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读后感(15篇范文)

白杨礼赞读后感是对这篇散文的感受和思考。它是对白杨树的精神和品质的赞美,以及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的颂扬。读后感可以是对白杨树的坚韧、顽强、团结、奉献等品质的感悟,也可以是对…

白杨礼赞读后感是对这篇散文的感受和思考。它是对白杨树的精神和品质的赞美,以及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的颂扬。读后感可以是对白杨树的坚韧、顽强、团结、奉献等品质的感悟,也可以是对文章所表达的抗战精神的认同和思考。总之,白杨礼赞读后感是对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情感表达。接下来,小编为你分享一些白杨礼赞读后感的范文,供你参考学习!

白杨礼赞读后感(15篇范文)插图

白杨礼赞读后感1

今天,我阅读了中国著名作家茅盾所写的一篇文章——《白杨礼赞》,读完之后,令我深有感触。

茅盾是谁?他的原名是沈德鸿,笔名有矛盾、郎损、玄珠、沈明甫等,字雁冰,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茅盾的这篇《白杨礼赞》创作于1941年,主要内容是:一辆汽车在高原上奔驰,望着无边无垠的连峰,刹那间,看到了一排甚至只有三五株笔直地像哨兵一样的白杨树。它们有笔直的.干和枝,而且丫枝也似人加工过一样。白杨它没有婆娑的姿态,也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它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但可以生活再崎岖不平的山峰上,就连戈壁滩上也可以坚强的活下来。它质朴,还有力求上进的精神。文章最后高度赞美白杨树。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深的认识到:白杨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正是因为中国军队有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获得了解放,才有了新中国。

如果把人民的领导者比作高贵贵的花草树木,那么老百姓就是那些白杨树。如果没有白杨,就没有东西可以为花草遮挡风沙,花草也就不能生存。所以,白杨树是其他花草生存的前提。就和人类一样,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就不可能有人类的领导者。

在这里,我还要赞美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白杨树。

白杨礼赞读后感2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一位画家曾告诉我,没有人能画好一棵树,除非他先变成一棵树。可见画树之难。我不会画画,然而我还是要写写老家的那棵白杨树。在我看来,它是一个人,一个人的命运。

白杨树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树。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一年春天,邻居家的.大白杨树走走到我家后屋,冷不丁的从地上冒出来一颗小白杨树来。他是那么矮小,娇弱,惹人爱怜。我家屋后不见阳光,但他还是在顽强的生长。

我怕它死去被生畜弄死,我就用砖快把它周围围起来。一年之后,我再来看它,它并没有什么大变化,只是新添了几树叶罢了到了冬天却又是一个光秃秃的树杆。

我现在上了初中,再去看它的时候,它已不再是一棵小树苗了,已经是一棵高大的白杨树了,屋顶被它顶出一个大洞来,它从这个洞里露出头来,终于能够得到阳光的照耀,雨水的滋润。茁壮成长。

现在,当年的那棵小白杨树已经不在是一棵渺小的小树苗了,已经长成一棵能够抵抗风雪的大白杨树了,

它蓬蓬勃勃,是一棵大白杨树了。夏天,风一过,叶片随风飘动,若雨潇潇,颇为有趣。当此时,我便绕树三圈,仰观半日,心里对它充满了敬意。

我们也要像白杨树那样,茁壮成长。为我们的家园做出自己的一片供献。同时我们的心里也要充满着梦想。

白杨礼赞读后感3

今日早上,我读了茅盾先生写的文章——《白杨礼赞》。

文中写到:白杨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枝丫呢,一律向上,并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它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读到那里,我不禁抬头向窗外望去,只见对面是高高的楼,而那棵在窗外陪伴我多年的白杨树确不见了!我不禁四处张望,原先我已搬家,我已不在我以前的家。我便想念起先前我窗前的那棵白杨树。

