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读后感是对古希腊文学的深度反思与体验。它通过对战争、爱情、人性等主题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史诗般的力量和人性深处的复杂情感。这种阅读体验不仅仅是文字的阅读,更是一种心灵的旅程,使我们深入到古希腊人的精神世界,体验他们的生活、情感和智慧。它也启发我们思考现代社会中的冲突、痛苦和挑战,并激发我们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深刻反思。荷马史诗以其永恒的主题和艺术魅力,成为我们理解古希腊文化和人类精神的重要窗口。接下来,小编为你分享一些荷马史诗读后感的范文,供你参考学习!
荷马史诗读后感1
整个荷马史诗上篇的精彩,不就是海伦的精彩,开战时,美人是因由;胜负分,美人是战利品。数个国家尸骨成山血流成河,无数英雄相惜,然后一决生死,无数夫妻温存,然后天人两隔,无辜孩子被献祭、杀戮、枉死,家国涂炭,生灵绝灭,轰轰烈烈的`战争旷日持久长达十年,竟无人怨怪海伦?真是奇谈!那么多英雄,雄奇伟岸,神?护他时左挡右遮,让其死时毫不吝惜。是不是可以说明在他们心里,他们永不会缺英雄,前仆后继只要有神在,英雄的血统自会代代香火鼎盛,而美则可遇不可求,没说护佑却总得保全。可见在他们的观念里,美多么弥足珍贵是不是因此他们的美人才总是那样摄人魂魄灵动不可方物,比如赫本,比如费雯丽…
放在中国美人可没那么好的待遇。红颜祸水,烽火戏诸侯,一骑红尘妃子笑等等,岂不弱爆了,还广招骂名,每一个都死的很难看。
民族性格使然吧?真是相去深远。
以美人嫁老头,即使一时有冲动,多半时候却沉重透不过气来,中国男人似乎非的压女人几头,才显得出男人气概。在中国,美跟权势富贵家族荣辱比起来更像个工具,而且中国的美人注定是要么薄命要么不长久,似乎美是不现实的,非丑了不踏实?
以美人嫁青壮年,碰到的人,生命大好,懂得美,理解美,宠溺美,眷恋美宽容美,所以无论男人女人之美都能美的肆无忌惮,让人彻头彻尾的甘愿匍匐称臣,多好。
荷马史诗读后感2
《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荷马史诗》被称为“希腊的圣经”。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伊利亚特》叙述的是古代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一场战争。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海伦,希腊人为夺回海伦,组成十万联军,远征特洛伊城。战争持续了整整十年。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勇将阿喀琉斯的争吵为中心。最终,希腊人用木马计智取特洛伊城,大获全胜。
《奥德赛》叙述伊塔卡国王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人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世界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这两篇故事都是古希腊盲人歌手荷马所作,所以统称为《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这个故事歌颂英雄的威武勇敢,赞美希腊民族历史。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喀琉斯,他是个近乎完美的英雄,他勇敢、富有同情心、重视荣誉,可是具有固执、易怒等弱点。
《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是人类礼貌史上的一部杰作。
正如雨果说的:一部杰作已经成立,便会永存不朽。第一位诗人成功了,也就到达了成功的顶峰。你跟随着他攀登而上,即便到达了同样的高度,也绝不会比他更高。哦,你的名字就叫但丁好了,而他的名字却叫荷马。
荷马带我走进世界文学史的殿堂!
荷马史诗读后感3
《荷马史诗》(之《伊里亚特》)讲的是希腊和特洛伊打了十年的仗,最后希腊的奥德修斯想出了木马计,终于把伊利昂(特洛伊)攻下了。那为啥希腊和特洛伊要打十年的仗呢,因为特洛伊的小王子帕里斯把希腊的王后海伦抢走了。特洛伊战争是人跟人打,人跟神打,神跟神打,真热闹啊!
