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红楼梦定义: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小说,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荣衰兴替和众多人物的悲欢离合的描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美好,传达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反思。接下来,小编为你分享一些读后感红楼梦的范文,供你参考学习!
读后感红楼梦1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其情节曲折,内容丰富,人物都各自独具特色,更有王熙凤、贾宝玉这些人物,尤其吸引读者眼球,已经成为经典的《红楼梦》,更是被导演成剧,把一个个硬生生的书本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了荧幕上,让观众更深刻领会其核心内容。
说到《红楼梦》,不能不提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因为前世的恩怨,林黛玉从前世的绛珠仙草转世投胎,许下用一生的眼泪还与宝玉,以报当日滴水之恩,贾宝玉与林黛玉素日朝夕相处,早生情义,可黛玉心思敏感,寄居在荣国府,却由于她清高自居的个性,常常为小事伤心难过,她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最后的结局却以悲剧收场。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多愁善感,反封建礼教的光彩照人的形象,贾宝玉则拥有十分叛逆的性格,他鄙视功名利禄,不远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与宝黛要求婚姻自主,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封建的道路上越走远走,最终导致两人的悲剧结局。
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可谓是文中的一大亮点,他的阴毒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作弄权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她生性尖酸刻薄,最后害了全家,但毕竟她很能干,荣府上下大小事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喜爱,又因此遭到妒忌,她以她的狠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映象,是对封建社会的残酷的批判。
《红楼梦》中的人物有四百多位,而且个个栩栩如生,就是那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也是写来如见其人,如闻其事,就拿刘姥姥来说吧。出生乡村的刘姥姥来到了贾家,凤姐导演了一幕闹剧,在贾母那里吃饭的时候,丫鬟只捡了一个鸽子蛋放在刘姥姥那里,刘姥姥不知羞耻的说:“老刘老刘,饭量大如牛。”体现老刘的那种直爽,体现了封建官僚与穷苦百姓的差距之大,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
《红楼梦》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以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官族名门四家大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封建社会最终会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达到古典小说的高峰。
读后感红楼梦2
《梦》中茶甚多。有含泪的“千红一窟”茶,也有高贵的枫露茶;有朝廷贡茶之一的六安茶,也有香气高爽的老君眉茶;有形如雀舌的龙井茶,也有能助消化的女儿茶;有用各种粮食制成的香茶,也有用各种补品做的杏仁茶。茶,多矣!
《梦》中酒亦多矣也。有百花之蕊酿成的万艳同悲酒,也有在金谷园酿造的金谷酒;有产于江南的绍兴酒,也有用糯米做的惠泉酒;有夫妻双双喝的合欢花酒,也有高压清淡的菊花酒;有医圣华佗所制的屠苏酒,也有为人所独钟的香甜的桂花酒。酒,不甚多?
我觉得《红楼梦》不仅仅是一本书,而且是一种习惯,一种品茶品酒的好习惯。这种好习惯,会陪你度过悠闲的一生。
我的爸爸就是一个喜读《红楼梦》,爱品茶喝酒之人。妈妈说爸爸不嗜烟不好赌,喝茶喝酒总要满足他的。为了爸爸喝好茶的嗜好,妈妈有时会毫不吝啬地上百一两、上千一两的茶叶买来给爸爸享受。有了好茶,只见爸爸抓一小撮月芽似的茶叶放到杯底,用热水慢慢往下冲,哇,太神奇了,一股一股的热气送来了清新与淡香。爸爸捧起一杯茶的悠然,看那层层迭迭的薄雾缭绕,与我一起惬意地读《红楼》,说宝黛,谈金陵……爸爸还爱喝酒,说实话,他对酒的要求并没有对茶的要求高,所以不能称为品酒,只能说是喝酒。爸爸喝酒的习惯是冬天喝黄酒,夏天喝啤酒。他喜欢那啤酒快把杯子淹没时所发出的“啪啪”的声音。爸爸总是会旋转着杯子,一口一口地慢慢呷着淡黄色的液体,仿佛在体会着喝酒时的乐趣与痛快。兴起时,他会情绪高昂地跟我议论“元、迎、探、惜”,他会兴致盎然地跟我争论“贾、史、王、薛”,他滔滔不绝地跟我谈论“诗、词、茶、酒”……有酒有茶的日子总是透着那幸福吉祥的气息。
酒,不能多喝,而茶,每日必饮。看书时品茶,学习时品茶,工作时品茶,浓浓的馨香可直沁心田。酒,在特殊的时候,慢慢呷,慢慢呷,辛辣的味道会给你一种动力。呵,酒和茶,茶和酒,你们都不会被替代啊!
