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读后感是指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思想、意境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它通常包括对词中描绘的壮美雪景、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以及对词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认同感。读后感的核心是对词中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和情感的理解和共鸣,以及对自身生活和价值观的反思和启示。读后感的篇幅一般不宜过长,以简洁明了为佳,200字以内即可。接下来,小编为你分享一些沁园春雪读后感的范文,供你参考学习!
沁园春雪读后感1
沁园春·雪是一首长调,以咏雪起兴,大气磅薄。
写景,纵横千万里;论史,上下几千年。这首诗写出毛泽东对自己的自信。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其中今朝代表自己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心想:抗日一样会胜利,因为唐代如此鼎盛,但与我双来“稍略风骚”,虽然他们武器装备先进,但他们“只识弯弓射大雕”。这种自信多么难能可贵呀!我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一定要充满自信,只要相信别人永远不如自己,奋勇前进,才会夺得成功的桂冠。这首词又包含了诗人的豪放。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其中“舞”、“驰”化动力为静,把山作银蛇,高原比作蜡象,生动准确。后一句虚写,寓情于景,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我想:我们不仅要学习诗人巧妙的构思,奇特的写作手法,更要学习诗人的豪放。这首词以“北国风光”句,再先“望……”后“看”,继而由“引……”至“惜……”,最后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尾,一气呵成。词中又多短句,并以四字句为,因此节奏鲜明。这就使全词在韵律上也颇显豪放。
每当我消极时,便会想到毛主席的这首词,它使我振奋。这振奋化为前进的动力,使我不断前进,前进。每当读到这首词,便会激起我心底的涟漪,激起我的爱国情怀,鞭策我,使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沁园春雪读后感2
毛泽东一生爱作诗吟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沁园春·雪》这首诗词,更是在这漫天繁星中成为了鹤立“星”群的一颗。
第一次接触这首词,是在语文课本上。翻开沾满醇香的课本,见到的第一课便是《沁园春·雪》了。当初读的时候,便感觉到了纵观北国的豪迈之情,如今查阅到作词的背景后,又得到了不一样的感受。
《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与彭德怀率领长征部队胜利达到目的地,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时作的。为观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丘上。面对“千里冰封”,他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这样一首豪迈之作。“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都远非目力所及。因此这是诗人在想象之中的延伸,可见毛泽东的气魄之大。再联系到当时的情景,不难看出这两句还寄托着他对本次行动一定会如这千万里的冰封雪飘一般,充满着雄心与壮志。下句中一个“望”字,更将这种豪迈彰显了出来。
然而更令我注意的,还是词的下阕部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一局可谓是神来之笔,承上启下,将全诗连接的天衣无缝。作者面对宏伟的北国风光,道出“江山如此多娇”的感慨。作为一名政治家,毛泽东也从对“北国风光”的抒怀,转到了对江山的关怀。自古无数英雄好汉都在争夺江山。更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一代枭雄。可毛泽东面对他们,却说出了“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这种气魄,实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结尾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将主旨挥洒的淋漓尽致,放在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谓点睛之笔。
放眼全诗,无不体现出毛泽东的气势磅礴。他发出批评历史人物的词句,展示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之心,对前途的信心,将这种豪迈体现到底!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又怎能缺少这样的豪迈?正如词中结尾一句:“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读后感3
读完毛泽东妙笔下的《沁园春.雪》,无疑地,它带给我神秘的向往。因为我们这里是不下雪的,未免有点遗憾,失望。多么希望可以目睹冰天雪地的世界,感受漫天雪花纷纷的意境,领略雪的高洁情怀!
心中萌发赏雪的强烈欲望,心底莫名涌起了许多关于雪的诗句,脑海隐隐约约地闪现出雪的各种情景–“千里白云黄日曛,被风吹雁雪纷飞”云被夕阳的余晖醺黄了,高适冒着寒雪千里送君,雪花漫天飞舞。诗人却没有沉溺于悲伤之中,因为他明白雪是蕴育着春的早日到来,而眼前的离别是为了他日的重逢。“大雪纷纷何所似”一群人聚在室内议论雪与何相似,有人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因为雪的颜色和盐较为相似。亦有人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它飘落的姿态不仅与雪相似,而且她它给人一种春即将到来的朦胧感觉。这不是更胜一筹吗?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吗?”心中最钟情的还是岑参的千古绝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它给人勾勒出一幅千万朵梨花压枝盛开的繁景,在寒冷风雪中凝聚飘荡一丝丝暖融融的春意。我陶醉于诗人们妙笔下的浪漫雪景,同他们一起神游其中,幻想着那无瑕的,晶莹剔透的世界。
幻想着这个冬天雪花漫天飞舞,万物都沉睡与厚厚的雪层之下。外面的世界银装素裹,粉妆玉砌,静静地,悄悄地……我兴高采烈的跑出去,白茫茫的一片,分不清地平线。脱光了叶子的树枝挂满微笑的“梨花”风儿摇曳,雪沫抖在我的肩膀上,我用指尖轻轻一划,指尖上的粉雪被我的热情融化,瞬间化作一颗晶莹的I,它笑着,悄悄地跟我说:“我要用冰清玉洁的肌肤化作一片春水……”话没说完,它就从我指尖滑落,迈着轻盈的步子向春的怀抱走去。
雪,给我无境的遐想!