那棵白杨树也有着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枝丫一律向上,且紧紧靠拢,绝无旁逸斜出。它宽宽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春天,它长出嫩绿的叶苗,告诉我春天来了;夏天,它挥舞绿油油的叶片,给我送来无限的清爽;秋天,它的叶子全黄了,一阵秋风吹来,落叶在空中翩翩起舞,十分漂亮;冬天,它的叶子落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让冬日温暖的阳光照进我的房间,给我送来无限的温暖。

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数,因为它象征我们民族那种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参!想到那里,我更加想念以前我窗前的那棵白杨树。

白杨礼赞读后感4

初中时曾拜读过茅盾先生的一篇散文《白杨礼赞》,文中那精致、干练的笔风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茅盾先生以树为寓,讴歌新中国成立前夕,革命先烈们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纵横激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或缺的朴质、坚强。

参加了几年水电建设,耳闻目染感触颇多,总想学先生以物喻意,抒发点什么。读过《爱莲说》,莲是花中君子,虽出淤泥而不染,但觉得清纯些;也看过《菊颂》,菊不怕秋霜,惜乎有些柔弱。它们只是给人一种外表好看的印象,缺乏我想赞颂的力量。而唯有先生笔下的白杨才最能体现新一代水电人的精神。

你看他高大挺直、不屈不挠,哪里艰苦哪里生根、哪里贫瘠哪里发芽,不在乎气候、不考虑环境,只要有一点生存的土壤,就会成片成排的茁壮成长。这不正是水电人最真实的写照吗?在这片远离城市喧嚣、午夜的激情的土地上,多少水电人正是不畏风霜、不俱骄阳、不顾个人辛劳、不计个人得失、毫无怨言、夜以继日,为加速新时代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不知疲倦地苦干着。

也许有人会说:你把水电人讲得太崇高、太伟大了吧!但是我想说:不,事实就是这样。我想赞颂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水电人有一句自编的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虽有调侃之意,但祖国大地众多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不正是一代代水电人子承传息、共同努力建造的结果吗?那一座座电站、那一排排水渠,不正是象白杨那样生机勃勃、傲然屹立在祖国的山水之间吗?正是有了这群水电人,正是有了这种朴质、团结、坚忍不拔的精神,才有了为祖国水电事业作出非凡贡献、铸出新的辉煌的力量!

白杨精神是水电人的灵魂!

我们要继承这种品质,我们要传承这种精神!

我赞美白杨,它努力向上,就像水电人挺起刚毅的脊梁。

我更要赞美水电人,他们艰苦奋斗、力争上游,他们是新时期经济建设者的榜样!

白杨礼赞读后感5

中学的时候,课本里有一篇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因为那个年龄对文章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对记叙文的理解,尽管老师费劲心思把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讲解的惟妙惟肖,我依然不明白其中的深刻含义。如今,借着系统开展“白杨精神”大讨论的活动,我又重读了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

我生在西北,长在西北,在西北高原的土地上最常见的就是白杨树,他们挺拔坚强的屹立在这片贫瘠却沉淀了几个世纪的土地上。西北的人们喜欢白杨树那坚强和不屈服的性格。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仅仅几句话就把白杨树的外貌和精神概括的无与伦比。白杨树表现出的这种昂扬向上的生命情致,这种高迈的气概,坚韧的品质、挺拔的意志力和昂藏不弯的气节,在风雨中抖觫着坚锐的铠甲,浑身的胆气和临风的气度,无不令人荡气回肠,感到振奋。

茅盾先生对北方白杨的赞美,直抒胸臆,发自肺腑,他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白杨精神,歌颂的是一种回荡在天地间的粗犷豁达的品格,把它当成西北大地一个昂昂蓬勃的生命象征。从茅盾先生汩汩流淌的文字里,我才读懂了人活着的意义,人活着需要有一个精神的支撑点,这就是做人的尊严和品格。而且这种品格、尊严,是以高尚、正义为魂魄,以伟岸、峻拔为外形,以高耸入云、潇洒豁达的气概为风致,因而不怕风吹雨打,不惧冷嘲热讽,更不在乎人情淡薄和冷遇挫折,无论什么时候,都挺直了脊梁,义不容辞的担当着责任和使命,高擎着信念的旗帜,坦荡无畏,茁壮成长。