我喜欢奥德修斯,因为他聪明机智,英俊潇洒,特别英勇,而且他射箭技术特别高,一支箭能射穿十二把斧头。
下面我再讲讲阿克琉斯,他的盾牌特别坚固,打起仗来特别厉害,最后阿克琉斯被帕里斯的箭射中了脚踝,然后就一命呜呼了。阿克琉斯的妈妈是河神,阿克琉斯刚一出生,她就抓住他的脚踝,放在神水里浸泡,这样身体就刀枪不入,但是,脚踝这个地方,河神忘了在河水里浸泡,结果就成了他的弱点。
下面我再说说赫克托耳,我最喜欢他了。他英勇无比,但是,他把阿克琉斯的朋友杀死了,还抢下了他的盔甲。阿克琉斯非常恼恨,发誓要报仇。盔甲有一道裂缝,其他人都不知道,只有阿克琉斯一个人知道,他就拔出利剑,“唰”的一声刺中了赫克托耳盔甲的’裂缝,结果,鲜红的血流了出来,就这样,阿克琉斯把赫克托耳杀害了。但是,我还是佩服赫克托耳,因为他是特洛伊的第一勇士。
《荷马史诗》分为两个部分《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考虑到叙事的繁杂,没有引导他从宏观叙事开始,而是选择了他喜欢的几个人物入手,描述一二。
其实,《荷马史诗》也是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的一本书,现在再阅,算是我们母子共乐了吧,喜欢的朋友不妨一读。
荷马史诗读后感4
最近在图书馆借了《荷马史诗》,读了这本书之后,发觉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欧洲文学史上的里程碑。荷马是一位传说性的人物,大约生活在公元前9世纪到前8世纪之间,据说他是小亚细亚地方爱琴海一带的人。他是一个双目失明的职业乐师,同时又是一位诗人。他背着古代的希腊七弦竖琴,四处漂泊,把自己的诗吟唱给人们听。他的诗在七弦琴的伴奏下,美妙动听,情节精彩,深得人们的推崇。古希腊流传最久远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就是他的作品,因此,历史上称为“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长篇叙事史诗,是欧洲的“文学圣经”,是属于英雄的叙事诗。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叙述宙斯爱上了海神的女儿忒提斯,但是他从预言中得知,他与忒提斯生的儿子会比他更强大。为了保住权力,宙斯放弃了忒提斯,并把她嫁给了凡音的一个英雄。奥林匹斯众神都去参加忒提斯的婚礼,只有纷争女神没有受到邀请。为了报复,纷争女神在婚宴中扔下一只金苹果,上面写着“给最美的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美神阿芙罗狄忒都认为自己最美,自己应该得到金苹果。宙斯将裁判权交给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三位女神为了得到金苹果,纷纷向帕里斯许愿。美神阿芙罗狄忒许诺道:如果我得到了金苹果,我将把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送给你做妻子。于是,帕里斯最后决定将金苹果送给美神阿芙罗狄忒。得到了金苹果的美神,也如约帮助帕里斯拐走了希腊的绝世美女——海伦。于是希腊人推选阿伽门农作为联军统帅,前往攻打特洛伊。战争进行了十年,众神各助一方。最后,希腊人用著名的木马计战胜了特洛伊人,毁灭、洗劫了繁华的特洛伊。
《奥德赛》叙述在攻陷特洛伊之后奥德赛归国途中的十年漂泊。而且集中描写的只是这十年中最后一年零几十天的故事。奥德赛在班师途中迷失道路,辗转漂流了10年才得以重返故乡。史诗采用倒叙的手法,开始写他第十年漂流到斯赫里岛上,受到当地国王的款待。他向国王讲述了自己海上漂流的经历:他在海上遇上了风暴,独眼巨人库克罗普斯吞食了他的伙伴,神女喀尔刻又把他的其他同伴用巫术变成了猪。他游历了冥土,见到了许多熟人的亡魂,躲过了用歌声惑人的塞壬妖岛,逃过女妖斯库拉和藏在漩涡下的女妖卡律布狄斯,他在船只被宙斯击沉后流落到一个海岛上,被女神卡吕普索挽留,七年后才离开。之后他来到了斯赫里岛。国王听完他的遭遇后,派船送他回家。与此同时,他的儿子帕雷马科正在四处寻找他的踪迹。伊大卡的贵族以为奥德赛已经死去,也正纷纷追求他的妻子皮涅罗普,逼迫她改嫁,皮涅罗普用尽了各种方法拖延。最后奥德赛扮成乞丐终于回到家中,与其子杀尽那些卑鄙的恶人和小人,恢复了他在伊大卡的权力。
《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
①广泛而丰富的反映了氏族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历史因素与神话因素相结合,具有认识意义。
②歌颂了古希腊人的英雄主义,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歌颂了古希腊人民英雄,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