酒不醉人人自醉,茶不迷人人自迷。“醉翁之意不在酒”,那“品茶人之意”也就“不在茶”,而在《梦》中!
读后感红楼梦3
“悼红轩十年辛酸泪,红楼梦谁知其中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诉说着那些表面看来都是平常的生活细事,但常常又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反映生活的本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众人遭遇皆苦,林妹妹尤为惹人同情。
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原是太虚幻境中的那棵绛珠仙草。因受神瑛侍者滴水之恩,便陪其一起去往人间,许还他一世的眼泪,转作人世,。林黛玉天生丽质,气质优雅绝俗,才华横溢,故有才女之称,但即便是这样一位才人,最终也落得人财两空。
从性格上来说,林黛玉喜静不喜动,性格抑郁,看待事物多为消极方面,这也因此奠定了他的悲惨的一生。宝钗与黛玉可以说为对立面,宝钗待人随和,这也间接导致姐妹们喜欢宝钗多于黛玉,更使黛玉更加忧伤。家中的遭遇让黛玉敢爱而不敢言,做事处处小心,“顾花自怜”是他对自己悲剧性命运一片无可奈何的伤感。在她看来,一切成空:美与才,诗与爱。
作为书中主角之一,林黛玉外形更让人羡慕,王熙凤道:“天下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更加突出了黛玉的美丽,书中有从宝玉的角度展现了神仙似的黛玉,在我看来,林黛玉的美是一种高贵绝俗,病态的美,她既有颜又有才,自尊心更是要强,与人交谈更是尖酸刻薄,这也是她软弱背后的盔甲。
读完红楼梦,我认为林黛玉是一个楚楚动人,惹人怜爱,才华横溢,多愁善感的女性,他因当时社会的封建制度和腐朽的观念,害怕自身受到伤害,因此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敢公开袒露自己的感情,终究造成悲剧。“女人是水做的”这句话放在林黛玉身上毫不为过。许诺还一世眼泪,注定了他这一生悲惨的命运,她的泪有伤心的,有悔恨的,有无奈的,亦有喜悦的,她本人也是矛盾的,当她的幸福被贾母等人扼杀时,他没有选择退缩,反而勇敢,决绝地,以死来抵抗社会的黑暗,用自己的决心来对抗腐朽的社会。
黛玉用她一世眼泪还了宝玉一生情。在他的一生中,她用尖酸刻薄的话,揭露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社会对抗,用诗句来表达自身的感受,高傲自己的结束了她这凄惨的一生。
读后感红楼梦4
近两个月来,我读了一本令人难忘的红楼梦。他是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贾宝玉、薛宝钗和林黛玉发生在清朝康熙时期的故事。
读完《红楼梦》后,我对贾宝玉这个角色极不喜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明明是个大男人,骨子里却像个女人一样软弱,遇到一点悲伤的事情,就立刻哭了起来,有时还哭得厉害,眼泪就像破堤的洪水一样“哗哗哗哗哗”地往下流;其次,贾宝玉不喜欢读仕途经济的.书,说这些事情俗气,那他整天和女人混在一起,想、做、写都是女生的事,这不是很好吗?在我看来,男人雄心勃勃,应该出去打世界,不应该总是呆在家里吃吃玩玩,和女孩一起玩,这是失去了男人的尊严。
但话说回来,按照一切都要一分为二的原则,我觉得贾宝玉还是有很多优点的。首先,他很善良。作为皇室国戚,他是贾府最受欢迎的少爷。他没有架子。他经常和女孩和下属混在一起,同情他们。即使他们做错了什么,他们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话,从不责骂他们,这说明他以前有平等的想法。其次,贾定玉是个有气质的人。当紫娟开玩笑说林黛玉明年要回老家时,他立刻发呆生病,这说明贾宝玉同情得很专一。
然而,我还是想谈谈林黛玉。她哭得很可爱。和贾宝玉一样,她每次都因为一件小事哭。她真的很喜欢哭鬼。但他也有好处。他精通钢琴、象棋、书法和绘画。但在贾宝玉结婚的夜晚,他死得很惨。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快乐时而悲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也许,一切都不能完美,人也是如此。