重新阅读《白杨礼赞》,心头依然感动不已。尽管经历中多了无以计数的艰难和辛酸,眼目中多了如许的沧桑和悲怆,有时脚下落满了残枝败叶,也有时不由自主地深陷萧瑟和窘困之中,但是,白杨树依然巍然矗立,直冲霄汉,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无论遭际和境遇如何,人只要具有白杨伟岸的姿态和品格,就能在任何地方,任何环境中扎根、发芽、成长,广取雨露阳光,站立成顶天立地的形象,标致、英姿飒爽,引导着生命奔向万里无云的碧蓝晴空。

白杨礼赞读后感6

《白杨礼赞》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西北极普通的,不平凡的,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白杨树的描写,赞美一种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文中提到,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它象征着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激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是呀,在解放战争时期有多少战士为了取得战斗的胜利光荣的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中国人民志愿军黄继光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向敌机枪射孔扑去,最后战友们发现,黄继光敦实的身躯仍然压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还牢牢地抓着周围的麻袋,宽阔的胸膛还紧紧地堵着敌人的枪口;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董存瑞在危急关头,毅然地用左手托起包,右手拉燃导火索炸毁暗堡,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白杨树也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在严寒酷暑的天气下,仍然顽强的生活着,与风雪作斗争。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仍然需要这样的精神,只有不怕艰难困苦,力求上进,坚强不屈,才能很好的生活下去。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的人所缺乏的就是坚强。稍微遇到一点打击,就萎靡不振,要么就是寻死寻活。特别是一些性格上脆弱的女人,真的就像“水”,在困难面前不是想方设法去克服,而是采取“一哭二泼三上吊”!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或是在人生低谷时,得学会面对。人是在磨练中慢慢成熟、人是在锻炼中增知!英国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对你笑!”只有暴雨过方能有彩虹!我们要学会面对生活中种种困难,世事的不顺!学习白杨在任何困境下都不屈服的精神。

白杨礼赞读后感7

背诵着茅盾的《白杨礼赞》,我突然生发出了疑问:究竟什么是美?

世间万物,芸芸众生间不乏美的事物。有人赞白杨的雄姿;有人咏梅花的傲骨;有人欣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有人赞赏松的笔直挺拔;有人陶醉杨柳的婆娑婀娜……在欣赏者的眼中,他不仅见到物的表象,他还看到物的本质。于是有了菊之清高、竹之虚心、兰之幽雅、松之刚毅、水之清明、雪之纯净。

然而由于人们生活环境的不同,所受教育的不同,各自修养不同,人们的审美观也就不尽相同。同是面对杨柳,有人赞其多姿,有人贬其轻浮;同是看见牡丹,有人赏其雍容,有人责其妖冶。于是同是生活于大千世界中,有人厌恶世俗,甘愿隐居山林或削发为僧;有人面对困境,积极乐观,努力创造,努力改变;有人衣食无忧,却觉得活得没意思;有人“但愿长醉不复醒”;有人“真想再活五百年”……人哪,真是不同!