③表现了古希腊人民热爱生活,肯定人的力量和智慧,勇于进取的乐观思想,同时也带有明显的贵族观点。
《荷马史诗》的艺术特点:
①情节集中完整,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结构巧妙严谨,布局详略得体,跌宕有致,戏剧性强。
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史诗将人物放在特定的条件下,用夸张的手法通过人们的言行描写之,或让人物自己粉墨登场去表现,总之人物被放到矛盾冲突中去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个性解明,性格具有多方面性。此外,史诗还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去塑造表现人物。
③叙述明朗、质朴,诗句优美、生动,语言简洁、形象。《荷马史诗》是用古希腊方言写成的。
《荷马史诗》作为人类童年的产物具有永久的魅力,直到今天都仍然给我们以艺术享受。
荷马史诗读后感5
中国的春秋战国与西方的古希腊处于同一时期。有人称那是人类精神史上的黄金时期: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苏格拉底,孔子,墨子,老庄等等一系列的天才在一个时代相继出现,成为人类思想的先驱。同样在这个匪夷所思的年代诞生了东西方最伟大的文学巨著荷马史诗与《诗经》,这两部记录了两国不同的民族性格与对战争的不同理解。
在《伊利亚特》中作者是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去看待战争的:“双方的战士们呐喊着如洪水般在殷红色的战场上搏杀,盾牌的肚脐撞在了一起,长矛像一条饿急了的巨蛇一样颤抖在武士的手中,等待着吃上人肉。很多人忙着剥下死者的铠甲,流出的肚肠也被匆匆经过的人群踩踏。一个牧羊人站在高高的山上欣赏着这场战争,就像看他的山羊角逐一样。望着山间的瀑布如同伤口处的鲜血般飞流而下。”不计其数的暴力细节描写使整部书都充斥着这样对肌肉与武力的极端崇拜。以致于伟大的英雄有力量与权利去伤害众神,让阿瑞斯痛苦地吼叫着离开战场,让阿芙洛迪忒哭着奔向母亲的怀抱。
而在《诗经》中对于战争的描写则都是十分含蓄的。一般来说,作战的细节都会略去不提而浓墨重彩地铺陈王师军容的华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并且有十分强烈的反战情绪:“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靡靡。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这也直接影响到后来文人在战争题材选取时更多地突出征夫恨,闺妇怨这样的主题。如“嫁女于征夫,不如弃路旁。”“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春花落兮春日晖,秋风起兮秋叶飞。春日迟迟犹可至,客子行行终不归。”这种对战争的厌恶使我们对战争英雄的看法与西方截然不同,否则吕布就已经站在阿喀琉斯的高度上了。而假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卫青说的话,霍去病可能就黯淡在历史的星空中了。因为中国对军人的要求是宽和仁厚,而不是西方的唯勇至上。
另外,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荷马对双方的英雄都给予了同等的’肯定,而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则必须首先确定正邪立场才能开始战斗。
这一切的原因或许都可以归结中西的民族性格上。欧洲是个相对贫瘠拥挤的地方,无法承受大量外来人口的压力,这种压力就演变为对外侵略的动力。因此,希腊人财富的来源不是土地,而是掠夺。强大的掠夺并奴役弱小的一方。对那片土地上的人来说只有奴隶主与奴隶两种人,自由的对立面就是被压迫。一次次异族的入侵,一次次血腥的战争,一次次残酷的压迫,导致了希腊人尚武与追求自由的性格,告诉他们只有武力才能带来财富,自由与尊严。(因此某位西方哲人曾说:“自由,民主,博爱是人类在一次次压迫与反压迫之后衍生出的对自我权利的追求)就这一点而言,希腊与特洛伊同时具备了强大与追求自由这两大英雄标准,于是才有了荷马对交战双方的双重肯定。
但战争对中国人来说就不是这样的了。中国幅员辽阔,土地肥沃完全有能力自给自足,过上小康生活。战争则只能带来对原有劳动成果的破坏。汉人的财富源于土地而非战争。
而且,中国的征服者对百姓采取的都是相对平和的抚慰政策,不会面临种族灭绝的危险。统治者是谁并不重要,只要不破坏劳动成果便是好皇帝。所以,在中国绝大部分战争中正义的一方,总是反侵略一方。
民族生活环境的差别决定了民族性格的差别,民族性格的差别造成了文学作品的差别。没有绝对的是与非,两本书都是民族原始性格的一面镜子,反射着两个民族古老智慧的火花。
荷马史诗读后感6
