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小编高一频道为莘莘学子整理了《…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插图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小编高一频道为莘莘学子整理了《鲁教版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1)褶皱的概念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2)褶曲的基本形态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

  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谷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背斜的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轴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3)褶皱山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褶曲形态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形形态

  未侵蚀地形侵蚀后地形

  背斜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老,

  两翼岩层新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新,

  两翼岩层老谷地向斜轴部受挤压,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2、分类: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

  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昼夜交替

  1.(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二)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

  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三)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

  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四)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⑴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相关文章: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总结

  ★ 鲁教版高一地理复习提纲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