但我奉劝人们还是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睁大我们的双眼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美,更何况万物确都有其美的一面:有人从臭椿树上看出其实用的特点;有人从铺路石身上读出其默默奉献的品质;有人从绿叶身上看到了高贵的灵魂;甚至有人从凶残者身上发现有时他还有一丝的良善;有人从狭隘者身上有时也能感受到他宽容的一面。蚂蚁虽微小,但它身上却也蕴藏着伟大的力量。

上帝给了我们一颗会思想的头脑,并赐给了我们一双明亮的眼睛。上帝将我们看做天使,我们就要用天使的眼睛去发现、寻找真善美,用智慧的头脑接受这一切的美好。

人间自有真善美,思辨发现是关键。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潭映晓月、梨花带雨。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只要你有一双智慧的眼睛,有海纳百川的雅量,自然就有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大肚青蛙变成英俊王子、灰姑娘变成高贵皇后的故事。

美的真谛在于包容,在于接纳。善于思辨、发现是本文构思的亮点。小作者从生命的思辨出发得出:“七色中缺了哪一样,都构不成彩虹,五味中少了哪一种,都烹不出佳肴。用透明的眼光看世界,万物仍旧纯洁;用博爱的心灵品社会,人间依然美好。”

白杨礼赞读后感8

当我第一次读《白杨礼赞》的时候,觉得没有什么。但是,多读几遍之后,我似乎也能能够体会到矛盾对白杨的喜爱之情。

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直抒胸意,赞美白杨。由此可见作者对白杨的喜爱之情是非常热烈的。随后,作者就开始引入白杨了。我觉得第二段写得非常好,这一段是景物描写,根据我的经验最好是读着想象着所描述的场景。你就会觉得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有一点单调。由此,引出白杨。就是这三无株白杨使作者的单调的情绪得到了缓解,直到后来“惊奇的叫了一声”。

在作者的笔下,我也觉得白杨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一丈以内觉无旁支;它所有的桠枝,一律向上,并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也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然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吧,他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篇文章也用到了象征的手法,把白杨象征为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为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战斗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我觉得这才是作者真正喜爱白杨的原因。

我也赞美他。白杨树是那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他就和边疆的人民一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白杨树是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白杨礼赞读后感9

捧起矛盾的一篇散文《白杨礼赞》津津有味地读起来,矛盾先生的用词精致,干练笔风来描写北方白杨树高而挺拔坚强不屈的精神,用朴素的语言赞扬白杨树是众多树中的伟丈夫。

仔细品味完这篇文章后,白杨树那临危不惧的精神触动了我的心弦,它那昂首挺立,坚强,朴质,力求上进的精神让我的心灵深有感悟,被它伟安,正直,严肃平凡的性格却不平凡的精神和意志所折服。

这篇散文中,作者以普通的白杨树寓意为新中国革命先烈们,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来描写白杨树:“那是力争所有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丈把高像是人工似的。一律绝无旁枝,他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像是人加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在北方的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坚强挺立,努力向上发展,不屈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它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象征着北方的农民,联想到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到处都有坚强不屈像白杨是一样傲然挺立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它的枝枝叶叶紧靠近团结,立求上进,宛然象征着华北平原上纵横的战士用鲜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白杨树生命力极强,磨折不了,压迫不倒,象征着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以及立求上进的精神。”

是啊,白杨树的坚强,正直,严肃,立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无论是战争时期的革命战士还是和平时期的我们,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赞美我们为解放新中国流血牺牲革命先烈的精神和意志!

白杨礼赞读后感10

这周,我们学习了《白杨》这一课,对我来说是那么耐人寻味,值得思考,告诉了我很多的人生道理,歌颂了在边疆的建设者远大的志向和奉献精神。

课文含义深刻,讲述了一个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将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而在返回新疆的火车上,父亲向孩子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来表述自己扎根边疆的远大理想。同时呢,他也盼着自己的孩子们,可以成为自己的继承者,像白杨树一样,不论遇到风沙还是暴雨,无论遇到干旱还是洪水,白杨总是那么挺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

学习了《白杨》这篇课文后,我深深的感到了白杨树的那种默默无闻、奉献的’伟大精神。同时,也由此赞扬了边疆建设者们为了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远大的理想,从而使我想到了为人民无私奉献的警察叔叔。