沁园春雪读后感4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首词给了我很大的感想,首先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一句完全让我们想象出了那种脱俗的橘子洲的美感。再接着看下一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一句更加让我们体会到了动物挣脱自由的那一种情绪。
这首词有着更深的意义,每读一遍这首词,仿佛我们跨过了这漫漫岁月,依稀看到1925年秋天的下午,有一位伟大的人伫立在橘子洲头,看着湘江的碧水,缓缓的水波一层层的向北飘去,这是一个多么美的秋天啊。再看向远处那层层叠叠的那片红色的山,满江的水清澈见底,飞鹰翱翔这幅美丽的画卷,而鱼儿嬉戏在这清澈的小河里。
作者惆怅的感叹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回忆到以前,峥嵘岁月,于旧友聊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起划着船聊天,那时候是多麽的美好。而我们再将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霜天竞自由联合到一起,可以感觉到”字字句句都张扬着不凡的生命力,让我心潮澎湃,这也许是一种根植于心的民族情感亦或是中国人对于汉字心灵上的一种共通性。也难怪海外游子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都是我们的祖国,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他们在异地,哪怕只是看到大街上招牌里有些许汉字,也会感到十分暖心,十分亲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这儿便是呐喊,面对天地的呐喊,这种霸气和胆魄注定:中国将被这样一群人改变。
我曾经很“冲动”地想过要打破平静的生活,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年轻景致,可这句话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似乎让我有了一些觉悟,原来那些所谓,也只不过是青春的豪情罢了。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是多麽好的一句话,就如这首词一样的感慨,让我们为国而强。
沁园春雪读后感5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第一首广为流传的词,也是将毛泽东作为世人展现在中国与世界面前的惊世作品。同时,它也是公认的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由此可见其文学价值、实现价值以及在当时的影响力都非同小可。下面,请容我简单地谈谈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发表影响以及它的艺术与思想魅力。
创作背景。
《沁园春.雪》作于1936年2月,在此之前1935年中中央红军刚刚经过长征洗礼,虽然损失惨重,却也创造了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等军事史上的经典战役,并于1935年到达陕北吴起镇,革命暂时转危为安(一、二、四方面军还未会师)。另一方面,毛泽东本人也于1935年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低谷,在遵义会议上确定了他对革命的领导。不过,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尚有一段时间。简言之,在写下这首词时,形势谈不上一片大好,却足以在毛泽东心中燃起一片希望之火。
至于当时毛泽东的军事与政治目标,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是开赴抗日前线,准备直接抗日。对此,有学者考证说其实当时毛泽东的对敌策略是全力反蒋,或者至少主要是反蒋。最为明显的证据便是证据便是同年11月25日,毛还对《红色中华》记者说:“苏维埃中央政府愿意与国内任何武装队伍订立反蒋协定。”个人也认为对于刚刚受到重创的红军而言,要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之前全力抗日是力不从心的,也暂时算不上主要矛盾。
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与党内外形势的转变大概让毛泽东感觉虽然形势紧张,不容乐观,却让人充满希望与干劲,犹如遍地的冰雪正要消融,所以词里体现的革命的乐观精神才会如此真实而耀眼。
发表影响。
多年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国内外矛盾让毛泽东只能一心扑在革命上,作诗写词只能作为业余爱好。我有时甚至会想,当时借写诗自娱自乐的毛泽东恐怕自己都从未将自己看做一个诗人。正因如此,像《沁园春.雪》这样的佳作才会在十年后才以令人惊艳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让广大的国统区人民认识到一个全新的毛泽东。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将自己这篇得意之作赠给了民主人士柳亚子,柳亚子以词相和,对《沁园春.雪》大加赞赏,并将和词发表,引起了各路记者对原词的浓厚兴趣。他们想尽办法找来原词发表。
《沁园春.雪》一经发表,轰动山城。国统区的知识分子突然发现,毛绝非他们想象中的不识风雅,只会喊打喊杀的农民运动领袖,而是一位有文采,有思想的文化人。十多家报纸发表和作、文章和来信,其中不乏大家之作。
在重庆谈判这个大家都渴望和平却又深知难免一战的关键时刻,《沁园春.雪》的发表或多或少让中共拉近了与知识分子群体的距离,让全国的知识分子感到了一丝亲切,明白了中共领导是与他们一样的文化人。这一切都使中共在争取除工农以外的各阶层的支持时多了一点希望。
当然,无限夸大一首词对历史的影响也就过分了。不过不可否认,这首词的发表对中共而言或多或少起到了一些正面作用。
至于《沁园春.雪》的发表是偶然的还是某些人蓄意安排的,已经不重要了。国民党时候大力张罗御用文人填沁园春词却终究无出其右者的事实已充分说明了毛泽东的才华,而人的才华,终究是会显现出来的。
艺术与思想魅力。
古往今来,与雪有关的诗词大多将雪作为一个背景,表现路途或时世的艰难,或是着力于描写雪本身,抒发作者的情趣情调。将雪景塑造得如此磅礴大气而又能不受漫天风雪支配,尽情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的名作大概只有这一首吧。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何其恢弘大气的开头,然而这一切对于广大的中国北方而言,也未必算是一个夸张,只是让人感叹作者的广阔视角;而对于毛泽东而言,这样的气势也并不奇怪,只是让人感叹伟人的豪迈。
