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科目的内容多、头绪多、线索多、细节多,因此学好历史的关键在于记忆的牢靠和全面。但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盲目而机械地记忆,必须有效率地进行记忆。最好的办法就是归纳总结,根据各种线索把各个知识点串成知识网络。
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是需要背的东西多。史实是基础,连史实都不清楚就更谈不上分析、归纳和总结了。背记史实时,知识网络起的作用相当明显。历史是由几条主线构成的,如世界史就是由资本主义发展史、无产阶级发展史和民族解放史组成的。这三条线就是树的主干,每一课就是树的枝叶。对史实的把握,就像是看一块楼盘,先了解大致的布局,就是对主干的把握,再看房屋的内部结构,就是要了解每一个细小的知识点。由于历史是环环相扣的,还可以把历史书想象成一部历史剧,放电影似地对史实进行回放,这样可以加深记忆。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训练可以采取问答题的形式,把每节设置成一道问答题,不要看书自己作答,再翻书对答案。问答可以包括事件的背景、经过、意义、影响等,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还可以检验自己是否掌握了本课内容。
历史是最需要背诵的科目。高一、高二时我会花大量时间做历史题,到高三就会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背课本上,没着重讲的知识点也要记住,因为也许考试时考的就是某个小小的知识点。背书的技巧很重要,一般我会先背大标题,这样能形成一个主线。第一次背诵是个比较艰苦的过程,以后的复习会相对轻松点。一定要坚持,你可能看了99%的内容,但高考可能就只考那1%的内容,所以必须进行地毯式“搜索”,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多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也很重要。可以将每个历史阶段的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文化等作纵向比较,也可以将整个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块”,作横向比较,还可以整理出一些小专题,进行专题比较。这样在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中,每个知识点都能很好地掌握。很多人认为历史十分枯燥,那是因为他们觉得历史只是死记硬背,其实不然。课本上的历史是浓缩的历史,也不会写得很有趣味,所以高一、高二时扩大知识面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大事件中了解一些书上没有的有趣的小故事,这样会增加我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我们还可以选取一些喜欢的专题进行深入了解,也可以通过阅读通史建立基本的历史框架。
历史的知识点非常多,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记忆细致,又要从整体上把握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学历史最重要的当然还是背书,以前背书总是按顺序背,但是背着背着就背乱了,而且特别容易疲劳,才背几页就不想背了。后来我发现有同学背书是翻着背,可能刚刚才背的是第一页、第二页,过几分钟他就背到第三四十页了,而且很轻松。他之所以背得这么书,是因为他采用了分类看的方法,我尝试了一下,效果的确要好很多,后来我就用这个方法背书。其实单纯地把书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也不是不行,但这样做,往往看完了还是觉得没条理,而且会觉得很疲劳。如果分类来背,就可以把知识点串成一根根链条,直至形成一个网络。还可以边看书边做一些记录,简单地写个提纲,背完后再对着提纲回想一遍,这样可以极大提高背诵效率。
学习历史,掌握正确诀窍的三个做法
1.注重课本。这是考好文综类科目的共同要求。对于历史来说,要反复看课本,把课本看熟,用心地去看熟,而不是死记硬背。首先,抓住书本的框架,背熟目录和小标题。我们接收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知识的整体,背熟目录才能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为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打好基础,在答题时才能做到大跨度和宏观概括,尽量避免因遗漏观点而失分。其次,不放过任何角落,大字、小字一起看,还有批注、插图以及说明等。
2.建立线索,构建知识网络。例如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归纳总结,世界史是由资本主义发展史、无产阶级发展史和民族解放史组成的。进行横向比较,例如,同一时间东西方的历史比较。从历年真题的角度进行归类,即找出历年的历史真题,每道题目的参考答案中涉及的知识点为什么会放在一起,一定有其内在的原因或者线索,根据题目提供的线索进行归类。总之,在反复看书以及做题的基础上,要善于发掘各种各样的线索,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起来。
3.注重热点。高考文科综合中,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的准备最终的目的都是分析和解决热点问题。所以同学们平时要注意近年尤其是本年有什么重大的热点,并且思考每个热点的命题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