读后感红楼梦5
今年暑假我读了几本书籍,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读完它后我感触很深。
要说说我的感受,当读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多愁善感的黛玉时,总会情不自禁的落泪。一定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令我产生了无比的怜爱。无论是自己的离别伤心事,还是草木枯荣,四季更替,她都会黯然泪下。也许她真如书中所写的绛珠草,来到世间”还泪“一般。她真实的向人们展示了那水一般的柔肠,她对于一切世间的丑陋、难堪,就只能是暗自落泪,这不禁让人觉得又爱又恨。书中另一个主人公是贾宝玉,他虽不是女孩但一样是那么细腻柔肠。他与那些灵气、清秀的女孩相差无几。宝玉厌恶”男尊女卑“的思想,他对丫环毫不歧视,反而他会挺起胸膛保护她们、怜爱她们。当宝玉得知无力帮助她们时,他伤心欲绝。他追求完美,追求独到的美!内心的美、行为的美,他的`身上总散发着一种别人没有的美。他不是一位女子,但它更像一位愿意拯救那些女子的”美“的勇士!另外,薛宝钗那宽豁开朗的胸襟无疑让人产生敬佩之情。而心狠手辣的王熙凤恰恰相反,心胸狭窄,贪财,泼辣让人发指!
这些人物形象都令我印象深刻,我认为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文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事物虽然都会消亡,但人性的善良和秀美总是人心所向希望追求的。
读后感红楼梦6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每当我捧起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时,就像沐浴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阳光里。《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背景,把封建社会的各阶级和阶层都写得淋漓尽致。但让我最为陶醉的是《红楼梦》里的传统文化,比如:“琴棋书画”,《红楼梦》贾府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分别代表了“琴棋书画”里的过人才艺,元春擅长的是琴,迎春的棋艺出众,探春的书法了得,惜春的画作非凡,就连她们的贴身丫鬟的名字都颇有寓意,元春的丫鬟叫抱琴,迎春的丫鬟叫司棋,探春的丫鬟叫侍书,惜春的丫鬟叫入画。
“琴棋书画”是指古琴、围棋、书法、绘画,是中国古代文人所推崇和要掌握的四门艺术。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也出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其中就有我最喜欢的围棋。
小小的棋盘包罗万象,凝聚着东方的智慧,启发着无数的畅想,黑白棋子在往来之间,开启黑白二字间蕴含的`奥妙,教会我们勇于挑战、敢于突破的精神。我学习围棋也有几年了,下围棋每一盘几乎都会有胜负,有胜利的喜悦,也会有失败的苦恼,经过无数的输赢后,使我在逆境和压力面前能做到永不放弃,能快速调整好心态,下围棋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记忆力、计算力、抗挫折能力等。传统文化依然影响我们当下的生活,让我们受益匪浅。
通过阅读《红楼梦》,让我对中华文化传统和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要对文化精髓不离不弃,对“琴棋书画”等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发扬光大。
读后感红楼梦7
都道是金玉良姻,我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细细地读着红楼梦,才发现在作者平静纯洁的语言下涌荡的悲剧。这的确是一个可以撼动人心的悲剧。青春守寡的史湘云,跳井而死的金钏儿,远嫁的迎春,含冤而死的晴雯,重病缠身的林黛玉……她们都是薄命司上记载的人,都是一个个封建专制下的悲剧人物!