然而这宏大的雪景并不是作者所喜爱的场景,从思想上来说,应该是暗指敌对势力(将中国东北搅得暗无天日的日本,或是让中共甚至全国人民笼罩在阴霾中的国民党),所以才说“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仿佛在毛泽东大部分的诗词中,雪及其同类物冰与霜,不是反动势力的代名词,就是艰难险阻的同义语。在著名的《卜算子.咏梅》中,雪不也是用来衬托梅花不畏强暴,傲然独立的恶势力代表吗?不过,冰雪终究是会在春天消融的,也许选择冰雪这个意向本身就说明了毛的革命乐观精神。“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更是体现了作者在严酷的环境中积蓄力量,寻求转变的信心与乐观。是啊,革命的春天一到,什么反动势力不都会被强力的革命洪流击碎吗?所以,作为革命的领导者,作者可以大气地指点江山,品评历史,雄视千古,这就自然地引出了下阕。
面对如此多娇的江山,无数英雄为之倾倒,然而作者确认为他们都还有所不足。这是事实,任何人都不会是完人,哪怕是英雄。像毛泽东这样熟读历史的人,自然明白所有英雄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本身也主张人们不要盲目崇拜任何人,加上毛本人的大气概革命领袖身份,发出这样的豪言并不奇怪。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改古人文章里盛行的今人不如古人的论调,表现了作者对现实、对人才的乐观精神。即使在今天,对现实,对未来抱以期待依然是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自信与乐观,所以贝利的“下一个进球”才能成为一段佳话。然而,不知为何,在国民党以及后来一些人看来,这字里行间的豪气却和帝王思想画上了等号,在我看来,这着实有些过分了。无论如何,《沁园春.雪》也只是一首艺术作品,艺术本身会留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而这也正是将艺术的魅力所在。而把艺术作品对照现实来一番牵强附会,尽量描黑作者为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基本属于文字狱的做法。而这些抹黑他人言论的人,却还把自己放在了道德的高位,放在了自由民主的启蒙思想的阵营中,似乎有些站不住脚。
至于把自己与历代帝王比较的做法本身,其实也不奇怪,毛本来就是一个熟读中国经典且没有受过系统的西方教育的人的人,偶尔的兴致之作,信手拈来的伟人自然就是秦皇汉武这些人。硬要他改成写伏尔泰、华盛顿、甘地、玻利瓦尔,既不符合他的知识结构,也不符合古体词的韵味。说到底,作品中顶多可以看出一点个人英雄主义,而在文学作品中,这也并不奇怪。要知道,毛自己知道,柳亚子是著名的民主人士,这首词倘若有封建帝王思想,又怎会被赠与柳亚子。何况民主人士柳亚子也没看出什么封建帝王思想,倒是让国民党给看透了,甚是可笑。
简言之,这首词在艺术上是大气与唯美的,思想上是乐观激进的,很是符合毛泽东革命领袖的身份。
沁园春雪读后感6
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雪飘”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雪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中国。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像正“舞”向云霄,“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
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
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毛泽东才有此妙词!诗人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用“须”字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红装素裹”相映成趣,显得特别娇艳明媚,所以尾句说“分外妖娆”。这完全是诗人通过主观相象将自然景色人格化了的写法。以这样的奇想为上片作结,遂使所写的雪的场面,具有一种不饰雕作的妍新之美。诗人就是这样把祖国山河的壮美、精神摄出了。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壮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
“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
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沁园春雪读后感7
每当读起毛泽东的诗词,内心总有一股热血在激昂.毛泽东那一首首博弈历史,继续开往的革命诗歌,点燃了我的激情这首诗,读完这首诗,我被这首诗深深所吸引。
《沁园春雪》这首诗,是我国伟大的伟人—–毛泽东的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诗.在一九三六年二月初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布暑长征的准备工作时,面对山野涌动了诗词意,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毛主席望着祖国的山川,在满腹涌动的思想中,横惯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无限的’革命豪情犹然而生.当晚回到袁家沟居地的窑洞点着蜡烛挥笔写了这首。
这首诗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主体鲜明,体现出了毛泽东诗词的豪放的风格.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热爱祖国山川的豪放,由景生情即由山河的壮丽引出对历代英雄的评价。
《沁园春雪》这首诗,写出了毛泽东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们国家更强大的盼望,对中国共产党胜利的期待。
毛泽东的预言,今天实现了。今天的中国“红装素裹,分外妖绕”今天中国的事业可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中华儿女正为振行中国,实现我们国家更强大的梦而拼搏争取,让历史证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