正的“宁静”是沉淀下浮躁的心,用心去看世界。因为每一个用心“看”到瞬间的刹那,都被你所记录,每一次记录都弥足珍贵,因为它稍纵即逝。作为学生的我们何尝又不该学会静下心去学习,去沉淀自己呢?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像而求,咫尺千里”,我们所相信的,所不相信的,都将成为老生常谈,很多永恒不灭的东西也都不一定会长存不灭,就像地球和太阳终会归于尘埃一样。我们能做的只是在变化的世界中坚持自己所认为对的东西。相信于不相信,其实是我们人生中最私密的东西,也是我们为之困惑的东西,在行走的路上,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唯心而已。是否相信也仅仅取决于你自己而已。但温暖的世界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是吗?希望我们不要再仅仅将信任的基础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而是对这个世界多一点信任。
每一代子女和父母之间也许都在寻找更好的沟通和相处方式,像安德烈和龙应台之间,像龙应台和她妈妈之间,也许像龙应台所说的,“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但,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矛盾缺越来越多总想着离开他们的视野范围,可同时我们陪伴他们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何妨不多和他们沟通一下。而不是等到他们老了才后悔。莫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才后悔。
金门的地雷,中东的战乱,……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了。你闭上眼,不忍注视。那些爱好和平的人们,无论牺牲了多少生命也换唤不醒为了权势而制造战乱的人。我们常说热爱和平,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对生命不漠视呢?是倒地的老人,落水的小孩,还是待宰的珍稀动物,生命,需要的不是喊声如雷的口号,而是真正的关注和行动。让我们行动起来用双手和可见的行动去践行这个愿望。
每一本书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也能给我们以启迪。但愿你如品一杯清茶一般,拥有澄净的心灵。用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与不美好,去感受人性的真实。
目送读后感16
喜欢《目送》是因为曾经看到这样一段话:“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段话让我感触颇深,也让我想更加深入的阅读这本书。
全书七十三章节,文笔描述很细腻。序中便描述了父亲的病、母亲的老,母亲将自己珍藏的首饰拿出交给女儿,女儿推脱不要,母亲:“女儿,与其到时候不知道东西会流落到哪里,不如现在清清醒醒的交给你吧。”因为父亲生病住院,母亲渐渐变老,怕自己不记得事情,像在交代后事一般把东西交到自己女儿手中。此序与第一章第二节“雨儿”相呼应,此节主要描述母亲已经糊涂不记事,不记得女儿,只记得雨儿。就像现在常说的人老了就回归孩子的心性,像老顽童。女儿像带孩子一样照顾她,带她出去坐公车、搭捷运(母亲生平第一次搭捷运),带她欣赏外面的风景。好像在珍惜这仅有的时光一般。读这两节有种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心酸和害怕,因为自己的父母也在一天天的变老,甚至是害怕他们变老,害怕失去最爱我的人。
其中感悟最深的还是目送这一节,既写了孩子的长大,又回忆了父亲。华安上小学第一天,龙应台手牵手把儿子送入学校,“华安背着书包往前走,但他不断的回头”他不断的回头搜寻母亲的身影。十六岁,华安到美国做交换生,告别时照例拥抱,但是已经明显感觉到孩子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入关后“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二十一岁,即便同路也不愿搭母亲的车,即便同车也是华安带上耳机,听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后半节写到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送作者到大学任教,车子没有开到校门口,而是停在巷子“女儿,爸爸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车子驶出巷子口转弯看不见了,作者还站在那里。到十几年后医院里,父亲坐轮椅的背影消失在医院玻璃门前。读这一节的感受是落寞,是孩子的成长和父亲的老、病,而且他们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我不太喜欢电子书,喜欢读纸质的书,因为当拿起书本坐在家里读的时候,自己是安静的,心是安静的,心会被带到书的情境中,《目送》本书读到现在更多的感觉是落寞和伤感,好像也让自己提前做好心里准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到我现在的这个年纪,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也已经慢慢意识到,父母子女一场是一场修行,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她的背影渐行渐远。关于父母,那是最爱我的人,自己成长,他们不断变老,我开始变的害怕,害怕失去他们。关于子女,那也是我最爱的人,从襁褓里的婴儿到幼儿园到如今的小学、将来的中学、大学,工作,走入社会,倏的一下就会长大,虽有不舍但必须放手。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珍惜当下,为爱,多些陪伴……