警察叔叔,看似严厉,,可心底是那般温柔。记得有篇报道,一个孩子掉到了河中,警察叔叔奋不顾身跳进河中,救起了孩子。

当今社会上有许多品德高尚,意志坚强,力争上游的建设者,只需要多一些留心,多一份观察,就可以发现,人间处处充满爱。我也要像白杨那样,做一个坚强不屈,学习上知难而进的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好好学习,像白杨一样,打下扎实的基础,生根发芽。

白杨礼赞读后感11

最近重读了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上一次读它,还是读书时候的事了。犹记得那时翻开书本散发的书墨清香和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而现在,点开网页已成为阅读的最简单的方式。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那是中国最苦难的时代,战争、纷乱、民不聊生,却又是涌现出最多能人的时代,这些不世出的伟人们的成就让后人仰望。但仔细想想,那些融入到诗画中的苦难又是芸芸众生多少的悲怆的浓缩。我们能生在一个没有战乱,安居乐业的世界里又是何等的幸运呢?

纵然王昌龄的“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犹然在耳,人们也始终记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中人”的悲怆。历史总是螺旋反复的.行进,战争—和平—战争,古人用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让后人铭记着和平安定的可贵,中国人民如同白杨树般默默的扞卫这得来不易的和平。落后就要挨打,那本最屈辱的近代史翻过,中国人攒足了一口气,埋头补课,闷声做事,用无数先烈的鲜血换来宝贵的和平,用无数前辈的汗水甚至生命拼命赶超,他们是守土安疆的战士,也是立在戈壁上静静守卫的白杨树。今天的我们,踏着他们的足迹,站在他们的肩膀上,也必将继承他们的美德,遵循他们的遗愿,奉献我们的微薄之力来守家卫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开疆辟土。

但不论是战乱还是和平,由古到今,一些品质被人们赞扬着,也总有一些人在默默的坚持着。他们像每一个值得敬畏的生命体一样,于困境之中,磨砺,成长,将苦难融进生命里,于浊浊尘世之中,谱写生命的乐章。他们如同这白杨树一般,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亦不乏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即使环境艰难,旁人冷眼,亦不能摧毁他们这如宝石般可贵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这矗立在苍茫的戈壁滩上那一排排笔直挺立的白杨树,让我想到那些为了祖国无私奉献自己的人们,他们也是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下,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奉献一生,像焦裕禄、罗阳、林俊德,像那些有名的无名的为了祖国默默奉献和牺牲着的人。那些为了祖国牺牲的老兵们,那些在各行各业敬业奉献付出一生的人们,他们无畏的冲在第一线,如同旗帜一般鼓舞着其他的人,他们走了,但他们的精神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这种精神让中华民族坚持到了抗战的胜利,让中国人民扛过了内外交困的年代,也将使中华民族完成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重回世界之巅。

这世上总有这样的人,他们坚韧不屈,伟岸正直,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即使环境艰难,旁人冷眼,亦无法动摇他们心中的坚持。他们是电视里有着感人事迹的英雄,也是默默无闻在我们身边的凡人。这些凡人也许更为伟大,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也许昨天我们还与他们面对面的吃着早餐,还能记起他们儿时闹出的笑话,他们不是那么完美,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却无法掩盖他们身上的善良和坚持的光芒。像数十年如一日照顾毫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的廖月娥,像身怀六甲下水救人的彭伟平,像那些善良质朴的勤劳勇敢的普罗大众们。

正是有了这些善良朴实的人们,我们的祖国才能如此安定团结,才能脚踏实地积极向上地不断发展。他们是土壤,撒播真与善的种子,当这些种子生根发芽,一片一片的开花结果,那些恶意的冷眼和嘲笑也只能成为田地里少数的异类。和平和安定不仅仅是依靠边疆的战士去维护,作为祖国的一份子,同样也在用我们的方式来保持这真与善的土壤。