曹雪芹透过红楼梦,揭露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罪恶。贾府这个表面上的“昌明隆盛之邦,诗书簪缨之族”,内部其实无比的腐败奢侈。平常吃的一种茄子,也要几十种佐料,办一桌酒席就要花百十两银子,遇到贾母过生日、秦可卿出殡等更是花钱如流水,没有节制。贾赦头发花白了,还想讨贾母的丫环鸳鸯做小老婆,事情未成,又从外面买了一个。贾蓉、贾链等更不用说了。
在这个表面上其乐融融的家庭里,其实是矛盾不堪。王熙凤为了三千两银子,破坏了张金哥的婚事,害死了张金哥和守备之子;他们天天为了家长里短的琐事争吵,为了权力你争我斗……尽管林黛玉和贾宝玉都是贾母宠爱的外孙女和孙子,但是在人生重大问题上都不能自己作主。在这样的制度、情况以及习惯下,必定是要衰败的。同时,这也意味着整个封建王朝的衰败。
烟去散尽,只剩泪迹斑斑。红楼梦一场,金玉良缘,却不幸福;木石前盟,终未完成。
读后感红楼梦8
今年断断续续的又读完了一遍《红楼梦》,掩卷而思,真有一种“云深不知处”之感,红楼中那些可爱又可怜的女孩儿,牵动着古往今来多少人的心啊。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都独具人性,千人千面,没有丝毫的雷同首先要说的就是黛玉,黛玉多愁善感,体弱多病,身世孤单,精神压抑,加上寄人篱下而又性情高傲敏感,使得自我十分脆弱。黛玉初进贾府时,时时细心,事事谨慎,言谈举止慎之又慎,恐怕被别人耻笑。
第一次见到宝玉其人时,油然而生了一种亲切感。而宝玉眼中的黛玉,自然与众人眼中的不一样,“这个妹妹我曾见过”。所以当发现这个“神仙似的妹妹”没有玉时,竟摘下自我的玉,狠命摔去。
很多人喜欢黛玉,不喜欢宝钗,我也佩服黛玉的美丽才情,但总觉得大家闺秀就应当如宝钗般大度有气量,不要像黛玉般小肚鸡肠、尖酸刻薄。宝钗博学多识,深沉理智,端庄贤淑,然而也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她的出嫁其实更多的是遵从母亲之命,嫁给了一个不爱自我、亦不被自我所爱的丈夫。
贾母说她的一段话我很喜欢;“大凡一个人,有也罢没也罢,总要受得富贵耐得贫贱才好。头里他家这样好,他也一点儿不骄傲,之后他家坏了事,他也是舒舒坦坦的。待他好,他是那样安顿,一时待他不好,不见他有什么烦恼。我看这孩子倒是个有福气的。”做人就应当这样,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红楼女儿们个个个性鲜明、美丽可爱,《红楼梦》这本书每次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它真是一本值得我用一生去品读的好书。
读后感红楼梦9
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我看了书才知道原因,原来是跟女娲补天的故事有联系,女娲补天后剩下了一块儿石头没用上,这块石头十分孤独与伤心,后来来了一个和尚和道士,请求到人间看看,于是变成了通灵宝玉。在天上有一座美丽的宫殿,叫赤霞宫,里面有个神瑛侍者,他发现了一株仙草,他十分心疼这株仙草决定帮助她,仙草十分感动,化成了一位女神仙,这个时候神瑛侍者想下凡去训练自己,就到负责下凡的神仙那里去报到。仙草神瑛侍者这不见了,得知已下凡,她便也去找负责下凡的神仙。负责下凡的神仙,尽幻仙姑安排神瑛侍者带着通灵宝玉下凡去了,而仙草变成的绛珠仙子为了报答他,把一生的眼泪都给他,警幻仙姑被感动,于是安排他下凡。后来神瑛侍者就是贾宝玉,而绛珠仙子也就是林黛玉。
这就是《红楼梦》的来源。
而这个的故事主要是按照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贾宝玉和薛宝钗的故事为主线写的。我喜欢《红楼梦》这个长篇章回小说的原因是因为,一它的思想非常好,里面不但有许多指导意义,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封建社会,里面包含了许多哲学道理。而他的语言也十分的细腻婉转,令人百读不厌,里面的诗词文笔,可以说是中国小说的巅峰,无人能及。我十分欣赏文中的男主角,贾宝玉,他不管对待谁,对待自己的家人,他是对待身边的侍从仆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他不像平时的贵族人一样,是歧视他们,而是挺着胸膛伸出双手,来帮助他们。同时,我也欣赏林黛玉,一说起她,就会想到黛玉葬花,容貌清丽,兼有诗才。我十分心疼他,有情人并未终成眷属,在薛宝钗与贾宝玉得大婚上泪尽而逝。
红楼梦,让我懂得了许多的道理,让我爱不释手,看多少遍都不会腻,是一部特别好的作品。
读后感红楼梦10
合上那本厚厚的《红楼梦》,眼前仿佛又是那片凄凉。我真的被这细腻的文字,曲折的情愫感染了,说到情,就不得不说到为情所生的她———林黛玉。
林黛玉似乎钟爱花,其实,她就像是一朵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永远是那么清高脱俗。想来,黛玉并不是小心眼的,总是疑神疑鬼,其实她的自尊心在提醒她,她无比寂寞,刻薄与多疑是在体现她对在贾府地位的担忧,所以才以至于,别人的一种口气也会让她彻夜难眠。