目送读后感17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这句诗并不是整本书的中心,出现的次数也没有超过三次。但是我却认为,这句诗才是最符合龙应台的。在我的想象中,她应该是一个丰润的女子,无论身处哪里,她内心的境色应该是一片海边松散的椰林,沉青与明黄交融的水天一色,疏离与温柔共存的意味深长。她就像那句诗,既像是孤寂的天涯人,又可以是有着世俗心但仍然可爱的妇人。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每一个女人一生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女儿,姐妹,母亲,最后又回到女儿。在呀呀学语,天真烂漫的童年,她们是父母的女儿,她们生活的中心是父母;在五光十色,热闹非凡的青少年,她们是朋友的姐妹,她们生活的中心是朋友;在沉重冗长,默默无言的中年,她们是孩子的母亲,她们生活的中心是孩子;在心平气和,散散漫漫的老年,面对着年迈体危,时日不长的父母,她们颤抖着,又变回了女儿。但是当她们回到“女儿”的时候,却又惊讶而又失望地发现,为什么爸爸妈妈已经这么老了?为什么甚至有时我变成了母亲她们变成了孩子?为什么……所有的为什么都应为这一次的回头和上一次的对视已经时隔太久了。
龙应台和她的父母也是这样。在她例行公事的电话问候中爸爸的言语越来越少,直到最后永远的失去音讯。在她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妈妈也从那个爱美的妇人变成了脆弱如孩童般的迟暮老妪。因为爸爸的离去,妈妈衰老得更快,终于有一天,妈妈不认得字了,甚至忘记了她的孩子。妈妈沉浸在属于她的过去时光里。“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愿听爸妈的唠叨,到我们想要愿意去听的时候,他们可能无法再唠叨。“这一次的回头和上一次的对视已经时隔太久了。”甚至有一次你回头时发现,本该与你对视的人,已经混杂在身边纸钱的青烟中,烟消云散了。
我们有一天也会老去,我们不愿意只能衰弱地目送着年轻力壮的孩子为工作奔波的背影;我们更不愿意只能后悔地目送着被时间带走活力的父母的佝偻背影。目送是无奈,是无力,是深深的后悔。时间总是人性地流逝,它让渴望长大的孩子度日如年;它让希望留在过去的老人穿梭时光来到未来;它让我们只能站在原地,目送着一个又一个人因为一个又一个的原因离开。
“是的,是因为这样,因此我对两本存折的态度是多么的不同啊。我在‘金钱’上越来越慷慨,在‘时间’上越来越吝啬。”为了挽回错失良机的回头,我们学会了对时间的“吝啬”。我们也该学会,在这太阳东升西落的大地上,用自然的心,感受那水天相接的广阔无边。当然,也为了我们有一天也会老去。
目送读后感18
龙应台在《目送》中刻骨铭心地叙述了她眼中的生离死别,道出了她对亲情、友情最真挚的感悟。每一字、每一句都仿佛在用灵魂诉说着经历生死之后的悲痛与思考。而我最能真切体会到的是这难言而又深沉的母子之情。正如她所写: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是啊,我们的人生终究只是别人眼中的故事,而这次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们和自己的母亲。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而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为曾经的过往感到遗憾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
关于爱的文字有太多太多,并非每个人所写都能唤起人们的共鸣与感悟。《目送》却用朴实而真挚的文字牢牢抓住了我的心,甚至有时它又像一把刀一样,会在不经意间隐隐地将你刺痛。”不用追“代表了母亲的理解和无奈,这最纠结的情感便是龙应台想要表现出的母爱,而这也成为了让每一位读者感同身受并深陷其中的理由,或许这就是龙应台想要告诉我们的生活与生命的本真。这些温情的语言,如纯净的溪流缓缓地滑过我们内心的每个角落,使我们深陷尘世羁絆的心灵一次次得到解脱和自省。
她写自己父母的种种,以女儿的角度感受父母的爱。他写儿子的种种,以母亲的角度表达她作为父母的爱。她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体会过角色轮换的辛楚,所以她对亲情的理解是那样真实而又深刻。每个人都能从中体会,却又并非所有人能够完全体味。只有真正有所经历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所以,《目送》是可以伴随每个人一生的书,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你所体会到的必然不尽相同。想必只有当你也感受过世间百态,尝遍过人间冷暖,方能真切体会到蕴含在这本书中的浓浓的羁绊。
人的一生总在情中度过,所以人很容易被情所左右。有人曾为了爱情放弃一切,却在亲情这条路上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本真。养儿方知父母恩,我们还体会不到为人父母目送自己孩子远去的酸楚,但我们定能体会到父母在我们身上的用心良苦。爱情的美好值得每个人去追求,但亲情的伟大更永远不能忘怀。龙应台在《目送》中描绘的点点滴滴都在叙述着她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快乐与忧伤。对于父母不幸的遭遇,她只能无奈地接受与承担,但对于我们来说,能做的还有很多。我们大多数人的父母安好,生活幸福,就更加应该趁着岁月的齿轮还未转过那一刻之前,把对父母之爱的理解付诸行动之中。”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苦涩并非人人都会经历,但当不幸来临之时,又会有多少遗憾之人痛哭流涕。如果不幸之前满是幸福的痕迹,那不幸并非再是不幸,而是幸福的延续。
读过《目送》,你所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亲情的千姿百态,你对人生也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思考。人生不过生死,说说容易,但其实你也只能经历几次,而每一次带给你的只有难以想象的悲痛。人在悲痛中成长,这便是人生。生死永远是藏在人们心中的话题,不会轻易谈及,却总会避无可避。看透生死并非合理地追求,但能感悟生死却应该成为每个人一生的夙愿。不要以为你还年轻,生死太过沉重,年轻的生命往往会更加容易逝去。如她所说:”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人生短暂,在你珍惜人生中每一种情愫时,不要忘了爱惜自己的生命,因为情感只能用生命去体味。
最后我仍想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我对于亲情、对于生死的讨论。
”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
但愿我们都能在离开前弄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