那些或精彩或平凡的最质朴的中国人就在我们身边,那些最伟大最闪亮的优良品德就在我们身边,由古至今,从未改变,从未动摇。那些守卫在戈壁滩上笔直伟岸的白杨树,他们是先烈的英灵,是祖先的传承,是伟大的中华人民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一代代血脉相传的最珍贵的财富。学习它、继承它、发扬它,中华民族必将实现最灿烂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白杨礼赞读后感12

诸事繁华,如梦似幻。有时梦想跟现实,总是相去甚远。人生道路坎坷,浮华尘世心自知,世人总是难免在路途上迷失了前行的方向。

行走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之上,望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的一株株,一排排的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缺乏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实在当不起“美”之一字。然而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亦不乏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使世人牢牢的记住了他的身影。

这便是茅盾先生笔下的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持续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的凛冽。

透过那层层叠叠的树影枝桠,我不由的想起一些人,一些事,他们像每一个值得敬畏的生命体一样,于困境之中,磨砺,成长,将苦难融进生命里,于浊浊尘世之中,谱写生命的乐章。

古往今来,总是不乏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志士。而辛弃疾,却是一特殊的存在,由行伍出生,以武起事,而终以文为业,成为一代豪放派大家。

常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由一枝羊毫软笔写就,而是用刀和剑刻画而成,力透纸背,纵使时隔千年,读时犹闻金戈铁马之声。可掩藏在层层卷下的又是无人可识的酸辛长叹。

本是想以身许国,马革裹尸还,怎奈壮志难酬,空余一身力,一腔志,回首处,已是“可怜白发生”。四十年为臣,倒有二十年被闲置一旁,仅余的二十年中还被频繁的调职。“君恩重,且教种芙蓉”,恨不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终只是,临江水,登危楼,把栏杆拍遍。

命运的苦难并没有抹去他对国家,百姓的一颗赤忱之心。做不到像陶渊明一样浅尝辄止,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也无法像白居易一般,亦政亦文。只能在世俗的磨砺之下,愈见坚韧,不屈不挠,不弯不折,涤去了青涩和浮躁,留下成熟的积淀。

历史的动乱,民族的仇恨,爱恨的交织,阅历的积淀,情感的浇筑,一股脑儿地注入诗词,化作诗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整天忙碌于无聊的琐事,像一群没有灵魂的苍蝇,喧闹着,躁动着,奔波着,逐渐沉溺于人世浮华,专注于利益法则,形形色色的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迷失着本性。忘却了最早的本真,放下了童年的坚持,于苦难之中,弯曲佝偻了脊背。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漂泊在人生的旅途上。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不得不这样来安慰自己,纡解尴尬。窘迫的境况告诉附在枝上摇摆的我们,芳草依旧远在天涯,遥遥无期。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我们既未得道,又未成器,以前的.舍我其谁的理想鲜馅像汤圆一样在空旷的世俗中滚荡,由庸碌的尘埃一层层缠绕,渐渐变成了一个个适合社会口味的毫无个性的面团,成为祭品,鲜红地刺目。

花开不是为了花败,而是为了绚烂世界;人生不是等待死亡,而是为了实现理想和价值。我们跌倒又重新爬起,失败又再次尝试。不懈,坚持,是我们的座右铭。在生命的距离缩短的过程中,尽量把他无限丰富,赶不上它,至少,能够充实他,把单一的生命无限放大,让它在你的转身离开之后依然能够绽放光芒。

用一颗心,承载着童年的梦与期冀。满怀着对世界最炙热的爱,笃信着阳光下的善良和完美,坚持着对梦想的热情。纵使被现实推搡地困顿不堪,梦想被撕扯得支离破碎,依然坚定地走在自己选取的道路上,宠辱不惊地笑对人生的坎坷。