她的敏感总是让自己痛苦,葬花时,那凄凉的景象,她把泪水涂抹在了残余的花瓣上。黛玉是为爱而生吗?我认为不是的,黛玉更体现了一种宽厚纯真的性格,表面上与人谦逊,只不过是过分担忧罢了。
黛玉之所以深入人心,不是美在外表,而是美在内心。她是那么柔弱,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柔弱,更有内心,如一泓清泉,清澈脱俗,与世无争。她忧郁在寄人篱下的痛苦里,内心的波澜,使得她咏出“花谢花飞花满天”的绝句,她的智慧无人堪比,诗,体现出了她的悲愤,她的坚毅,她的自命不凡。林黛玉留给人们的,是柔弱的一面,但她的内心,其实是坚毅的。
林黛玉,多美的名字,曹雪芹正是赋予了她美的象征,而最后的最后,曾经的“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不是都同样由盛转衰吗?黛玉在其中,不正是以一个主基调出现的吗?最终黛玉泪尽而死,她的坚毅只是化作泪滴了吗?
通过《红楼梦》一书,曹雪芹为世人展示了清王朝灭亡的征兆,那些肮脏的、可怕的贪婪、愚蠢,是无可挽救的!而在现在的社会中,80、90后再一次印证了曹先生的“预言”,奢侈之心不可有,否则到了最后,又怎奈何如黛玉一般?
读后感红楼梦11
王熙凤在《红楼梦》中是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在王熙凤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
王熙凤出现在哪儿,哪儿至少就会有热闹。年仅二十岁的王熙凤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通过冷子兴之口对王熙凤的介绍:“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王熙凤不过。”
王熙凤第一次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教人再也不会忘却。那是黛玉初次与外祖母相见,老祖宗将外孙女心肝肉儿地搂着哭叫的时候,就连王夫人、李纨和众小姐都“个个皆敛声屏气,严肃恭整”的时候,却有一个人从后院笑声说:“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却给人特别鲜明的印象,这句话只是“这一个”凤姐才说的出的。可能贾府众人的感觉都已迟钝了,可黛玉却是初来乍到,感觉格外鲜明:“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原来这就是贾母宠爱的凤姐。
接着短短的一段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大忙人,大红人。因为忙,王熙凤迟到了。在短短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了另外两件事。同黛玉讲话也显得很忙:笑着讲两句,马上拿手帕拭泪,又忙转悲为喜,赶忙询问有关情况和布置待客之道。因为红所以才敢这亲放诞无礼,贾母才特别给王熙凤加上“泼辣货”这一似贬实褒的称号。
读后感红楼梦12
《红楼梦》是我国的一部经典名著(四大名著之一),这部小说有好多资深文学家都对它有过很高的评论。而我呢,还没有读过这本书的原著,只读过它改版过了的儿童版的。不过大致也了解了,作者曹雪芹写了贾家这户皇亲国戚的大人家的兴衰史。
看了《红楼梦》这部小说让我了解一下古代的有钱人。他们并不是靠自己的本事生存下来的,而是靠祖上传下来的家产过日子,并且过着极其奢华的日子。而普通的老百姓们幸亏地拼命苦干,却只可以艰难的维持生活。在贾家,所有的成员都有着成全的仆人伺候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真是可笑啊,自己有手有脚的,却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都需要别人来照顾。尤其是那个“贾宝玉”,从小就被贾母宠坏了。只顾吃喝玩乐,一会儿和这个表妹好,一会儿又和那个表姐好。这个大家庭从上到下,每个人都只顾着享受生活,最终垮掉了。
其实,能过上好日子是每个人的梦想,但是,这个梦想必须靠自己的。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用自己的双手才能争取而来。学好本领,踏踏实实的做人,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物质上的报酬。但也绝对不可以太奢侈浪费,那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如果我将来有了一定的能力,我也会为爸爸妈妈请上保姆,但是我会尊重她们,因为她们也是在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得报酬。如果我有更大的能力,获得更多的财富,那么我将用我的财富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我认为这样的人生最有意义!
