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五个角度建构对照式结构

对照式作文结构,是一种通过对比不同观点、现象或事物来展现其差异与联系,进而深化主题的写作方法。下面,我将从五个不同的角度,为大家建构一篇对照式作文的导语。 一是横向对比 即将同类事…

对照式作文结构,是一种通过对比不同观点、现象或事物来展现其差异与联系,进而深化主题的写作方法。下面,我将从五个不同的角度,为大家建构一篇对照式作文的导语。

高考语文作文:五个角度建构对照式结构插图一是横向对比

即将同类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对比的两方必须形式上异类,内容上同属。

如写国家兴亡的作文时,可以将历史上的明君与昏君、暴君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如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原的忠言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

二是纵向对比

即将时间上的前后时期、事物的前后阶段进行对比。对比的两方必须是同一人物或事物。

如用八旗子弟前期能征善战、建功立业与后期纵情享乐以致丧权误国对比,可用来证明“创业而不守业就会有亡国之灾”的道理;如用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与后期安于享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进行对比,以此来说明“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道理。

三是古今对比

即在时间维度上进行对照的一种方法,可以用来求同或求异。

求同者,可列举同一属性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如写爱国榜样主题的作文时,可以先写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爱国将领,如岳飞、文天祥等人,再写近代历史上的革命先烈,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最后写现代社会中的科学家,如袁隆平、钟南山等人,最终得出结论:不同时期不同人物虽然做的事不尽相同,但是爱国的心是一样的。

求异者,可列举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变化。如写伟大复兴主题的作文时,可以先写古代中国的繁荣富强,再写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最后写当代中国的重新崛起,从而得出当代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这一结论。

四是中外对比

即在空间维度上进行对比。此方法的思维模式和古今对比法一样,也是求同与求异两种。

求同对比,如论证2020年全国Ⅰ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时,就可以对疫情之下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共同抗击疫情的举动进行求同对比,最终得出“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的结论。

求异对比,如下面一段文字:

曾几何时,国际上流传着一句话:国之重器,“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于是乎,我们的好邻居印度买了“俄罗斯”,买了“美利坚”,买了“法兰西”,买了“英格兰”“以色列”,甚至租用了外国的飞机、航母……至今还是购买大国,自主创新弱国。

而我们中国呢?我们独立更生。在艰苦的岁月中,创造出“两弹一星”的辉煌;我们引进、学习、创新,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制造出预警机、加油机、歼10、歼20、辽宁号航母等一系列国家利器!不走寻常路,让中国充满勃勃生机,让中国充满创新的活力!

分析:这两段文字就是求异对比。作者先说印度遵循国际惯例,购买、租借外国先进军事装备,不学习、不吸收、不创新,以致束缚了自身的创造能力,这是典型的反面例子。接着,叙述中国如何独立更生,学习、吸收外国先进经验,最后进行科学创新,成为制造大国、创新大国的事实,这是典型的正面例子。中外正反对比,论证了走寻常路的弊端、不走寻常路的好处,非常具有说服力。

五是假设对比

即对未发生的事情展开合理想象,将假如这样做或不这样做会产生的消极结果和原条件下的积极结果进行对比,进而得出结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如下面一段文字:

不走寻常路,舍弃“天子非常赐颜色”的虚幻,昭君迎着漫天飞舞的黄沙,走上遥遥和亲之路,谱写了一首民族和谐的诗篇,高唱了一曲无悔的青春颂歌,芳名永存;不走寻常路,舍弃以“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忠告,屈原汨罗一跃,与祖国同去,却英魂永存,汨罗江千年不变地传唱着他的赤子忠情;不走寻常路,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好汉歌,李白的“且放白鹿青崖间”,将华丽诗篇铸在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上,永传于世。

试想:如若昭君安于现状,屈原顺从圣意,李白同他人一样浅吟低唱,追求浮名,他们又怎会有与众不同的辉煌人生?

分析:本段的中心论点是“不走寻常路,成就与众不同的辉煌人生”。作者先用昭君、屈原、李白三个正面例子,接着对同一主体进行虚拟、假设,进行假设对比,前详后略,非常充分、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拟写对照式结构提纲。

1864年的一天,哈佛大学图书馆突发火灾,数百本哈佛牧师捐赠的重要图书被焚毁一空,只有一本幸免于难——前一天晚上,它被一位学生违章带回了宿舍。次日,这名学生把书交还给学校,这本书也成了哈佛牧师捐赠图书的孤本。哈佛大学召开校会,校长对该学生提出了表彰,对他保留了学校最珍贵的图书表示最高的谢意,然后当众宣布开除了这名学生。

在中国一所中学,课间,两名学生打闹,不慎将走廊的橱窗玻璃打碎。当时周围虽然没有其他人,但是两名学生还是主动到校长室说明情况,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打闹了。校长表扬了两名学生,并认为他们认错态度极好,便不要他们赔偿学校玻璃被打碎的损失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指导】

材料价值倾向明显。

哈佛大学校长对违反校纪的学生虽表彰其保存图书的行为但不原谅其违章行为,最终按规则开除学籍;

中国校长因打破橱窗的学生主动承认错误而选择谅解学生。

中西方校长处理违纪学生做法相异。

审题时可肯定或否定一面,但不能忽视材料所隐含的价值倾向,不能抛开法理、原则只谈情理,即使是辩证分析,也只能是从法理内的宽容与人情切入。

【参考思路】

标题:莫因人情违规则

开头:引述材料,提出观点:在我看来,规则大于人情,不能因为人情而违背规则。

阐释概念:阐释“规则”与“法理”的内涵。

正面论证:论证规则的重要性,得出“规则大于人情”的观点。

反面论证:论证“漠视规则”的危害。

联系现实:论述规则约束引导人的行为,保障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结尾:引用名言,号召勉励。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