遥遥的,望见一片幽幽的树林,兀自屹立在西北的寒风中,不弯不折……

白杨礼赞读后感13

今天我学习了《白杨》这篇课文,我对文中的父亲的这种行为表示十分敬佩。

文中的爸爸在新疆工作。由于西部太落后,解放军被派去西部建设。文中的爸爸也不例外,成为一名西部建设者。那时的西边藏环境恶略,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连天和地都是浑黄一体。爸爸却扎根边疆,献出自己的青春。而且他让他的孩子也扎根边疆。他希望孩子们长大后也能为建设西部做贡献。成为国家的栋梁,这位父亲是多么无私呀!为了祖国的建设奉献了一代又一代。就像戈壁滩铁路旁的白杨一样守护着铁路,不让他被风沙侵入。

在去边疆的路途上,他的心情一定是坚定的。他望着一排排白杨树出神。此时此刻,他肯定被白杨树的种种优点所吸引。他觉得白杨树和他自己很相似。那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在那里生根发芽,奉献自己。这不就是奉献自己青春的战士的化身么?

父亲的心也一定是欢喜的。因为快到站的时候,他看见几棵小树挺立在大树下迎着风沙成长,他一定觉得那些小树就像自己的儿子,那么坚强,在恶略的环境下也能茁壮成长。

我向所有的建设者致敬,他们的精神感动着一代接着一代的人,我相信在以后的建设大军中有他们儿子矫健的身影。

白杨礼赞读后感14

白杨树,一种力争上游,坚强不屈的树,一种参天耸立,倔强挺立的树,一种傲然挺立,不折不挠的树,一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树。在读完《白杨》这篇课文之后,我感触颇深,对白杨又有了新的认识,白杨树高大挺拔的外貌下,有着令人惊叹不已的美好品质。

这篇课文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借白杨在环境恶劣、人迹罕至的戈壁滩上生长,而且长得高大挺秀、郁郁葱葱,是保卫戈壁的“戈壁卫士”,比喻建设者们在条件艰苦,经济、文化落后的西部,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是保卫边疆的“边疆战士”。

在我的生活中,有很多具有“白杨”品质的人。在我们班,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很少能回来看看他们,不像我,有父母陪伴在身边,关心我、疼爱我。他们不仅能够自理生活,而且能够按时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而且是成绩也是班上的佼佼者,有时看他们学习时的那股认真劲儿,连我都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这些都是我们班上正在茁壮成长的“小白杨”,他们是我学习和生活中的好榜样。另外,在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像勤劳、质朴的“城市美容师”,像奋不顾身的消防队员,还有风雨无阻、维护秩序的交通警察……

白杨树虽然在西北地区极为普通,但是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绝不是平凡的树,就像一个个守卫、建设边疆的建设者,他们是边疆的卫士、英雄,我长大后也要成为扎根边疆的那一棵棵白杨……

白杨礼赞读后感15

白杨,在我的心里只不过是一种扎根在高原的一种平平常常的树,与桂树和桃树等比起来又显得极其平凡。然而这种在我眼里很普通的大树,却在他的手下写出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他就是茅盾,下面我们来说说茅盾这个人,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从小茅盾就很出色,尤其是茅盾的作文特别出色,再加上茅盾从小就受父母的影响,很小年龄就心怀天下。在有一次他的作文中,他写到:“大丈夫当以天为己任”。可见他的多智啊!

我们在说这《白杨礼赞》,尽管从古至今有许多作家都写过白杨这种树,可我却总认为,唯有茅盾写的这白杨才是真真的傲骨、严肃。我尤喜欢其中的一句话: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可能这一段话一出来你就知道这题目为什么叫“礼赞”了吧?!

有人说茅盾“赞”的是白杨,这一种顽强的、朴质的,随平凡可有不甘平凡的树;也有人说茅盾“赞”的是广大的北方群众人民,他们就是这样,身处逆境却仍坚强;还有人说,茅盾明写人民暗写敌人,他讽刺了当时的敌军,也表明了他对战争的憎恶。

也许也是因为茅盾的战争的如此憎恨,和他对“白杨”的如此欣赏,才有了《子夜》中的那句话吧:子夜是最黑暗的时刻,也是黎明到来的前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