读后感红楼梦13
曾经,我只是一块顽石。
曾经,父母哀我之愚劣,怒我之不肖。有诗为证: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上诽谤!
我敬我的父母,我怀念他们,但我不爱他们。我更爱我的姐姐元春。
当我还很小时,我与元春姐姐同住在祖母身边,刻未相离。姐姐比我大十多岁,她有时严厉,有时仁慈,象一个真正的母亲似的,抚育着我。当我三四岁时,姐姐已口传教授了我几本书,识得了数千个字。她为我而骄傲,我因她而欢心。然而,姐姐终究还是离开了我,被送入皇宫深院。
当时我好想我的姐姐。每每地,被父亲杖责疼痛时,别的孩子往往喊的是妈妈,而我喊的是姐姐。
其实,在别人的眼里,我的家庭是非常幸福的。我的大伯贾赦是一等将军,世袭的荣国公;
我的父亲贾政是工部员外郎。虽然我很顽虐,幸而我的祖母非常地宠爱我,她总是将我从父亲的杖责下解救出来。我爱我的祖母。母亲总是很忙!忙着那打理不尽的家务,忙着应对妯娌们的嫉妒。大宅门么,总是如此!直到我表哥贾琏和母亲的内侄女王熙凤结婚后,母亲才轻松多了。她将管家的重任交给了二嫂。
母亲希望我同我的表姐薛宝钗结婚。她是母亲的妹妹的女儿,她家里是世袭的皇商。母亲说这是金玉良缘。
我不愿意。我知道母亲并不在意我同意与否,可我实在是不愿意。
薛宝钗长得很美,人又聪明,学问又高。而且她从不卖弄她这些优点。在生活中,她安分,从时,孝顺。长辈们都喜欢她,同辈们都敬服她。“她是完美的大家闺秀。”大家都这样说。
可我就是不愿意这门亲事!因为,我懂得什么是爱情——
在这个寂寞的,肮脏的世界里,唯有我的爱可以带给我生存的欢乐和情感的休憩。我看不惯我周围的一切。伯父贾赦强夺民财,欺淫弱女;
哥哥贾琏投机取巧,无所不及。我的贾珍哥哥是宁荣两府的房长,他虽然袭侯位,掌家族,但干的事哪一件我瞧得上?连冷子兴(母亲陪房丫头的女婿)背地都说他“只一味高乐不了,把那宁国府竟翻过来了”。奴才们也跟着狐假虎威,横行四乡。
我也不喜欢我的父亲。大家总说他“自幼酷喜读书,为人端方正直”。可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个没才干的男人,不称职的父亲。他若是有才干,会在放外任时,任李十儿胡作非为吗?他若是有才干,我们家会乱到这种地步吗?就连呤诗作赋时,他都没一句好词句!偏偏还喜欢同一帮文人清客们交游——看到我稍显才才华,他就打击我;
遇到我胸怀不快,他不仅不闻不问,还要严加指责。他对我的关心连我的丫环所能做到的也不如。他只知愚忠愚孝,也要求我那样做。
我受不了这一切。我不堪忍受这一切。我以拒绝科举功名的方式,在我心中抵制着这片乌烟瘴气。虽然我有时也不得不与薛蟠,冯紫英等来往(他们总比贾琏的奸俗强一点,在我的心里),大部分时间我都躲在大观园里,与我的姊妹和丫环们在一起,她们比起门外的他们心灵上要干净得多。
我的心上人林黛玉是最理解我的人了。我俩就象是曾前生注定,我的每一缕思絮都牵挽着她的心绪;
她的每一滴泪珠都打痛了我的心。她是我全部的追求,她性灵才美,她知我赏我,她用她纤弱的心为我造就了爱的海洋。在有她的日子里,我曾经如此醉过——
而今一切都已成空——-
留几句警语与世人罢: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干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它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读后感红楼梦14
几世情债,几世风流,多少痴梦?尽付红楼,尽付予那似海深宅。
——题记
深夜,一时兴起翻起了枕边的《红楼梦》,将自己沉醉于书中那纸醉金迷的世界。我仿佛在朦胧中醉了,醉得深了,醉里几世轮回,仿佛置身其中。
忆黛玉
朦胧中,仿佛走来了纤纤瘦弱的少女。她站在船头,风吹起了她的发稍,带着几分柔柔的感伤。心绪因忧虑而飘零,化入绵绵的江水解不开,解不开那深锁眉睫的愁,泪顺着她的面颊无声的滑落,滴落江中,溅起几许些微的波纹。她想到了自己的母亲,那早早抛下她独自哀伤的逝去的人,泪又一次滑落。