在西方文学史上,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现存最早的的精品。一般认为,这两部史诗的作者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位有作品传世的天才,饮誉全球的希腊诗人荷马。荷马史诗的历史背景是旷世十年,规模雄伟,给交战双方造成重大创伤的特洛伊战争。像许多重大事件一样,这场战争用它的血与火给文学和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英雄们的业绩触发了诗人的灵魂给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是他们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找到一片文学的沃土,在史实和传闻上之上架起五光十色的桥梁,用才华的犁头耕耘在刀枪碰响的田野,指点战争的风云,催发诗的芳草,歌的香花。
的确,它的地位不容抹煞,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我却对荷马史诗有点不同的看法。
《荷马史诗》宣扬神的威力无比,对人任意杀戮,神完全控制着凡人的生活,甚至是生命。神与神的矛盾往往通过战争来解决,而这些战争有是以牺牲众多凡人为代价的,什么为所欲为,不受节制。他们的残忍程度令我吃惊。
宙斯的蛮横,对妻子,儿女毫无亲情可言,对妻子赫拉更是怒极而骂,毫无丈夫对妻子应有的关爱,对子女更是铁石心肠,毫无父爱,一幅庄严不可侵犯状。
用现在的观点看,宙斯就是独裁,就是专制。现在的人们已经无法忍受专制压迫的痛苦了。既然我们对希特勒法西斯恨之入骨,那又为什么向往宙斯呢,无非是人们变了态的对权力的向往,对利益的追逐。
史诗还创造了众多的英雄,描写英雄必然描写战争,战争场面为英雄们提供了一展英姿的天地,英雄们把血腥的`战争当作展现其英雄品格,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以最大规模杀死对方来展示自己超人的武艺,胆魄与智慧,这种疯狂鲁莽的性格却也是是当今作战的大忌,你越是想大规模杀死对方,就越容易中人圈套。这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莽夫特点。要放现在,这种人只配去扛木头,抬钢材,或许人家也不要他,现在人家都机械化了呀。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失去了生命就什么都不要提了,而那些所谓“英雄”视人的生命如草芥,实在令人忿恨。我们这些凡人凭什么去崇拜他们呢?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既然不能实现民主自由,我们凭什么景仰他们。
如果说有人特别聪明,那是因为神给了他智慧,倘若有人干了傻事,那多半是因为神袛走了他的睿智。既然都神了,那还要人干什么?在一个受到神力控制的世界里没有不能解释的事情,就象今天的社会里封建迷信可以解释一切一样。封建社会已不复存在,但封建思想残余犹存,相信就是从荷马那里传下来的吧!
总之,荷马史诗卓越的结构某篇艺术的确值得赞扬,它的开山鼻祖地位不可撼动,但读起来,去总有一种不同的感觉,便写了出来。
荷马史诗读后感7
世界名著之所以是世界名著,其关键在于获得世界各国人的肯定与推崇。《荷马史诗》作为世界名著,想必也早已被无数的读者欣赏品味鉴评过了,如此一来,我的这篇读后感未免显得沧海一粟,其力也细,其功亦微;即便如此;读过此书后的感情冲动还是让我不得不写下这篇读后感。
首先,《荷马史诗》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么一点:表现战争,动人心魄。读《荷马史诗》的人,如果对它里面的战争场面描写和英雄战斗描写无动于衷的话,只能证明读者的心不在焉已达到了如同白读的程度。写战争场面的史诗或史书,各国想必都有,然而能把战争场面描写得如此富有震撼力、如此摄人心魄的,恐怕也只有这一本古希腊人的诗篇了。在《荷马史诗》尤其是《伊利亚特》中,战争已经完全现出了它的原形——血腥与野蛮。就这一点来说,连现在的某些用高科技手段拍摄出来的好莱坞影片中的战争场景都无法与之比肩。
“他一心想打死伊德莫纽斯却被对手先投出的枪刺中,喉咙被穿了一个大洞。他就像一棵耸立于山间的橡树或白杨树,或是挺拔的松树被木工挥舞的利斧砍倒、运到海边去做造船的木料……”
“他利落地倒下,枪还扎在心脏处,枪杆随着还在跳动的心脏颤抖……”
“莫诺提奥尔特不甘示弱,砍中了他的脑门,脑壳劈为两半,两颗血淋淋的眼珠落在他脚下的尘埃里,身体晃悠悠地倒下……”
真不知道连看到太阳西沉就忍不装氨的.一声叫出来的金圣叹看到这些描写会做出如何反应。像这样的血腥场面,在一般的令人作呕的恐怖读物中或许能找得到,甚或有甚于此,然而把这些用诗句来表现出来,却达到了无可比及的艺术效果,即外俗内雅,当诗人贯注了他的真挚感情于这些吓人的诗句中时,他就已经摆脱低级趣味的写作,而进入艺术的创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