相见时的似曾相知,宝黛之缘在相见的那一刹早已注定。就在这大观园之中,宝黛互相的情愫至此开始酝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缘分,也又拗过贾母的一语定音。
黛玉从小就体弱多病并且她常常把自己内心的痛苦放在心里,不说出来在贾府中常常默默寡闻。因为她多猜疑,并把愁放在内心的性格,和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实在太少了,使她与宝玉的爱情也无法长久。她与宝玉无法长久的在一起,是因为自己的自卑心理。她有爱情,可她只放在心上,无法让宝玉真正的理解。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体会不到。黛玉悲哀只能用诗来寄托自己的精神。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就是万箭穿心的那种窒息感,那种肝肠寸断的刺痛。
其实曹雪芹对黛玉,是充满怜爱与惋惜的,“两弯胃眼眉,一双含情目。娴静时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在他们看来,当今社会更需宝钗这样贤静庄淑的人。而在我看来,她却是在柔弱中带着几分刚硬,似翠竹一般不屈、刚毅。她在金陵这个灵秀之地,绚丽的绽放,又在金陵这个腐朽之地,无声地凋落。上天注定她最终要离开,或许,在她看来,腐朽的贾府已无她的容身之处,倒不如回到太虚幻境,继续做自己的绛珠仙子。这应是她最好的选择。
千年绛珠,降临人世,只为报那滴水之恩但却因此流尽了此生的泪。郁郁而终,不得善缘。回首红楼,辈兮、梦兮、忧兮、叹兮。
品宝钗
如果说黛玉是一种茶,那她必定是一杯不染俗尘的清新的菊花茶,而宝钗她属于那种浓郁的苦丁茶,让人一口难忘,只有品过后的丝丝回味才能令人领悟她的真谛。
她,一个富有心机的女子,因哥哥犯事得贾家周旋,又因要进宫选秀而来到了这繁荣杂乱的大观园,值得庆幸的是她,好似一茱出水的芙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没有将自己埋没在一群俗不可耐的庸枝俗粉中,她,心思灵巧,用她独特洞明的眼光品评着这个繁荣沉辱的世界,但她并非似林黛玉般的流于外表,将自已的感时伤怀流露在外,她只是深埋于心底,也许正因为她比黛玉更深谙世事吧,因此她深得大家喜爱。
但大观园中的女子,总逃不过悲惨的命运,黛玉因情愁饿香消玉损,而她,却嫁给了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贾宝玉。
当她看着自己所爱的人为了别人忧伤心碎,日渐消瘦时,她又是何等凄哀,终究宝玉因思念而遁入空门,而她,独自留下,流泪悲伤。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似假似真,让人琢磨不透。美黛终损水,可知当时一怒摔玉只为伊人。焚稿时,有谁知道黛玉心中的苦楚,泪洒了一遍又一遍,宝玉却还蒙在鼓里。终那个眼里常有泪水的绝代女子,最终含恨而去。而宝玉最后知道了真相,伤心欲绝,最终看破红尘。
再去看王熙风,她果敢、泼辣、阴毒。她收受银两,逼死年轻情侣,逼死尤二姐,犯下的罪行着实不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王熙凤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女强人,她将贾府上上下下的事务处理得有条不紊,几乎没有出过乱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当家人的角色,而且最后王熙凤身患重病,还要处理贾府事务,最后被所有亲人背弃,死得也确实可怜。贾府的丫鬟们也是构成红楼梦的重要元素,虽说是丫鬟,却也都是气质出众,富有才情的雅女子。袭人鸳鸯、晴雯、妙玉,哪一个不是令人倾倒的女子?
闭上眼,合上了书,我的眼角禁不住泪水的肆意漫延。自古多少的爱恨离愁,自古多少的悲情恨意,任留下多少的泪水,亦无法掩饰伤感的情愁。
《红楼梦》,一本好书,一段情愁,一席好梦……
读后感红楼梦15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便是《红楼梦》未完。张爱玲对《红楼梦》是极度的痴迷。她在自传中说:每隔一段时间都要重新阅读《红楼梦》,一生未曾间断。张爱玲这一辈子中,是真读“破”万卷《红楼梦》!
据记载,《红楼梦》前八十回由曹雪芹编撰,而后几十回则是由高鹗续写,张爱玲说:“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并用了八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天日无光,百般无味”。后来知道了缘由,张爱玲对高鹗实实在在地憎恨起来,这也使得她下定了续写《红楼梦》的决心。于是乎,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
《红楼梦》除了它的社会价值之外,对于人物的刻画是特别值得考究的。不然也不会八十回后,读之——索然无味。而最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纵观全书,每一位被细致描写的“名角”,复杂的铺垫,费尽心思的细节勾划,都是为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而设。而林黛玉,是我最同情的却也觉得最可悲的人。
为何?且听我细细道来。
林黛玉自幼怯弱,且幼年丧母,使得生性变得更加柔弱,一直以来都靠药物保养。到贾府以后,她更想念父母与家乡,忧郁经常压抑于心头,至于悲愁流泪,原本就不好的身子变得更加孱弱。在贾家失去两大靠山前,贾政曾耗资巨大来修建大观园,整个大观园都沉浸在家世的温床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却也不见一心只读圣贤书。黛玉后来被送进大观园,活于温床中,也死于温床中,因为有肺结核,而自幼又体弱多病,根本离不开昂贵的药物。此属可悲之一。而黛玉自身柔柔弱弱,最擅长的便是吟诗作对,虽会几手针线。但毕竟从小是富养的大小姐,不善劳动,便是六指不沾阳春水。同时也没有农村妇女的那种大气。这就导致了,林黛玉,根本不可能逃离大观园这个温床!此属可悲之二。
在大观园,黛玉情窦初开,遇见了贾宝玉。但这一恋情,却不似初恋的单纯,而是满心戒备:在黛玉认可宝玉为她的“知己”前,她察言观色,徒增了多般猜疑,嫉妒,生气,担忧。而在与宝玉相认为知已后,仍旧悲戚感伤以泪洗面。最经典的莫过于“黛玉葬花”,黛玉葬花时吟唱的《葬花呤》由唐寅的《落花诗》引申而来,两诗情绪格调极其相似。唐寅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位末世士子的失意与感伤、无奈与落寞。而同样是葬花,黛玉带给读者的,却是她对于未来的绝望:自忖红颜薄命,感悲父母早逝,无人为她主张婚事。“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而其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是她在生与死,爱与恨一类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自身存在的疑惑与对生命的茫然。看似静心葬花,实则焦虑不安。看似咏花,实则写人。虽说古代女子的命运总是不为自己所掌握,男尊女卑的观念又极其盛行,可“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也非凤毛麟角,武则天多度削发为尼,最后成为女皇;木兰无长兄,男装替父从军等等。为何黛玉不以此为动力激励自己?为何不放眼于当下,着眼于未来呢?!此属可悲之三。
西方神学有说,人有三疾:狂妄,矜持,愚昧。人有七罪:傲慢,嫉妒,愤怒,贪婪,淫欲,懒惰,暴食。人有八苦:生,老,病,死,爱恨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几乎每个人都会全中,但是,贾家人是中毒至深,各种观念,思想和行为,顽固古板老套。不思进取,也不知悔改。欺软怕硬,通过两大靠山作威作福。这是失败的过去,也是现实的警醒。
《红楼梦》不只是一本书而已。张爱玲曾说,《红楼梦》这本书值得一个人去读一辈子。也许现在读觉得费解,二十岁以后觉得可怜,三十后悲伤,花甲后便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大概是一辈子都读不透的,那么我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在告诉我这样一个事实:不为繁华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